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談判】特朗普語調再轉 鷹派遊說將成功?
3月13日,美國總統特朗再對中美貿易談判發表意見。他表示:自己不會簽署一個未滿足美國要求的貿易協議,他本人也「並不急於」同中國達成協定。這樣的表態衝擊了近來樂觀的市場氣氛,但在黨內及貿易團隊鷹派,及民主黨合力驅使下,特朗普「一時硬氣」並不意外。
「中國非常非常想要一個協議」,特朗普對記者們說到。「習近平知道如果協議不理想,我會當場離去,就像上個月在河內那樣」。一個月來,市場都對中美談判前景充滿樂觀氣氛;更有消息指出中美協議已進入最後「草擬細節」階段,離簽署僅有一步之遙。不過,隨著特習二人月底不見面的消息傳出,再加上特朗普近日的表態,人們又迷糊了。
談判基本面未改
中美作為世界頭號大國,意氣行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貿易戰爆發以來,美國下至耳語媒體,上至官員總統,常常釋放出截然不同的消息。貿易顧問納瓦羅稱有華爾街人士在談判中圖利中國,隨機被經濟顧問庫德洛打臉;《華爾街日報》刊出談判受阻的消息,不到幾日特朗普便宣布將「休戰期」無限期延長。若要判斷今次談判前景,更需留意中美經濟基本面情況。
如今,中美貿易談判已近乎「談無可談」。中方已願意購買大量美國商品以減少兩國間貿易逆差;亦同意特朗普口中的「結構性改革」,包括穩定人民幣匯率、打擊知識產權侵權行為等。如今卡在兩國間的只剩下所謂「執行機制」,但熟悉歷史的讀者都清楚:雙邊條約的履行建基於互信,如果互信缺乏,無論美方執行怎樣的執行機制,北京都可即時退出條約。正如美國退出伊朗核協議及中程導彈條約,國際條約上的「執行機制」不過是個偽命題。
事實上,如今中美兩國都需要貿易協議。對中國而言,一個懸而未決的議題不可避免將影響投資者和國民信心,為經濟轉型增加不確定性;對美國而言,出口商期待北京「大買特買」,進口商希望來自中國的廉價工業原料恢復輸入,金融界希望開拓過去封閉的處女地;而特朗普則期待他們的支持轉化為2020年的一張張選票。
只不過,如果談判理應如此順利,中美糾結的到底是什麼?
鷹派難撼特朗普的執念
早前特朗普在白宮會見劉鶴一行時,曾向萊特希澤提出要求:「不要備忘錄,要協議」,事實上反映了特朗普對外交事務缺乏了解。商業中「備忘錄並無實際效用」,但國與國間備忘錄事實上已具備條約效力。萊特希澤當時滿口答應「好的總統,我們不搞什麼備忘錄,就簽協議」,卻也看到了特朗普的弱點。
不可否認,特朗普對發動貿易戰有其執著:他明白中美間存在巨大貿易逆差,他明白美國工業正在衰退,他也堅信在這場貿易戰中「美國正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但本輪貿易戰的具體目標是什麼,該使用怎樣的策略獲得勝利,卻似乎不在特朗普考慮範圍內。正因如此,以萊特希澤為首的幕僚事實上可對特朗普產生相當影響力。
事實上,在去年12月4日特朗普任命萊特希澤作為談判代表前,他在公開場合甚少提到「結構性問題」、「執行機制」等概念,而這些概念正是鷹派堅持必須出現在對華協議中的。但在任命後,特朗普不但在Twitter上,甚至在國情咨文中都強調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性。雖然未必見得萊特希澤對特朗普有多少影響力,但話說多了總是會有些效果的。加之國內輿論紛紛指責特朗普「放過中國」時,特朗普「再次退卻」也屬正常。
無論是主導經貿談判的萊特希澤,或是負責對朝談判的博爾頓(John Bolton)都有一個共同信念:「壞協議不如沒協議」。鷹派的世界觀中:中國是試圖挑戰美國霸權的敵人,而當下美國有能力遏止中國;之所以兩國能和平相處,是因為兩國緊密經貿聯繫在美國國內產生了一批不分敵我,而又靠中國賺錢的精英;假設雙方無法達成協議,貿易戰勢必繼續加碼,令中美經濟逐漸脫鉤;如此一來,中國不再能靠全球化壯大自己;國內「親中派」也將失去話語權。
只不過,無論特朗普如何被鷹派影響,都很難放棄「對中國開戰,達成協議,造就輝煌」的執念。特朗普的執念既造就了如今的貿易戰,也令貿易戰不至於失控,造成中美間全面對抗。如今態勢仍是中美貿易衝突爆發以來「離協議最近的一刻」。
不過,百步半九十,在這最後一刻,雖然目前中美已回到談判的軌跡,但若一再拖沓,則隨時有「脫軌」的可能。也因如此,中國也該趁熱打鐵加速談判進程,階段性地了結延續近一年的貿易戰,為中美關係繼續降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