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衝突】兩國齟齬再起 基輔在盤算什麼?
11月25日,俄羅斯在刻赤海峽(Kerch Strait)開火攔截並扣押3艘烏克蘭船艇,事件導致近年本來已經惡劣的雙邊關係,進一步惡化。
最新衝突發生後,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Petro Poroshenko)反應很大,除了頒布戒嚴30日,還下令軍方進入全面戰備狀態。他如此積極,究竟有何動機?
經濟無起色 為大選操作外交
第一層動機是選舉。衝突發生後,烏克蘭反對派便質疑,民望低迷的波羅申科藉著炒作事件,試圖影響明年3月31日舉行的總統大選。
自2014年6月上台以來,波羅申科在國內經濟上沒有多大建樹。根據世界銀行統計,該國GDP由當年的1,335億美元,跌至2017年的1,121億美元,反映這位憑經營糖果生意致富的總統,在刺激經濟方面欠缺板斧。
目前,他的民望落後前總理季莫申科(Yulia Tymoshenko),甚至比不上製片人兼演員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在沒有條件大打經濟牌的情況下,他只能操作外交和愛國主義議題,而近年與烏克蘭關係緊張的俄羅斯,自然成為目標。
事實上,從波羅申科的選舉操作來看,他顯然是衝著莫斯科而來的。以他的競選口號──「軍隊、語言、信仰」──為例,軍隊是指應對俄國威脅,語言是指限制烏克蘭語以外的語言(實際上指俄語),信仰則是支持烏克蘭東正教會的自主地位,排拒俄國東正教會的影響。
在上述大背景下,兩國今次在刻赤海峽的衝突,自然不是孤立事件。俄羅斯副外長卡拉辛(Grigory Karasin)便質疑,波羅申斯通過俄烏關係進一步惡化,提高自身在國內的支持率。
克米里亞問題未解 拖北約落水
波羅申科另一可能動機,是藉著今次俄烏衝突,把北約拖進來,在克里米亞問題上持續向俄羅斯施壓。
在領土問題上,波羅申科一直態度強硬,不放過任何宣示立場的機會。其中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11月23日到訪克里米亞之舉,便被他指斥為違反國際法,「這些行程不會令克里米亞變成俄國領土,克里米亞屬於烏克蘭,過去和將來都是。」
問題是,儘管波羅申科懷有取回克里米亞、強化烏克蘭在黑海地區影響力的想法,不少因素卻令這個目標愈發難以達成:
一方面,隨著連接克里米亞和俄國本土的刻赤海峽大橋今年5月落成,俄國在事實上彰顯了自身對半島的擁有權;另一方面,俄土兩國11月19日宣布「土耳其溪」項目海底工程完成,令俄國可在繞過烏克蘭的情況下,把部分天然氣運送到南歐,變相削弱基輔的戰略重要地位。
政治現實下,波羅申科難以獨力抗衡俄國,因此不能不借力北約。
眾所周知,自從2014年「克里米亞事件」以來,以美歐為主體的北約一直對俄實施制裁;而如果從11月25日衝突發生後、北約作出的反應可見,北約和波羅申科基本上是同一陣營:
就在衝突發生後,北約便發聲明指:「完全認同烏克蘭的主權及領土完整,包括其船隻在國內水域航行的權利」;美國駐聯合國代表黑利(Nikki Haley)亦警告,俄國扣押烏克蘭船隻的做法,嚴重侵犯烏克蘭領土主權,認為國際社會必須譴責有關的行為。
必須指出,即使是在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以及烏克蘭東部爆發戰爭期間,基輔當局亦沒有宣布戒嚴。而最新衝突的規模沒有當年那麼大,波羅申科的反應卻不成比例。外界難免覺得,他另有所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