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歐困局】政客短視的根源:英國政制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英國首相文翠珊周一(21日)發表的脫歐替代方案(Plan B)聲明,繼續主張要向歐盟爭取愛爾蘭邊境問題的讓步,情況與11月底脫歐協議公布以來一樣。她的Plan B很明顯就是Plan A。
文翠珊之所以會「企硬」,是企圖以脫歐3月29日大限,加上「延後脫歐或會製造二次公投」的威脅,去回迫保守黨的疑歐派支持協議,可算是一場豪賭。
這套策略,其實只是老調重彈,不過卻盡顯了英國政客的「短視主義」(Short-termism)。

脫歐協議:一個偽裝成終點的開端

在被形容為「莎士比亞也寫不出」的脫歐「悲劇」中,文翠珊如何趕在脫歐大限前爭得其脫歐協議通過國會,成為最獲關注的脫歐議題;而文翠珊自己也似乎是以「通過脫歐協議」為最終目標。

然而,文翠珊的協議對英歐未來關係,只以含糊不清、無法律約束力的政治聲明方式處理,屬於曾飽受前首相貝里雅等人批評的「盲目脫歐」(Blindfold Brexit)。實際上,脫歐協議的通過,只是脫歐的開始,並非脫歐的終結。

今日支持、反對各派都只着眼脫歐協議的國會投票,「盲目脫歐」的批評已消失得無影無蹤,可見各方對脫歐的「短視主義」已是病入膏肓。

文翠珊只顧通過脫歐協議,對英歐未來關係少有規劃,似乎忘卻協議只是脫歐的開端而已。(路透社)

同一的「短視主義」,在脫歐危局中,更成了英國政界的流行病。無論是保守黨疑歐派、力阻無協議墮崖脫歐的跨黨議員、二次公投派,還是工黨奪權派,都一一染上此疾。

疑歐派:未見反對脫歐協議的後果

保守黨的疑歐派一直反對文翠珊脫歐協議,更在上周倒戈釀成大敗,其領導人物里斯莫格(Jacob Rees-Mogg)更在同日晚上開香檳慶祝,以為投完票就能功成身退,靜待他們支持的無協議脫歐發生。

不過,里斯模格過了幾天就似乎醒覺到文翠珊協議不獲通過,反而讓「推遲脫歐作二次公投」的可能性更大,於是又重提他或會支持文翠珊協議的可能。可見,他反對協議時的短視。

疑歐派大老里斯莫格,上周在「二次公投」支持者旁受訪。「二次公投」對他而言,比文翠珊脫歐協議,更是洪水猛獸。(路透社)

避免無協議脫歐 重於維繫英國百年體制?

另外,國會內主張極力避免無協議脫歐的跨黨派議員,在文翠珊不願否定無協議脫歐的情況下,將發動修正案,以國會奪權的方式,企圖改變國會議程由政府決定的百年慣例。

其中一個提案,更主張以300名國會議員的贊成票(下議院有效票數為639票),去改變議程,希望繞過文翠珊政府,推動延後脫歐,希望至少避免無協議脫歐。

這種操作,短期內未必沒有實效。然而,國會奪權的慣例一開,難保不會在其他項目上發生。

英國議會制的一大優點,就是能保證行政權力得到立法權力的支持,可避免如美國等總統制國家出現立法與行政分裂的情況,導致諸如今日政府停擺一個月的困局。

如果國會能愈加奪去政府權力,未來行將破壞英國的議會體制。不過,在眼中只有無協議脫歐的部份議員,這種長遠考慮似乎不太重要。

多次提出修正案主導國會奪權的保守黨議員葛偉富(Dominic Grieve)。他主張以國會少數(300票)改變議程的提案,更是對英國議會慣例的一大挑戰。(路透社)

二次公投派:只有實質內容欠奉的呼聲

在脫歐進程停滯之中,以二次公投博取留歐的聲音愈來愈大。推動延後脫歐,再推二次公投,變成公投留歐派心中的唯一追求。

然而,他們連公投選項、公投方式的抉擇也未能達成共識,更遑論再次公投的政治倫理問題:如果公投結果並無壓倒性的勝負,那未來失敗一方是否又有理由再公投一次?英國是否要試圖走上類似瑞士的公投制,以直接民主方式決定國家「政策」走向?人民又有否足夠能力及認知作出政策決定?

只顧高舉「二次公投」,而不顧其長遠影響,正是二次公投派目前之弊病。

要中止脫歐的二次公投支持者,在國會外每日示威。然而,作為政治專業人士的國會議員,確應仔細考慮再行公投的詳細操作及政治倫理問題。(路透社)

工黨奪權派:漠視脫歐影響

對脫歐有承擔的政治派系尚且如此短視,更遑論對脫歐似乎並無承擔的工黨奪權派。這派以黨魁郝爾彬(Jeremy Corbyn)為首,雖然有枱面上的簡單脫歐主張,卻沒有應付英國脫歐過程之意。他們只求在國會中做足反對派的功夫,待脫歐事情在各方不滿下完結後,再追求重新執政的機會。

郝爾彬等人,對英國內政確有理想(例如重新推行國有化等),然而卻沒有照顧到各種脫歐情況對英國的長遠影響,而只是假裝有真正的脫歐主張,實質對英國如何脫歐不聞不問。這可算是另一種的短視。

郝爾彬目前仍不願兌現工黨承諾,推進二次公投,而是在推動不信任動議失敗後,繼續爭取提前大選。(路透社)

要看清民主下的短視

昔日的英國,甚少出現執政黨是少數黨的情況。然而,自上世紀晚期開始,此現象愈加頻繁,使政府推動政策所遇困難愈來愈大。今日在英國脫歐此等重大爭議之下,一場國會投票,更成為各派爭個你死我活的重頭戲。

爭得國會多數支持,本來只是達成政策目標的手段而已。如今,卻愈加顯現成政客們的目標:贏出投票,已是最終勝利。從文翠珊一心通過脫歐協議便算、跨黨議員只顧無論如何避過無協議脫歐、二次公投派未有真正深思公投的內容及影響,以至於工黨奪權派只求最終湊足票數、追求重新執政的一廂情願,都可見這種「短視主義」的氾濫。

各式多數決的民主投票制度,固然是反映人民意願的重要手段。然而,如果這套手段,逐漸使人誤以為它就是目標本身,去掉了長遠的視野,我們實在應該對這套制度作出重新審視。這不必然是要反對這個制度,更可以是透過了解這套制度可能催生的「短視主義」去自我警惕,使這個制度能有效運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