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央行行長「劈炮」抗議政府干預 「獨立」之外更需合作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任期原定明年9月才屆滿的印度中央銀行行長帕特爾(Urjit Patel),突然在12月10日以「私人原因」宣布辭職。
一般相信,真正原因是他不滿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干預央行運作、破壞其獨立性。
帕特爾是兩年多以來,第二位離職的印度央行行長,人事變動這麼頻繁,自然觸發外界對它能否獨立決策的擔憂。事實上,今次央行易帥的消息一出,印度盧比兌美元便曾跌近2%。

從盟友到敵人

帕特爾2016年9月上任後,曾在當年年底支持莫迪停用舊版大面額鈔票的決定,他因此被視為總理的盟友。

可是,兩人近來就不少問題產生分歧:莫迪希望強化政府對央行運作的監督、審查其資本架構、要求放寬借貸限制,同時逼迫央行交出更多盈餘,藉此降低公共財政赤字。

印度媒體早前甚至報道,莫迪有意引用「印度儲備銀行法」第7條,就公共利益事務對央行行長下達指令,直接干涉央行決策。新德里當局步步進逼,讓帕特爾頗感為難。

莫迪有意強化對央行的控制,把帕特爾削權,這令後者感到不滿,繼而辭職。(路透社)

莫迪謀求操控央行 為大選服務

當然,莫迪提出這些要求,並非沒有私心──當地將在明年舉行大選,莫迪想透過進一步掌握央行的政策槓桿,營造良好經濟氣氛,好為執政人民黨「助選」。

事實上,今次已不是莫迪首次向央行施壓。帕特爾的前任、曾擔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首席經濟學家的拉詹(Raghuram Rajan),便是因為在央行與政府的職權問題上出現分歧,致使莫迪拒絕讓他在2016年連任。

帕特爾不是首個被逼走的印度央行行長,拉擔兩年前亦曾遭逢同一厄運。(路透社)

值得留意的是,「政府vs央行」的戲碼近年不只在印度上演。例如美國總統特朗普早前就把股市下跌、通用汽車關閉部分廠房等負面消息,歸咎聯儲局加息;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亦多次批評央行加息。

發生在印度、美國和土耳其的爭議都反映,政客基於自身信念或政治考量,對央行施加壓力。而政客的操作,無可避免令習慣了「央行獨立」信條的自由市場深感憂慮。

特朗普和埃爾多安近期向本國央行行長施壓,被指為破為央行的獨立性。(視覺中國)

平情而論,央行管理宏觀經濟政策,主宰一國經濟命脈,由內行人操盤,應該比外行人好。以印度最近兩任行長為例,拉詹是IMF首席經濟學家,帕特爾則是耶魯大學經濟學哲學博士(PhD)。印度央行由這兩位科班出身的專家領導,效果似乎比著眼短期選舉利益的莫迪更為理想。

沒有完全獨立的央行

當然,這不是說「央行獨立」的信條不能受到挑戰──根本沒有完全獨立這回事,只有多一些獨立性,或者少一些獨立性的分別。

而在政策大方向上,央行同政府亦必須大體保持一致。還記得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美國政府能夠「力挽狂瀾於既倒」,就是有賴聯儲局推行量化寬鬆,配合財政部對金融機構的救濟。

因此,與其高談「央行獨立」,倒不如多討論政府和央行應該怎樣協調分歧、應該怎樣加強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