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峰會】貿易戰無期 RCEP可為北京所用?

撰文:鄭悅
出版:更新: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1月12日到訪新加坡,參加第33屆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峰會。峰會重點之一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成為關注焦點,中國如何看待RCEP?中國又是如何看待與東盟的關係?

東盟模式的高明:尋找利益共同點

第33屆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峰會在新加坡召開,會議重點之一「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的進展情況成為外界關注的對象。

彭博11月11日報道稱,RCEP是中國大力支持的計劃、而除了西媒之外,台灣媒體、日本媒體等都將RCEP的報道字眼放在「中方力推」上面。即使是國內學者,如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時殷弘,亦認為RCEP是中國為了防止美國在高端經貿市場割裂中國而主動推動的協議。

實際上,RCEP是由東盟國家推出並且大力推行的計劃,並非西媒所塑造的所謂「中國為了與美國分庭抗禮而主導RCEP的推行」。

11月12日,第17屆東盟經濟共同體理事會會議在新加坡舉行。(視覺中國)

東盟高明的「生存之道」

東盟為了進一步抓住經濟全球化的機遇,加強東盟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提出建立一個以東盟為主導,全面、現代、高質量、互利的自由貿易區。除了東盟10國之外,東盟邀請與東盟有自由貿易協定(FTA)的國家參加。中國同意加入,正是看到RCEP與中國發展戰略與利益的契合之處。

這恰恰是東盟的「生存之道」,高明之處。

放眼全球,很少有一個政府性的國際組織像東盟一樣,能夠同時與中國、美國、日本、印度、澳洲等眾多國家保持良好的合作關係。即使是日本,亦面臨夾在中國與美國之間的矛盾局面。而東盟模式的成功之處,就是能夠找到多方的利益共同點,憑著互利互惠的精神,不加以條條框框的政治限制,以此推進多國之間的交流與協作。

那麼,中國又是怎樣看待中國與東盟之間的關係呢?

中共風格的《2030年願景》

李克強到訪新加坡之前,《中國政府網》刊文表示,中國將在會議發表《中國-東盟戰略夥伴關係2030年願景》,尋求各方通過。

李克強到訪新加坡出席第33屆東亞合作領導人系列會議。11月13日,李克強在第44屆「新加坡講座」(Singapore Lecture)發表演講。(路透社)

2017年11月於菲律賓舉行的第20屆「中國—東盟領袖峰會」上,李克強提出制定《2030年願景》的建議。12日新華社報道,中國駐東盟大使黃溪連表示,中國與東盟經過多番協商之後,已就《2030年願景》達成一致共識,預計在「東盟峰會」期間通過並發表。

《2030年願景》在回顧中國與東盟建立戰略夥伴15年來的歷程之上,規劃了中國與東盟的關係藍圖。內容上涵蓋了「一帶一路」的戰略對接、基礎設施建設的推進、南海行為準則、石油與天然氣的開發、創新驅動發展、文化交流等多個領域。

可以說,《2030年願景》是在中國-東盟過往合作的基礎上,進一步規劃出中方所期待的、下一階段的多層次多方位合作,是為中方草擬的中國-東盟「合作路線圖」。

2017年7月25日,於柬埔寨舉行為期三天的「第11屆中國-東盟社會發展與減貧論壇」中,雙方探討如何推進中國-東盟減貧合作、中國與東盟國家如何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等國內外關註等議題議題。(視覺中國)

「抑制美國」僅為額外收穫

整體而言,《2030年願景》具有鮮明的「中共風格」。中國使用「願景」一詞,而非「協議」之類的字眼,顯示了中方著重於長期發展路線的規劃,並非是通過簽訂協議,這種「實牙實齒」的方式。而是通過與東盟一步步的協商與「磨合」,逐步加強雙方的合作關係。如若雙方在磋商的過程中遇到難以化解的問題與矛盾時,雙方仍然留有「餘地」,可以再作調整,而不影響雙方戰略合作的大局。

雖然中國與東盟國家在一些問題上仍然存有分歧,比如南海議題的爭議,但是中國與東盟雙方之間存在眾多利益共同點,這是中國願意加入RCEP的原因。中國加入RCEP可以擴大中國在國際上的自貿網絡,進一步對外開放市場,激發國內的市場活力,而不是為了針對特定的國家,或把RCEP當作中方的武器。

當然,中國這麼做的客觀效果之一,便是面對中美貿易戰仍然難以解決的局面,RCEP可以加強中國與區域內國家的合作深度及廣泛面,一定程度上幫助中國對沖來自美國貿易戰的壓力,可謂「額外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