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內閣終改組 馬克龍改革大業不易 更需謙卑以對
經歷兩週延誤,法國總統馬克龍終於在昨日宣布內閣改組方案,任命卡斯塔內(Christophe Castaner)為新內政部,填補科隆(Gérard Collomb)離職後的空缺。他更通過電視發表全國演講,闡明「政府執政方向不會動搖」。
兩個月前開始,法國內閣發生出走潮,馬克龍的支持率更跌至不足三成。面對一系列尚未完成的改革計劃,馬克龍也應檢討其低民望成因,謙卑以對,方能令改革成果落實。
除了內政部長,馬克龍也任命了偏右陣營的里斯特(Franck Riester)獲委任為文化部長,農業部長則由紀堯姆(Didier Guillaume)接任。同馬克龍外交政策相關的兩大職位未有更動:勒梅爾(Bruno Le Maire)繼續擔任財政部長,推動歐元區財政改革;而勒德里昂(Jean-Yves Le Drian)得以續任外交部長。
新生政黨陷危機
事實上,本次內閣改組並非馬克龍所願。今次辭職的內政部長科隆早前任職南部重鎮里昂市長17年,屬社會黨地方大員。他在去年大選前加入馬克龍的共和前進黨(En Marche),屬黨內為數不多的資深政客;他也因此深得馬克龍信任,受委內政部長一職,處理棘手的移民和國安問題,成功上京。
上任以來,科隆雷厲風行,基本平息國內恐怖主義浪潮,民望也壓過馬克龍,長期處於高位。今次科隆高調「跳船」,提前兩年宣布回鍋根據地里昂競選市長,頗有同馬克龍切割的意味。加之今年8月開始,已有多位內閣閣員請辭,更給外界「馬克龍政府已陷入混亂」的觀感。
儘管馬克龍宣稱:內閣改組並不意味執政方式改變,卻難以令國民安心。馬克龍今次內閣改組本該在半個月前進行,中間卻經歷兩次拖延,空引社會焦慮。
新生的共和前進黨儘管有馬克龍這號克里斯瑪式的政治人物,得以吸引選民支持;卻難以拉攏社會黨及共和黨中富有執政經驗的人士加入。而馬克龍在選擇閣員時又需顧及其「中間派」身份,盡力平衡左右派人數,令選擇更為捉襟見肘。
馬克龍再臨改革困境
儘管面臨人才短缺的窘境,馬克龍對自己規劃的改革大計卻未曾猶豫。外交領域,除了去年已經提出的歐元區財政改革,及歐盟進一步整合計劃。上月末,外長勒德里昂還在哈佛大學演講,主張歐洲應和印度、澳洲等奉行多邊主義國家聯合,成立一個「善意力量」的新全球聯盟。
內政方面,馬克龍的改革聚焦於減輕國家負擔,並提高法國經濟競爭力。然而,任何消減福利的做法必然引發既得利益團體的激烈反抗。
馬克龍早前推出的《勞動法》、大學招生考試及國家鐵路改革儘管順利啟動,卻已消減了他大部分的政治能量。如今正推行的稅制改革,主張由企業直接代扣薪資,更引發勞工和企業雙方憂慮。
今年7月,馬克龍在國會演講時,將「建設21世紀的福利國家」作為改革願景,旨在改變國內中低收入階層僅靠政府支援過活,缺乏上升意願的現狀。
儘管這一政策有其必要性,但面對左派勢力的動員反彈,右派共和黨又以「坐山觀虎鬥」之姿,不願向馬克龍伸出援手,以求對總統失望的右派支持者回流共和黨。馬克龍有多大政治能力推動改革,備受懷疑。
除了改革速度快,及其中間派屬性引發的「左右不討好」,馬克龍如今的低民望亦同他張狂性格密不可分。他在媒體前向一位失業者稱「我只需要過馬路就能為你找到工作」,引發離地批評。
另一方面,他以國家財政困難為理由,推動一系列改革;另邊廂又豪使數百萬裝修官邸泳池、使用6.2萬歐元公費化妝,更坐實了外界對他「富人總統」的批評。
霸道總裁的形象能幫助馬克龍贏得選舉,卻無法帶他打贏這場持續五年的改革持久戰。面對堆積如山的改革計劃,以及先天不利的政治局面,若有推動改革持續進行,馬克龍更應「收起架子」,謙遜以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