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活在過去的美國 回不到「過去」
中美貿易談判雖有延誤,確似進行得如火如荼,功成在望。美國媒體周二(19日)就有報道,指中美雙方談判代表將在未來兩周相繼互訪,目標是在4月底達成協議。
一貫反對特朗普關稅策略的華爾街金融界代表、摩根大通行政總裁戴蒙(Jamie Dimon)同日受訪也承認:「作為談判策略,它有可能成功。」
戴蒙口中的「談判策略」,所指的是特朗普的關稅或關稅威脅,確能促使各國與美國走到談判桌上,重訂對美國有利的貿易條件。遠至歐盟,近至中國、日本亦可作如是觀。
貿易談判四面開弓,其中中國更成美國政壇無分黨派的眾矢之的。參議院民主黨領袖舒默(Chuck Schumer)就警告特朗普:「要記得你自己的勸告:『要知道甚麼時候要離開判談桌』。」
無論是戴蒙,還是舒默的言論,都代表了美國國內對待中國的一大主流意見:我們未必同意特朗普的關稅政策,但事已至此,不如把握機會逼中國「就範」。
可是,談判桌上的美方代表,卻似是活在過去,就算談得來「結果」,也已是不合時宜。
美國對他國「操控匯率」的執迷
無論是中國商務部副部長王受文,還是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都透露中美雙方已就匯率操控問題達成協議。
此協議背後的世界觀甚為明顯:美國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世界各國為取得競爭優勢,都想壓低本國貨幣對美元的匯率,增加對美出口,打擊美國國內產業。
因此,防止他國操控匯率便成美國貿易談判向來的一大重點,對中國如是,對日本亦如是。
然而,對於他國貨幣匯率的迷思,如今已成了過時的執迷。以中國為例,追溯至2007年時,其經常收支盈餘接近4000億美元,佔當時中國經濟總值的約10%,不過中國在2018年的經常收支盈餘已大跌至接近500億美元,佔經濟總值只得約0.4%。摩根史丹利更估計,中國本年的經常收支更將出現赤字。
從此等數據可見,中國已由出口型經濟,逐漸走向消費型經濟。將人民幣匯價保持在一定的較高水平,反而對中國人民的生活水準更為有利。
此時以壓低匯率換取出口優勢的言論批評中國,只是活在過去的時代,看不見今日的新形勢。
美國市場地位旁落 關稅威脅漸減
美國今日之所以能以關稅威脅,促使世界各國重回談判桌,全因其市場之大,為各國所賴。
不過,在新興市場崛起與各國互結更緊密經貿關係的趨勢下,美國市場的重要性無可避免會愈走下坡。今日其關稅威脅已非災難性,他朝更是無力再施。
根據紐約研究機構eMarketer的估計,中國本年將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商品消費市場;而似為特朗普貿易戰的下一個目標印度,也預計將在2030年繼中美之後成為全球第三大的消費市場。此消彼長的相對形勢下,美國已不能再獨大。
另外,日本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以及「日歐自貿協議」分別在去年12月30日與本年2月1日相繼生效。此等緊密經貿關係,愈加促進區內貿易發展,逐漸消減對區外市場的依賴。例如日本從CPTPP地區輸入的牛肉量在1月以年度計大增150%,而美國對日的豬肉出口在本年以來就下跌了35%。
美國消費市場的全球重要性,以及其給予美國的全球性權力,可算是走到夕陽餘暉的一刻。
關稅戰最後一擊 只能換來一時之成
因此,特朗普此時撕破美國多邊主義的面紗,不顧國際形象,發動關稅戰,也許不無其背後的歷史性邏輯,甚至是歷史的必然性。
不過長遠而言,這種操作其實也解決不了美國長期負債累累、基礎產業空洞化等的結構性難題。貿易戰換得的「成果」,如《美墨加協議》(USMCA)、《美韓自貿協議》般,只能是對美國的小恩小惠,像特朗普的減稅政策和金融海嘯以來的量化寬鬆和低息政策一樣,只是紅牛飲料般的一時刺激,卻無解根本的問題。
特朗普「讓美國再次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口號中的「再次」,顯出美國追思着想像中的偉大過去,看不見現在,看不清問題所在,也更看不着未來。
在2020年總統大選的號角下,特朗普的口號更變成了「讓美國繼續偉大」(Keep America Great)。如果美國的偉大在於其過去,此口號無疑是說美國已是「活在過去」。以過去的視角,應付當下的問題,難怪美國無望回到「過去」的「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