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教室】為何澳洲總理說換就換 什麼是「職位空缺動議」?
澳洲總理特恩布爾(Malcolm Turnbull)本周面臨其屬所執政自由黨成員兩度迫宮。該黨周五(24日)通過動議開放黨魁職位並舉行黨領袖投票,特恩布爾沒參選,之後也宣布退出政治圈。他跟上任總理阿博特(Tony Abbott)一樣,都在「職位空缺動議」中失去領導地位,連總理職位都得拱手讓人。
他周四(23日)曾說拒絕輕言下台,並表明只有收到執政黨絕大多數議員聯署簽名,他才會在周五召開黨團會議,並在會上讓黨魁一職「空」出來,由黨內有意角逐的成員競逐。他接着表示,屆時若是黨內議員通過「職位空缺動議」(spill motion),也就是決議讓黨魁位置空缺,形同是對他的不信任投票,他就會將黨魁一職讓出來,不會戀棧。
黨內議員周五真的投票通過「職位空缺動議」,特恩布爾也如他時周四所說,不會競選這個「空缺」。
「職位空缺動議」在英文中是Spill motion。Spill一字古英文字Spillan演變出來,原本解作殺死、流血、破壞。將它放在政治場景,便是黨內成員動議,將身在高位的人拉下台,也就是發動黨內逼宮的意思。
支持度持續低迷 常見的迫宮理由
迫宮通常發生在政黨成員認為黨魁帶領該黨朝向不好的方向進展,也可能是黨魁沒有兌現競選承諾,以及沒有足夠「數字」支持她或他繼續在位——迫宮通常在民意調查顯示兼任總理的黨魁的支持度持續低迷的情況下發生。
黨魁本身也可以提出「職位空缺動議」。這個情況通常是他或她希望藉此獲得黨員新的授權,用於弭平黨內反對的聲音。迫宮可以在黨魁在任的任何時間發生,這樣可以令在位者保持警醒。
澳洲政壇「音樂椅」遊戲
澳洲政治制度採用西敏制(Westminster system),由多數黨領袖出任總理,如他或她在「職位空缺動議」中落敗,連其總理寶座都不會保得住。
澳洲政界中人以「職位空缺動議」逼宮的情況並不罕見。不少人都是這方式向上爬。阿博特2009年以42對41票擊敗特恩布爾,成為自由黨黨魁。當時該黨還是在野黨。
澳洲工黨執政期間,總理之位更是3年內兩度易主。時任總理的陸克文(Kevin Rudd)2010年6月被黨友逼宮,吉拉德(Julia Gillard)取而代之。陸克文2013年6月再用另一次「職位空缺動議」,將吉拉德拉下台,成為澳洲總理。澳洲10年內已換了六位總理。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