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黃背心運動】推己及人:給馬克龍的一點建議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英國倫敦西敏寺有一塊無名碑,碑文大概寫著:墓主自小希望改變世界,但長大後,發現根本做不到,他於是把目光縮短些,只求改變國家,然而也不成功,後來只希望改變家庭,也不行。
到他快死時,他突然意識到,如果一開始僅僅去改變自己,首先作出一個榜樣,便可能改變家庭,繼而影響國家和世界……
這對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來說,有什麼啟示?

自從去年5月上台以來,馬克龍屢次高談「歐洲一體化」,對抗席捲歐洲乃至全球的民粹主義浪潮。在這方面,他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在法國內政方面,過去數周因示威者抗議政府調高燃油稅而爆發、規模超過1968年學運的「黃背心運動」,卻無情地揭露了他的人格和施政缺陷。

阻止運油車進入油庫的「黃背心軍」,抗議馬克龍增加燃油稅的政策。(視覺中國)

在這種情況下,那塊無名碑所載的道理,對馬克龍而言無疑是當頭棒喝:一方面,它解釋了這位總統落得如斯田地的原因──高談歐洲卻處理不好國內矛盾;一方面,他也為馬克龍開了一條藥方──若要改變別人,應該先從自身做起。

首先,年僅40歲、從政經驗不足的馬克龍必須改變傲慢、離地的個人作風。法國目前經濟疲弱,11月份失業率高達9.1%。面對如此境況,總統卻未能與民眾共渡時艱。還記得他早前當著一位失業人士說:「我只要過一條馬路,就能為你找到工作。」而對於反對勞工法改革的示威者,他不但沒有耐心解釋法案,反而嘲諷對方是「懶鬼」。這種自以為是、不可一世的性格,不可能拉近他和民眾的距離。

馬克龍出席活動期間與一名失業男子交談,片段被上載到網上:

馬克龍端正個人作風之餘,亦要處理執政團隊離心離德的問題。今年9月辭職的內政部長科隆(Gérard Collomb)曾經批評,政府「缺少謙卑」,對民意傾聽不夠;而在8月底,環境部長於洛(Nicolas Hulot)以當局在處理氣候問題上欠缺進度為由,在未知會「老闆」馬克龍的情況下,自行宣布辭職。兩名內閣要員「劈炮」,共通點是對馬克龍政府有所不滿。

內政部長科隆和環境部長於洛早前齊齊「劈炮」。(視覺中國)

團結執政隊伍還不夠,更重要是思考如何團結朝野和整個國家。馬克龍競選時,主打「中間派」綱領,既吸納右翼自由市場理念,同時採納政府必須維護社會福利的左翼主張。可他上台後,總是利用「共和前進黨」在國會的議席優勢,無視反對黨和貧苦大眾反對,強行通過勞工、鐵路等法案,被指傾向商界。

若要重新團結朝野和選民,提振目前只得兩成多的民望,最簡單直接的做法是:結束有如專制君王的執政手法,切實履行競選承諾,真正當一個兼顧不同利益的中間派總統。

先理順國內問題 再搞歐洲一體化

順著先己後人、先內後外的思路,倘若馬克龍在法國國內矛盾未獲理順的情況下,強行推動更為複雜的「歐洲一體化」,無疑只是鏡花水月。

眾所周知,法德兩國是歐盟兩大支柱,隨著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即將告別政壇,馬克龍的責任自然更大。倘若法國內部不穩,動亂持續,本來已經風雨飄搖的歐盟實際上很難穩定。他和默克爾希望建立歐洲軍隊、強化歐元地位,以至到擺脫美國羈絆、推行獨立外交的宏願,也更遙不可及。

默克爾和馬克龍均支持歐洲一體化,但由於前者快將下台,馬克龍的擔子一下子變大。(視覺中國)

事實上,馬克龍的5年任期只是過了一年多,推動「歐洲一體化」、在全球治理上增強歐洲影響力的機會還有不少。然而,這必須建基於法國的穩定,馬克龍首先須要說服自家人,才有條件說服歐洲其他國家。

正如中國古書《大學》所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句話的意思是,為政者必先修養德行,才能依次令家庭和睦、國家大治,最終使天下達到至善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