「多邊主義」絕非政治正確的空談
「多邊主義」如今已是我們聽得生厭的一個詞。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出席4月9日的中歐峰會之前,就在德國《商報》(Handelsblatt)發表署名文章,再次強調「中歐須共同高舉多邊主義」的重要性。
3月26日,在國家主席習近平、法國總統馬克龍、德國總理默克爾和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四巨頭」的巴黎愛麗舍宮會談上,各方也表示要推進多邊主義。
相對於多邊主義的,當然是「房間裡的大象」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單邊主義政策。可是,這麼多的「多邊主義」到底是否純屬政治正確的空話?
在政治新聞中,有極多的言論也是「慣聽卻不明所以」、「總之是某種好東西」的用詞。李克強德國《商報》文章的標題「擁抱開放、合作共贏」就是其中一例,而「多邊主義」又是另外一個例子。
這類用詞,說出來很好聽,很「政治正確」。不過,常人聽之,或以之為對特朗普治下美國的批評專用語,或以之為耳邊吹過的一陣風,卻沒有理解其中深意。
國際秩序:多邊 vs 雙邊 vs 單邊
所謂的多邊主義,在哈佛學者盧之(John Ruggie)的定義中,是一種國際機制的模式──這一種機制有三大特徵:(1) 有3個或以上的國家參與,用以協和各自的關係;(2) 以一系列普遍行為準則為基礎;(3) 不以個別國家的特殊利益或需求為決策考量。
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WTO),甚至是歐盟,也是多邊主義機構的表表者。
相對於多邊主義的,則有「雙邊主義」和「單邊主義」。
一個雙邊主義的國際機制,參與者只有兩個國家,其中關係協調的考量並不干涉第三者。兩國之間的自由貿易協議就是雙邊主義的代表。
至於單邊主義,更是連國際機制也沒有的國際行為模式,只以一國之意願為基礎,不管受影響的他國反對與否。
特朗普治下美國的一系列行為皆可算是單邊主義的例子:退出巴黎氣候協議、退出伊朗核協議、制裁伊朗、加徵鋼鋁關稅、以汽車關稅威脅歐盟、多次對中國貨物增加關稅、承認以色列對戈蘭高地的主權、將伊朗革命衛隊列為恐怖主義組織等。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中國、歐盟各國,以及世界其他國家近來不斷連番高唱「多邊主義」,也無可否認是對特朗普政府對外政策的反駁。
然而,我們要問的問題是:「多邊主義」究竟有甚麼可取之處?
只有多邊主義 才能對所有國家有利
首先,從現實政治的角度來看,只有多邊主義能照顧到實力不足以稱權全球、有需要與他國建立長久關係的國家。
從全球政治的層面來看,單邊主義對小國而言當然是極為不利;諸如美國對伊朗的單邊制裁,就是其中明證。
然而,雙邊主義也是小國極不願見的國際行為模式,因為在雙邊主義機制下的「合作」雙方實力時有懸殊對比,雙方能建立的關係,在利害分配上也只能向強方傾斜。
特朗普最近以封鎖美墨邊境及增加汽車關稅作「警告」,去向墨西哥施壓,要求後者阻止非法移民進入美國,就是其中一例。墨西哥有八成出口皆流向美國,封鎖邊境將對墨西哥造成巨大經濟打壓;然而,美國媒體對封鎖邊境的擔心,卻顯現在牛油果供應將有不足等問題上──兩者實力之差距,由此可見。
因此,多邊主義除了可以改善這種強國以力壓人的情況外,還可以聯合一眾小國的實力與利益去加大對外談判的籌碼──歐盟、東盟等就是其中的明顯例子。
多極的全球化下 多邊主義有利中歐
對於歐盟和中國而言,雖然美國的實力早已不足完全壓服兩者,可是中歐都看到,在未來世界權力多極化的趨向下,根本再無霸主,而在全球化的世代中,各國無可避免要發展長久關係,這些需求都必需多邊主義的國際機制去滿足。
故此,在美國單邊主義政策風行之際,中歐更感到維繫多邊主義的迫切性,而成為兩方合作的核心原則,於是我們最近才會不斷聽到「多邊主義」的語詞不斷重覆又重覆。
當然,多邊主義的機制需要一套「普遍的行為準則」,因此中歐雙方才會在諸如「全面投資協議」等原則性的安排上進行密切交流。
多邊主義 符合正義原則
除了現實政治的考量外,多邊主義的國際秩序,也符合更為抽象的正義原則。
從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到美國哲學家羅爾斯(John Rawls)的傳統看來,對於正義的判準皆是「從一個普遍的角度,放開個體利益和處境的考慮,再決定這個世界該是如何運作」。
放諸國家的層面上,其理如一。任何一個國家,如果只知道自己是國際社會的一員,卻不知道自己是強國,還是弱國,最理性的抉擇,也會是一套多邊主義的國際秩序,而非雙邊主義或單邊主義。因為在多邊主義之中,無論強國、弱國皆能獲益,而在雙邊或單邊主義的世界中,如果一國不幸淪為弱國,就幾乎只有引頸待割的命運。
在理性的考量下,多邊主義也正符合正義原則中的理想狀態。
多邊主義,當然是政治正確的語詞,然而無論是從現實政治利害考量入手,還是從正義理想的抽象思想出發,它也卻絕非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