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拒遣返維吾爾人 中國「戰狼式」外交惹禍

撰文:卓朋序
出版:更新:

中瑞關係近來急轉直下,先是中國遊客被驅逐事件演變為外交糾紛,又發生當地電視台辱華風波。昨日(9月24日),瑞典更宣布將停止向中國遣返維吾爾人。
如今,中國輿論群情激憤,瑞典國民對華好感亦大降。但事情本無必要發展至此番田地:無論瑞方有多少過錯,中國駐瑞大使館的「戰狼式外交」都難辭其咎。

9月24日,瑞典政府宣布停止向中國遣返維吾爾族及其他少數民族難民,由於時機正值新疆的「再教育營」受到西方媒體及政界普遍關注,此舉在中國眼中,政治宣示意味頗為濃厚。加之早前爆發的「辱華視頻」和「中國遊客被抬走」事件,中瑞關係似乎正面臨歷史低谷。

兩次辱華風波:誤會與反轉

瑞典對華態度,在一眾西方國家中已顯得相對友好。不僅未對中國投資施以過多限制,還允許吉利集團收購該國「國民汽車品牌」沃爾沃(Volvo), 更在2005年開設了歐洲首個「孔子學院」。瑞典更是首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西方國家。這麼看來,中瑞關係沒有因近期事件惡化的理由。

不少中國傳媒的報道中,對「辱華視頻」一事都提及「瑞典國營電視台在其《瑞典新聞》欄目中,發布誇張辱華視頻」,令不少人以為該台代表瑞典政府立場。而《瑞典新聞》這一「正經」的名字,更令人誤會為嚴肅新聞節目。

svt節目「瑞典新聞」的涉嫌辱華宣傳短片引起巨大爭議。(影片截圖)

然而,儘管瑞典電視台為公營單位,但政府卻難干涉其採編自主權;而所謂《瑞典新聞》,則是同香港電台《頭條新聞》類似的時事諷刺類節目。所謂「辱華」內容,則是電視台的誇張手法,旨在諷刺某些種族主義者對中國的偏見。而視頻中「我們歡迎所有遊客,中國人除外」正為了諷刺某些極右認識的雙重標準。

如果說「辱華視頻」一事爆發,尚因兩國文化差異;且瑞典方面未把握好節目尺度,令人產生誤會。「遊客事件」則徹底暴露了中國駐外機構的大頭病。當時,國內社交媒體上流傳一段中國遊客被當地警方抬走的畫面,引發網民憤慨。更有報道指兩位年長遊客被拋棄在荒郊野嶺的墓地。中國駐瑞大使館隨即提出交涉,要求瑞方回應當事人「道歉、賠償、嚴懲」的要求。

未曾想,事態幾日後出現反轉:中國遊客弄錯訂房日期,卻拒不離開旅館。警察應旅館要求採取強制措施,將當事人運到市中心的一個地鐵站放下。所謂「荒郊野嶺的墓地」的來源更荒唐可笑:地鐵站臨近當地一著名修道院,而修道院內設有墓地。

中國遊客曾先生一家在瑞典的遭遇廣受國內外媒體關注。圖為瑞典警察將他們抬出就酒店外。(網絡圖片)

駐外大使憤青化值得反思

外交官除了要保護外僑和其他海外中國公民利益,也承擔了改善中國形象、同當地社會建立良好關係的責任。兩項任務有時或會衝突,但只要按照所在國家法例和規則「擺事實、講道理」,大部分矛盾都不難解決。如果看到國人「被欺負」,便不分青紅皂白「強烈抗議、憤慨、譴責」;發現事態反轉,為避免下不來台繼續保持強硬態度,便失去了外交官應有的專業態度。

事實上,在瑞典等司法體制成熟的國家,如果中國遊客覺得不忿,大可循當地渠道投訴或提請訴訟,中國使館並無介入的必要。正如外國人在華遇到糾紛,也該先找中國的政府和法院,而非請外交部門作代理人「主持公道」。「不干涉他國內政」乃中國外交的金科玉律,對人對己都該嚴守。

早前幾次成功的撤僑事件,令國內輿論對大使館有了較高的期待。輿情爆發後,大使不得不「做些什麼」以回應民意,既討好了國內民眾,也令領導機關認為其「積極有為」。至於當地造成的惡劣影響,則被拋諸腦後。

電影《戰狼2》在內地票房不菲,但被指過多宣揚民族主義情緒。(VCG)

然而,推廣國家形象是駐外大使重要職責。無論是德國駐香港領事館透過FB「抽水香港時事」,或是美國前駐華大使駱家輝「攜妻女亮相」,「乘經濟艙」積極展示親民一面,都令本國形象大為加分。中國外交官中,駐英大使劉曉明因同日本大使在BBC辯論釣魚台問題時熟悉當地文化,辯論有禮有節,引來不少當地媒體關注。

有評論認為,中國駐瑞典使館的反應,旨在抗議早前達賴喇嘛訪瑞。然而,這樣的做法不僅模糊了焦點,更加重當地民眾對中國的反感,令中國訴求更不容易被當地民意接納。這樣的說法根本經不起邏輯檢驗。

當民粹主義浪潮襲來,就算國民被沖昏了頭腦,外事部門也應保持基本的冷靜。否則損害的終究是自己國家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