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孟晚舟】引渡不影響貿易談判 中美和解卻遙不可期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美國當地時間1月28日晚上,中國國務院副總理落地華府,準備迎接兩國部長級貿易談判;與此同時,美國司法部亦大陣仗召開記者會,宣布正式在東西兩岸聯辦地方法院,就23項罪名起訴華為集團及孟晚舟。時至今日,越來越多跡象表明,中美兩國即將就貿易談判達成協議,然而,兩國在科技和產業發展上的新戰場也已經開始。

中美兩國今年1月初進行談判時,便透露出「東邊日出西邊雨」的跡象。當時,兩國就「增購美國產品」的談判已進入細節擬定階段;但關於產業政策及知識產權的爭議卻被擱置,等待劉鶴訪美時再行議定。

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已抵達美國,準備1月31日與美國總統特朗普會面。 (GettyImages)

貿易戰將停 科技戰初起

隨著劉鶴到達華府,不同媒體也爭相放風。《彭博新聞》報道指:中國將在之後六年進口超過1萬億美金的美國商品,並在2024年前將兩國貿易逆差降至0。《華爾街日報》指雙方正商討建立監察機制,落實條約履行。然而,關於產業政策的談判細節卻未見風聲。

事實上,期待中美在產業政策領域達成共識有些不切實際。對兩黨間已形成「遏止中國」共識的美國而言,自然需不惜一切手段維持自身科技優勢。而對中國而言,若要延續過去數十年的經濟成長,突破中等收入陷阱,也需有諸如「中國製造2025」的產業政策配合。

美方批評「中國製造2025」以政府補貼、強制技術轉讓等措施協助中國企業在多項科技行業取得競爭優勢。(資料圖片)

不可否認,在貿易戰初期時,特朗普尚有將孟晚舟作為談判籌碼的考量。但北京方面始終堅持將孟晚舟案同貿易談判分開看待,也令特朗普意識到孟晚舟「很難換到什麼」,索性將其作為打擊華為的祭品。另一方面,過去兩個月美國盡力拉攏盟國圍剿華為,中美在產業政策領域的「休戰期」早已告終。

即使今次劉鶴同美方會談取得進一步進展,乃至達成初步協議,都只能解決兩國貿易逆差問題,而更為棘手的科技戰恐怕才剛剛開始。早前華為總裁任正非在公司內部信中提到「全體員工要做好過苦日子的準備」,似乎也反應了中國科技企業未來的艱險。

華為近日向全體員工發出今年的一號文件,其簽發人正正就是任正非。(視覺中國/資料圖片)

戰爭停不了 交流止不住

俗話說「錢能解決的都不是問題」。美國對華科技戰開打以來,已然掀起大批國人民族主義情緒:貿易戰爆發時尚有不少人調侃「感謝美國爸爸打破關稅壁壘,讓我們買得起車」;如今互聯網上只留對美國「打壓民族企業,欺負弱女子」的憤怒。若這樣的情緒繼續發酵,絕非幾千億美金可以平息的。

正如前文所言:如今中美兩國圍繞科技優勢展開的攻防,也不可能輕易妥協。即使兩國短期內簽署貿易協議,都難改變中美關係持續緊張的趨勢。不過,中美若能就關稅戰達成協議,也可舒緩兩國嚴峻經濟情勢,不失為一個好消息。

上海悠飛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則鼓勵員工購買華為手機及筆記型電腦,可憑單據向公司全額報銷。(網上圖片)

另一方面,一年來的交手也促進了中美兩國相互理解。貿易戰爆發伊始,美國面對的是風格遠強硬過歷代領導人的習近平;中國面對的則是捉摸不定的特朗普。美方認為通過關稅施壓便可令北京屈服;中方也曾判斷特朗普的貿易戰威脅不過是訛詐。如今,兩國相互知根知底也能避免戰略誤判。

劉鶴同萊特希澤達成協議,解不開中美戰略競爭的結。但同早年美蘇競爭不同,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美兩國借助相互天量投資、每年千萬人次人員流動,以及文化相互輸出,早已形成相互依賴,相互牽制的局面。即使美國起訴並引渡孟晚舟,都阻止不了兩國聯繫日趨緊密的事實。

崔天凱直言,有人在中美間挑動「新冷戰」。(資料圖片)

六四事件後,中國在發展路上可謂一帆風順。但樹大招風,該來的挑戰總會來到。全球化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已為中國撐起一張安全網;但對於華府的不斷出招,北京只能盡力迎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