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談判】中方美言之下的怒氣與理性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跟我常說的一樣,我感覺我們認識大家已經很久,從我們第一次見面開始。」「我享受我們無所不可談的會面跟通話。」習近平在其交予特朗普的信中如是說。信件周四(31日)由翻譯人員在特朗普、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等人,以及一眾媒體見證下讀出,行文盡顯與特朗普的親切。

中方公關手段 正中特朗普「要害」

劉鶴同場發表的聲明,更充斥對特朗普施政成就的美言。劉鶴大讚特朗普的減稅和去除規管政策,指他為美國帶來「史無前例的繁榮」;同時,他又表揚特朗普的「果斷決定」,「直接促成」美朝關係的「重大突破」。

一番美詞之後,劉鶴才轉談中美貿易談判,指出在習近平及特朗普的「策略性指導」下,雙方將有可能達成「成功的貿易協議」。

此等頌揚特朗普、與特朗普「認親認戚」的言詞,其實與中國招呼特朗普的做法一脈相承,與特朗普2017年底訪華時由習近平夫婦親自陪同遊覽故官、一同營造君臨天下氣勢的安排一樣──特朗普就是愛威風,中國的公關手段當然做足。

特朗普似乎非常領情,更將劉鶴同稱是他的朋友,指他是亞洲最受尊重的人之一。

劉鶴1月底在白宮向特朗普解說中方立場。當他提及中國採購美國大豆的計劃時,特朗普即時興致勃勃。(路透社)

美詞背後的憤怒

然而,美國利用其在國際貿易上的權勢、科技上的領先,及其金融權力,在對華貿易、中國科技發展等各種項目上,強硬施壓,要求中國就範的做法,當然引起中國人的憤怒。

破天荒以「違反美國制裁」去針對華為副董事長孟晚舟的手段,加上特朗普明示有關事件可作對華談判籌碼的言論,更是惹起全中國愛國主義式的情緒反彈。中國外長王毅其時更直指有關做法是「霸凌行徑」,並說中國不會坐視不管。

不過,怒氣是一回事,處理實務卻不能只靠情緒上的反彈,而要以理性壓下情緒、以理性籌劃前路。在這些層面上,中國政府至今依然表現出眾。

孟晚舟事件惹來全中國人的憤怒。圖為加拿大法院外有人抗議要求釋放孟晚舟的情況。(路透社)

怒氣之中 仍奉理性為上

中國政府務實理性的做法,體現在三大層面之上。首先,中共不會因為孟晚舟被捕、美國四出打壓華為擴展等明顯的壓制,而拒絕與美國進行貿易談判。

畢竟,在中國目前的發展路途上,暫時舒緩中美貿易緊張關係,是最有實效的做法;將局部的戰線擴展成全面戰線,確非明智之舉。

其次,中共也不盲目跟從民眾的簡單民族主義情緒,而以解決目前貿易緊張關係為上。例如中國官方近來似乎就少提了「中國製造2025」的說法,以照顧美國右翼恐華派的感受,讓雙方更容易達成協議。

在美國的鼓吹之下,歐盟各國也開始收緊對企業採用華為通訊產品的監管。(路透社)

最後,中共雖以解決貿易爭端為先,卻不會隨意讓步,這也是「看重目的,卻不忽略手段」的理性做法。

對於美國的要求,中方可讓的,固然讓(諸如多買美國貨等);對於一些讓了長遠而言會對中國有利的,中方更是加快讓(例如中國已主動加大了侵犯知識版權的懲罰範圍);不過,對於危及中國長遠利益的要求,中方至今仍堅守立場、寸步不讓(諸如讓美國人員監督中國改革進程等)。

此種理性的操作,當然未能直接消解中美的戰略性競爭關係,不過卻能在逆風之中穩住自己既有的利益,容後再圖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