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脫歐】文翠珊:不一樣的政治家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政客」與「政治家」皆是指做同一種工作的人,不過前者帶有些許貶義,後者卻是尊稱。
文翠珊領導脫歐兩年,所臨之敗、所受之羞,橫顧全球,也許已算是十甲之內。她,到底算不算是個政治家?

在周一(25日)的國會奪權投票上,工黨黨魁郝爾彬(Jeremy Corbyn)指責文翠珊:「政府的脫歐進路如今已是國家恥辱。每一步之間,政府都拒絕與他人合作、拒絕聆聽,而且拒絕尋求能代表全國意見,而非(保守黨意見)的共識。」

上周以來,保守黨內無論疑歐、親歐,也群起圍攻文翠珊,要求她好自為之的下台。

英國輿論無分左右對於郝爾彬幾乎一致的評價是:他根本不關心脫歐,只關心其左翼政策主張。(路透社)

雖然文翠珊自去年12月熬過保守黨內不信任投票後,已有一年「免死金牌」,不過負責不信任投票事務的「1922委員會」上周也在黨員壓力之下,向文翠珊轉達黨員要求她下台的呼籲;英國傳媒也一窩蜂的討論「誰是繼任人」;而文翠珊周三(27日)也將要向「1922委員會」發表演講,料將涉及其前途去留問題。

不過,文翠珊至今仍舊是首相,仍舊在試圖尋找方法通過其脫歐協議。保守黨,甚至全英政壇,沒有她,恐怕也沒有別人能取而代之。

傳聞繼任人選之一、文翠珊副手李達德(David Lidington)就說:「如果與首相共事能帶給你任何改變的話,那就是它會為你除去任何(想當首相的)大志。」

李達德,是保守黨親歐派及取態溫和人士支持的文翠珊繼任人選,卻遭疑歐派極力反對。(路透社)

反脫歐協議的工黨 到底是在反甚麼?

文翠珊目前的最大難題,仍然是國內無人支持她的脫歐協議。

奇怪的是,除了二次公投外,其他所有可行出路,皆須建基於文翠珊的協議上,箇中不同只是各方對英歐未來關係有不同想法,而文翠珊的協議則將之置於未決之境。

在英國仍未正式脫離歐盟的情況下,英歐未來關係只能以「政治宣言」的方式解決,因此諸如今日工黨郝爾彬力推的關稅同盟、「共同市場2.0」等其他選項,與文翠珊現有的脫歐協議,其實並無根本性的衝突。

雖然文翠珊本人反對有關提議,但工黨以此為據而反對文翠珊,讓英國長期處於前途未卜的陰霾中,除了政治黨派之爭的既有思維模式外,還有甚麼理由要如此執着的反對?

前工黨影子商務大臣烏姆納(Chuka Umunna),早前因不滿郝爾彬在脫歐問題和黨內反猶太主義的處理手法,而與多名黨友脫黨自立門戶。(路透社)

工黨的虛偽還不止於此,他們直至本年初為止,對脫歐前路的實際看法只有一個,就是「工黨支持2016年的公投結果,不過任何脫歐方案都不能接受」──因為其官方立場要求脫歐後的英國要跟歐盟中的英國有「完全一樣」的利益,這根本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而且,如果要以此尺度去量度,郝爾彬今日「遲來的」主張也全然不合格。

疑歐派絕不妥協 只在盲目與無恥之間

反觀文翠珊政府盟友的反對,更是荒謬絕倫。

保守黨疑歐派,與北愛爾蘭民主統一黨(DUP)一直執着堅持脫歐協議為解愛爾蘭邊境問題的「補底方案」(Backstop)不可接受。

領導保守黨內疑歐派的里斯莫格(Jacob Rees-Mogg),立場保守,反同性戀、反任何情況下的墮胎,一直將「英國主權」掛在口邊。周二(26日),他在脫歐失敗的威脅下,似有要改變立場支持文翠珊協議之意。(路透社)

然而,「補底方案」只是別無出路之下的後備方案。疑歐派一直堅持有「高科技」能避免愛爾蘭島上邊境,而歐盟與文翠珊也同意會考慮科技解決,那麼疑歐派還有甚麼好反對?

可能的原因只得兩個:一是所謂的「高科技」根本不存在;二是他們只是想借勢反對而搶奪脫歐主導權。

不過無論原因若何,在媒體的渲染下,文翠珊的脫歐協議已被公認為不折不扣的爛方案。今日,疑歐派或DUP,就算想要避免無協議脫歐的困局,或者是脫歐失敗的危機,而轉向支持文翠珊,也被自己迫得動彈不得。此為盲目。

更離譜、更無恥的,是前外相、前倫敦市長約翰遜(Boris Johnson)這類人。他「貴為」疑歐派大將,卻又不參加保守黨的疑歐派「歐洲研究組織」(ERG),讓外界不知就裏,只顧以其一支曲筆,去對文翠珊言討筆伐,卻無任何可行的正面提案。

在脫歐危局之中,他周日還在撰文,嘲笑文翠珊是「無膽的雞」,諷刺她沒有勇氣照原訂計劃在3月29日讓英國脫歐。

在公投中支持脫歐的前倫敦市長約翰遜(Boris Johnson)今日的脫歐主張,跟2016年推動公投之時差不多,只顧「脫了便算」,可算是禍國之徒。

在此等荒謬絕倫的黨內外政客圍攻之下,文翠珊能撐到今天,已屬難能可貴。

成敗與榮辱 非政治家的判準

文翠珊不黨不群,與政壇各界關係疏離,同時又過於執着落實2016年的公投民意,而非假藉脫歐之名,將英國推上對國家前途更佳的軟脫歐路上,固然是有所缺失。

然而,外有歐盟各國的利害要照顧,內有政界的各種不知所謂之徒,缺失之處實是在所難免。

直到今日,她經歷兩次國會大敗,容下內閣成員倒戈相向,面對國會搶奪政府之權,仍然未有絲毫放棄之意。每次敗陣之後,她都面不改容的重申今日脫歐險境──外界評之為「過於機械」,不過這豈不是她不屈不撓的精神體現?

近日,英國媒體更盛傳文翠珊願意放下相位,以換取疑歐派支持協議。雖然消息未知是否真確,而有內閣成員也為她公開否認,不過媒體卻廣泛流傳她的幕僚曾向疑歐派代表人物打探意向,似乎真有其事。

若真如此,她這種擇善固執、不求私利的精神,確是「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橫顧全英,或許只此文翠珊一人。

英國首相文翠珊(Theresa May)與丈夫美爾(Philip May)是牛津大學同學,梅爾比文翠珊少一歲。兩人於1980年9月結婚,至今已滿38年,人前人後表現恩愛。據說文翠珊在國會發言時,美爾都會到場靜聽支持。(視覺中國)

一個從政人物,是不是一個政治家,不是由一刻之輿論評斷,也非只以其成敗榮辱作判準,而是要看這個人從政背後的心思。

文翠珊沒有光榮,沒有輿論支撐,或許也稱不上偉大,卻是一個與眾不同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