撐台灣 拒華為 歐盟「緊隨美國」打起對華新冷戰?

撰文:卓朋序
出版:更新:

去年中美關係驟然緊張後,不少人都將目光投向歐洲國家。從貿易戰到隨後興起的世貿組織改革,有人認為特朗普的狂妄必將導致「反美陣線」成型;也有人認為「資本主義大團結」不可逆轉。
近來,無論在委內瑞拉政治危機,華為禁令,或是台灣問題的取態上,歐盟國家似乎都有向美國靠攏的趨勢。這是否意味著歐盟已拋棄獨立外交路線,選邊站隊?

「德國無法接受用武力威脅台灣的作法」。上月19日的國會質詢大會上,德國外交部長馬斯(Heiko Maas)宣示到。一直以來,德國官方就台灣問題表態不出「希望雙方和平解決」、「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今次外交部長針對北京發言情況並不多見。

馬斯還加碼提到:「在歐盟各國外長定期出席的外交事務委員會,中國用了不可不謂狡猾的方式影響了個別成員國,至少一次成功阻止針對台灣的決議案」他更呼籲歐盟能採取多數決,對台灣問題採取一致立場。事實上,早前習近平發布對台談話後,布魯塞爾方面也表態稱「歐盟將致力持續推展與台灣的關係,並支持台灣治理體系。

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同德國外長馬斯在北京舉行第四輪中德外交與安全戰略對話。(新華社)

歐盟國家「倒向美國」

除了台灣問題,歐盟國家在「打壓華為」這一中美關係敏感問題上的取態也逐漸明朗。1月23日,法國表示將禁止華為設備在5G網絡中的應用;德國也傳出將利用「高技術門檻」將華為排除於5G頻譜競投名單外;早前逮捕華為工程師的波蘭也希望亦「禁止華為」換取美軍在當地駐軍。

華為駐波蘭銷售總經理王偉晶日前被波蘭國家安全局拘捕,被指涉嫌從事間諜活動。(網上圖片)

過去數年,華為集團已預知在美業務將受政治力影響,故轉向歐洲投入大量資源;截至去年11月,更已在歐洲和不同電訊商簽訂十餘份5G建設協定。一旦歐洲跟隨美國步伐,對華為關上大門,必將令後者損失慘重。早前華為集團總裁任正非在集團內部信中已預告公司將「經歷苦日子」。中國駐歐盟大使張明也警告稱「排斥華為 歐洲將自食其果」。

至於最近成為焦點的委內瑞拉政治危機,歐盟所持立場同美方僅有些微區別。當地時間1月27日,德國、法國及西班牙三國告知馬杜羅政府:委內瑞拉需在8天內重新選舉,否則將承認瓜伊多維該國總統。由於委內瑞拉方面已嚴辭拒絕相關建議,歐盟在「雙胞總統」間選邊站隊幾乎成為必然。

中國駐歐盟使團:基於「猜測」設經營障礙有失公允。(視覺中國)

三大因素助美歐回暖

伊核問題乃早前困擾美歐關係一大癥結。伊核協議簽訂後,歐洲企業紛紛前往伊朗投資,如今卻面臨美國製裁,被迫打包回府,損失慘重。去年11月,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宣布豁免八個主要伊朗石油購買國的制裁,其中更包括意大利、希臘兩個歐盟國家。此舉更等於宣示美方放棄使用「掐斷生命線」的辦法迫使伊朗就範。此後,美方並未提出新制裁方案,事件也朝不了了之方向發展。

至於特朗普上台後,一度向歐洲鋼鐵和鋁材徵稅所引發爭議,也伴隨豁免機制永續化及美歐貿易協定談判的展開,趨於平靜。事實上,過去十餘年來中國科技工業發展確實對歐洲企業產生排擠效應。

美歐貿易摩擦相當嚴重,但容克(左)和特朗普卻出人意料地達成若干合作共識。(路透社)

早前叱吒鐵路建設領域的法國阿爾斯通及德國西門子,如今業績遠弱後與中國中車;原本壟斷市場的光伏及風電領域,近年隨著中國企業殺入成為紅海;對愛立信及諾基亞而言,若令華為強得5G設備市場,恐怕更難擺脫被淘汰命運。相比起單打獨鬥,配合美國對中國及中國企業施壓,降低不少政治成本。

不可迴避的是,相近的意識形態也成為美歐走近一大因素。據《紐約時報》報道:2017年德國方面曾多次請求中國釋放罹癌的劉曉波,卻未獲響應,很大程度影響默克爾對中國的態度。如今在西方世界愈炒愈旺的維吾爾族再教育營爭議,也令歐盟在「靠近中國」時充滿疑慮。

2017年6月,劉曉波患末期癌症的消息突然傳出,引發全球輿論。圖為劉曉波扶住劉霞站立,走過最後日子。(網絡圖片)

中國無需擔心被圍剿

儘管歐盟近來不少取態惹來「親美」之嫌,甚至被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指稱為「美國傀儡」。但若認為歐盟將在外交政策領域全民靠攏美國,或同美國一樣,將中國定義為「戰略對手」便大錯特錯了。

正如上文所說,歐盟國家在部分議題取態上接近美國,大多屬戰術決定,而非長遠戰略判斷。當地時間1月22日,德法領袖在德國亞琛簽訂了《亞琛條約》, 除強化兩國在外交、安全等領域合作,更確定推動歐盟整合及建立獨立外交路線的目標。

默克爾與馬克龍一同登上「貢比涅列車」,對德法友好關係意義重大。(路透社)

另一方面,儘管歐盟同中國在人權問題上有較大分歧,更有部分國家參與抵制華為,雙邊經貿合作卻未有收窄跡象。早前被人看衰的中歐班列如今已成為金華、連雲港、西安等地鐵路運輸企業的主要收入來源;而早前華為在波蘭陷入「間諜門」後,雙方均以冷處理告終,亦體現中歐關係合作大局仍未改變。

在歐盟維持獨立外交路線的大背景,及中歐合作基礎未改變的小背景下,擔心歐盟同美國建立戰略同盟,推動新冷戰並無必要。但在貿易、人權等個別議題上,中歐雙方仍有不少溝通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