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風波】英紐德齊齊開綠燈 美國打壓攻勢緣何受阻?

撰文:卓朋序
出版:更新:

當地時間2月18日,英國《金融時報》引述政府消息稱,政府認為華為5G設備的安全風險可被管控,等同向華為設備大開綠燈。一天后,新西蘭也發文稱「將自行評估華為5G設備的安全風險」,為轉變立場做好準備;而德國更改變口風,稱在5G網絡建設上,政府未排除任何科技企業。
同美國共享「特殊性關係」的英國都已在此事轉軚,對其他美國盟友來說,自然卸下不少壓力。但「聞風而動」終究是導火索,眾多國家「叛變」的終級原因仍是經濟利益,及美國粗疏的施壓手段。

對華為產品「安全風險可控」的報告源於英國國家網絡安全中心(NCSC);作為政府情報體系的一部分,NCSC的報告將被呈交至該國政府文化、媒體和體育部,在今後作為華為安全評估的一部分。事實上,如果作為軍情體系一部分,在安全問題上最為嚴謹的NSCS已做出如此評估,華為通過安全審查應不是問題。

華為「太子女」孟晚舟去年12月於加拿大被捕,歐美多國其後宣布抵制華為5G設備。(視覺中國)

英國開綠燈後,同其關係密切的新西蘭隨即改變立場。早前,新西蘭政府通訊安全局(GCSB)曾以「嚴重安全風險」為由,禁止最大電信公司Spark使用華為提供的5G通訊設備。而2月19日,新西蘭總理阿德恩(Jacinda Ardern)卻對外表示:「政府正同Spark討論如何消除風險,華為從來沒有被排除」。

從英國,到新西蘭,反對華為最為強硬的「五眼聯盟」中已有兩員倒戈。而原本在此事上同美國有所芥蒂的德國當然也轉變立場。畢竟,若英國能製定出「管控安全風險的措施」,其他國家照做便是。而美國的「施壓戰略」可謂遭受前所未有挫折。

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周二(5日)在日本出席一場討論會時提到,華為參與5G網絡建設前,需向德國保證不會把相關數據轉交中國政府。(路透社)

接納華為:商業大於政治

對大部分歐洲及大洋洲國家而言,電訊商選擇設備大多出於純商業考慮,政府只有出於國安考慮的「禁制權」,並無「決定權」,而大部分企業也將基於商業利益做出最優考慮。在此基礎上,發出禁令一方面令這些國家同中國關係受損;另一方面也違背了通訊公司的利益。

以處於風口浪尖的英國為例:其三家主要電訊企業O2、EE及沃達丰不僅已採購,甚至開始測試華為通訊設備;而李嘉誠旗下的3UK也已和華為達成20億英鎊的採購協議。若無法獲得政府發出準照,勢必遭遇經濟損失。

美國多次呼籲盟友棄用華為5G設備,但英國有意不拒絕華為繼續參與該國5G通訊事業。英美之間的分歧不但會造成兩國關係緊張,更可能導致西方情報共享網絡「五眼聯盟」(Five Eyes)分裂。(路透社)

而在尚未佈建5G網絡的國家,華為也具備強大吸引力。由於同樣制定5G標準的高通並不生產通訊設備,華為是當下唯一提供設備的標準制定者,不需要付出授權費,華為已擁有價格優勢。與此同時,其競爭者諾基亞、愛立信雖已完成商用研究,但在可靠性測試等領域仍落後華為。

而最為商界讚譽的,則是華為高效的售後服務。這一名聲最早在中亞、非洲等發展中國家打響:華為以其龐大的外派工程師網絡,在非洲各地駐點,保證設備出現問題時可「隨叫隨到」;而競爭產商則需要多於一周的應變期。進入發達國家市場後,華為亦以高薪招募當地工程師,維繫類似服務效率,從而樹立口碑。

慎海雄(圖)在與梁華的會面中,表示將繼續加強與華為在5G技術研發應用等方面的合作。(中國之聲)

2018年,華為在歐洲通訊設備市佔率已接近40%,甩開「土生土長」的愛立信及諾基亞,證明其商業價值。與此同時,華為每年投入研發資金高達150億美元,超過國內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三大互聯網巨頭總和,也超越諾基亞及愛立信兩大對手之和。對西方通訊商來說,儘早選購華為也是對其未來商業前景的認可。

簡而言之,如今各國轉向接納華為,與其說是「對中國釋放善意」,不如說是「回歸商業邏輯」的正常決定。

任正非表示,「任何困難都阻止不了我們前進,也許極端困難的外部條件,把我們逼得更團結,把我們逼得更先進,更受客戶喜歡」。(資料圖片)

粗疏施壓惹各國反感

2018年7月,中國最大通訊企業中國移動,宣布同諾基亞達成10億歐元的5G框架協議,在工業領域提供設備和技術支持。消息一出,國內輿論便傳來批評聲浪:「當歐美國家打壓華為時,為何作為國企的中移動卻將訂單給了諾基亞?

這樣的決定自有商業考慮:諾基亞在5G工業網上具技術優勢,且早前中移動4G網絡由諾基亞主導,由其提供升級服務亦符成本效益。不過,身為國企的中移動此番決定,也具政治考量:既然中國並無對歐洲企業關上大門,歐洲自然也不該打壓華為。事實上,如今華為及中興只占國內55%通訊設備市場,餘下45%仍由外商共享。

蓬佩奧在匈牙利訪問期間警告,若盟友繼續使用華為設備,將會影響與美國的合作關係。(資料圖片)

北京的善意,某種程度上也放大了西方國家對美國施壓的反感。一直以來,美國都踐行「胡蘿蔔+大棒」的策略:早年為減少歐洲國家對蘇聯的依賴,美國不惜出動重金落實馬歇爾計劃;為支持歐洲國家配合美國全球戰略,美國長期默許盟友維持低軍費,「搭便車」維護國家安全。不過,無論是早前透過外交和情報體系施壓,或是如今蓬佩奧走訪各國,都未見美國能給出實在的補償措施。這樣粗疏的施壓手段,自然難以成事。

或許在特朗普及其國安團隊看來,過去數年奧巴馬政府太過「縱容盟友」;憑藉美國強大的國力,單有棍棒已足以令一眾國家屈服。而今次的華為風波,也該會令他了解奧巴馬和早前一眾總統的「難處」,不再為自己幼稚的外交理念沾沾自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