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18展望2019】退出《伊朗核協議》:伊朗不屈 美國自損
2018年5月8日,美國正式退出《伊朗核協議》(JCPOA),並在各國反對下,於8月初及11月初分兩輪恢復對伊朗實施全面制裁。
美國力行單邊主義之勢,在2018年內愈加顯現,退出核協議此舉,警醒美國傳統盟友之餘,亦顯出了美國對待伊朗等國的認知盲點。
美伊雙方隔空對罵 波斯灣峰煙四起
美國退出核協議消息一出,即引來甚大恐慌。伊朗聲言如果其他協議國未能維持伊朗的經濟利益,伊朗或會重新發展核武技術。
至6月,歐盟在申請豁免於美國制裁未果後,宣布會以「阻斷法令」(Blocking Statute)的方式,禁止任何公司服從美國制裁。
在制裁實施日子逼近的7月底,伊朗更與美國隔空連場對罵,前者威脅封鎖石油海運命脈霍爾木斯海峽(Strait of Hormuz),而後者則由特朗普以「史上罕見的後果」威嚇伊朗。雙方都把話說得像要開戰似的,幸而最後未有成真。
禁石油制伊朗死命 各國救助未有成效
制裁實施之後,伊朗貨幣里亞爾(Rial)大跌,各國紛紛撤離伊朗,又中止從伊朗進口石油;至11月初美國正式實施石油出口制裁,卻給予多個國家半年的豁免期,伊朗石油出口量才穩住跌勢──原本已中止進口伊朗石油的日本等國,更因豁免而重啟進口。
美國此舉固然是為免油價高漲,今日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減產未如預期,未來美國或會如期中止豁免,再使伊朗經濟雪上加霜。
歐盟知道「阻斷法令」難以執行,提出建立「特別支付渠道」(SPV)去用「以物易物」方式支援伊朗外貿,不過歐盟官員亦承認這只是表態多於實際。
在經濟實利未得的情況下,伊朗已多次強硬表態,要求協議國盡快落實繞過美國制裁的對策,不過至今仍未有着落。
特朗普:不顧盟國反對 背約退出核協議
美國總統特朗普早在2016年競選之時,承諾會退出在2015年奧巴馬任內簽訂的《伊朗核協議》。
協議由伊朗、中國、法國、德國、俄羅斯、英國、美國及歐盟共同簽署,承諾以消減制裁換取伊朗停止發展核武技術。特朗普則批評協議不夠全面,未有阻止伊朗的其他軍事活動。
雖然伊朗一直有履行核協議承諾,美國卻在其他所有簽署國的共同反對下,單方面退出核協議,並恢復對伊朗的金融活動、進出口運輸、石油出口等項目的制裁,使伊朗連藥物、機器零件等必需產品也難以進口;而其石油出口在制裁生效後,更大幅下跌。
伊朗:各國支持下苦撐
雖然有中國企業繼續進行投資,而歐盟也有SPV等計劃去為伊朗外貿提供出口,並且禁止公司服從美國制裁,不過在目前世局下,這些其實也只是杯水車薪。
不過,伊朗民眾早習慣制裁下的生活,而且又深恨美國單邊主義的不公不義,今日更得各國支持,未來勢將會在各種物資缺乏、經濟發展受阻的困境中,苦撐下去,不會貿然向美國讓步。
美元體系遭透支 美國或會自毀長城
美國之所以能獨力阻止伊朗外貿,主要原因是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以及美國對國際金融系統的影響力。在過去,美國獨行其單邊主義政策之時,總會為其作為包裝一下,然而如今卻連包裝也省卻掉。
積極參與《伊朗核協議》的一眾歐洲國家,雖然是美國的傳統盟友,至此亦人心惶惶,積極尋找獨立外交的方向,其中一大操作,就是要去美元化。雖然這政策不能一躍而就,卻成了進一步弱化美國權力的開端。
美國獨行單邊主義,透支美國體系的力量,最後或許會「自毀長城」。
「美國例外」的盲點
另外,美國以其一貫的威嚇手段對付伊朗,也顯出它對伊朗的不了解。美國習慣以自身的認知體系出發,去解決所有事情,一方面是「美國例外」(American Exceptionalism)(即其權力)的展現,另一方面也是「美國例外」(即其認知體系)的盲點。
伊朗作為中東歷史悠久的大國,對其地緣政治地位一向自視甚高;美國作為外來者,卻完全不懂得要尊重對手,只顧一味打壓,將伊朗當成是與美國後花園小國無異的國家,因此注定不能處理好雙方的關係。
這種只靠權力優勢而漠視理解的國際政治盲目操作,在未來權力多極的世局下,或將會有愈多愈多的失效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