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特會前起訴美國 華為讀懂了北京的對美戰術
中美貿易談判延期,若按照雙方所說,最後的貿易協定將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會晤上正式敲定。而華為事件隨著孟晚舟和華為公司接連起訴加拿大和美國政府而繼續發酵,輿論再次把兩者聯繫到一起。
華為反擊震動習特會?
美國一直極盡打壓的華為公司出招了。3月4日,多家海外媒體報導稱,中國科技企業華為將起訴美國政府在去年簽署的《美國國防授權法案》中的一項附加條款。
3月3日,被加拿大拘押的華為公司CFO孟晚舟已將加拿大聯邦政府、加拿大邊境服務署以及加拿大皇家騎警告上法庭,指控上述機構侵犯了她的憲法權利。
另外,中國政法部門的官方新聞網站在3月4日報導了對加拿大前外交官康明凱(Michael Kovrig)的間諜活動指控。孟晚舟事件之後,康明凱因涉嫌威脅中國國家安全而被拘捕。
中方和華為的一系列舉動,讓外界再次將華為事件和中美貿易戰掛鉤,畢竟決定中美是否能夠最終達成協議的習特會即將到來。2月25日,義大利《晚郵報》報導,習近平將於當地時間3月22日至23日訪問義大利,之後訪問法國。習近平很可能在訪歐之後赴美舉行峰會。
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已經多次提到和習近平3月份舉行海湖莊園會晤、簽署協議的可能性,中美的協議會因為華為事件而受到影響嗎?
貿易戰緣何與華為事件綁定
孟晚舟指控加拿大政府侵犯了她的憲法權利,而根據英媒路透社的說法,華為起訴美國政府的理由是,《美國國防授權法案》對華為的做法構成了「剝奪公權法案」的情形,即其中排除華為設備的條款對華為構成了明顯的 「未審先判」,而美國的憲法則禁止美國國會通過這樣的法律。
兩起訴訟,無論從起訴物件還是依據的法律來看,都和中美貿易戰沒有直接關係。外界之所以把華為的反擊立即和北京處理貿易戰的方式聯繫起來,是因為美國之前曾試探將二者捆綁。
從孟晚舟被捕開始,華為就似乎和貿易戰的前景密不可分。去年12月,孟晚舟被捕的當天,習近平和特朗普正在阿根廷布宜諾賽勒斯舉行峰會。此後,雖然美國官方表態對孟晚舟的司法程式和中美貿易談判毫無關係,但是特朗普(Donald Trump)公開表示如果對談判有利,自己將介入孟晚舟事件,這些都說明孟晚舟此時被捕並非巧合。
回看美國一系列的安排,從加拿大引渡孟晚舟的期限,和中美90天休戰期的最後期限都是3月初;1月28日美國四大部門聯合宣佈對華為提出23項罪名的指控,當天中美開啟今年的第一輪高級別談判,中國副總理、談判代表劉鶴剛好抵達華盛頓。雖然美方一再表示司法案件和中美談判沒有關係,但是這些做法已經將貿易談判和起訴華為綁定在了一起。
就算最終中美都選擇了切割兩個事件,也不可否認美國在中美談判的關鍵時間點上向華為發難,是對北京的一種試探。這種捆綁本身因美國而起,和華為今天選擇反擊並沒關係。
北京應對貿易戰給華為的啟示
對於捆綁華為事件和貿易戰,美國在一段時間以來似乎已經轉變了態度。這背後北京對美國出招的應對方式,或許可以解釋華為現在選擇反擊的邏輯。
貿易戰之初,面對美國的關稅威脅,北京選擇了以靜制動。美國不斷出招,製造中國科技企業中興的危機、撕毀「不打貿易戰」的協定,再把眼光放到打壓華為,北京在這個過程中始終堅定自身的底線,該反制的時候反制,該談判的時候談判,並不為其所動。
當美國用起訴華為試探北京,北京冷靜地對中美談判和華為事件切割處理。中方明確反對美國和加拿大的指控,指其背後有政治動機,且在司法層面上進行了反擊。同時,中美也積極進行貿易談判,孟晚舟的引渡程式啟動並沒影響到中美在談判中取得進展。
貿易戰進行到現在,其不良後果已經美國顯現出來。世界銀行經濟學家發現,美國在貿易戰期間造成的進口損失約為688億美元,這一數額占了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0.4%。同時中美貿易逆差不減反增,美國國內對貿易戰已經失去耐心。無論是關稅還是華為事件都沒有換來北京的巨大讓步,美國選擇將貿易談判和孟晚舟事件切割處理,和意識到貿易戰持續的真正威脅有關。
而北京的另一經典戰術就是「後發制人」,這在南海問題、中美此前的多次交手上早已體現,中美貿易戰背後的結構性矛盾如何解決,還要看中國能否排除阻力抓住發展的機遇。
對於北京應對美國的種種策略,華為似乎已經心領神會。
孟晚舟被捕之後,華為也經歷了靜觀其變的過程,一面在輿論上反擊美國,一面在公司的發展上保持定力,不為所動。而現在,美國除了引渡孟晚舟,開啟冗長的司法程式之外,其他計畫都並不順利,歐洲沒有如美國所願徹底排除華為,反而讓「五眼聯盟」出現裂痕,這就給華為的反擊提供了機會。
華為從開始靜觀其變到現在的後發制人,其實都和北京對美的戰術如出一轍。這並不代表華為背後有北京的授意,而是華為讀懂了北京在貿易戰中的套路,在恰當時機選擇了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