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鶴赴美頭銜變化透露的中方態度
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鶴應美國邀請訪問華盛頓,於本周四至周五(2月21日至22日)同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財政部長姆努欽舉行第七輪中美經貿高級別磋商。
值得注意的是,新華社此次發布劉鶴赴美的通稿,與上個月發布劉鶴抵達美國進行貿易磋商的通稿有所不同。
在新華社周二(2月19日)發布的通稿中,劉鶴的頭銜除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美全面經濟對話中方牽頭人」之外,還多了一項頭銜「習近平主席特使」。
而上一次,新華社報道劉鶴訪美的通稿中出現「習近平主席特使」的頭銜,是於去年5月16日,劉鶴率領中方經貿團抵達華盛頓與美方進行磋商。
回顧去年5月17日至18日,中美雙方高級別官員經過兩天的磋商,就雙邊經貿磋商發表聯合聲明,停止互相加徵關稅。
雖然中美雙方曾於去年5月份達成共識,亦使雙邊的貿易爭端得到一時緩解,不過當時特朗普政府裏的「鷹派」人士並未放棄對華的強硬政策,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於去年6月16日宣布對華徵稅清單,而後中方亦向美國作出相應的關稅反制。
至去年12月,中美雙方達成90天的「停戰期」共識。如今談判期限將至,雖然中美雙方均未透露過多的談判細節,但特朗普由一開始「不延長談判期限」的說法,到「如若談判進展良好,或延長談判期限」的態度轉變,亦向外界釋放積極信號。
而上周在北京結束的第六輪中美經貿高級別磋商,習近平在會見美國貿易代表團時,亦稱雙方的談判「取得重要階段性進展」,並希望雙方在新的談判中能夠推動達成互利雙贏的協議。
如今,劉鶴此次訪美以習近平特使的身份出訪華盛頓,透露了中方對於此次中美談判所採取的樂觀態度。如同商業談判中,倘若沒有談判前景或是達成雙邊協議的可能,任何一方都不會選擇再繼續進行協商,更何況是國與國之間的談判。而中方如若沒有達成協議的把握,亦不會貿然以國家元首特使的名義出發,因此中美也更可能在近兩個餘月密切談判的基礎上,終結貿易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