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專訪】中共官員詳解中美貿易戰:習近平從沒放棄韜光養晦
美國當地時間7月6日零時,中美貿易戰美國打響第一槍,對中國對美出口價值340億美元,廣泛涉及中國製造2025的產品徵收高達25%的關稅。而此前,吉利大學經濟學院、金融學院院長李曉在一次演講中針對美國對華發難,中美激烈對抗,指出「中華民族到了新的危險的時候」。
中美關係是否將迎來「最黑暗」的時刻?中國在外交層面上是否對美國存在戰略誤判?面對動盪的股市和匯市,中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能否真正實現中國金融維穩?在習近平外交思想確立後,中國外交接下來將怎麼走?帶著這些問題,香港01記者採訪了幾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中國政府相關官員,請他們做出解讀。
對美外交,中國不存在誤判
「中美貿易戰打響或不可避免,中美關係將進入到空前緊張時期,這在中國外交系統內部早有共識。」一位在中國外交系統工作的官員對記者表示,中國外交系統內部對特朗普的對華政策進行過經常性研判,並請相關專家學者和智庫共同分析美國的戰略意圖。因此,中國外交並不存在對美國特朗普政府存在戰略誤判的問題。
該官員介紹,中國外交系統內部很多觀點認為,今天中美關係走向激烈碰撞的本質原因在於中美兩國最高層戰略的衝突。他說,美方的戰略姑且不論,就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的內外政策方方面面都顯示了中國希望提升所處國際地位,提升國際影響力的思路,而中國在實踐中的很多做法其本質就是在一定程度上突破美國制定的國際地區經濟和安全格局,這也招致美國對中國「單方面改變現狀」的經常性的外交指責。
「中國外交作為中國國家大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要服務於中央的整體大政方針。」該官員指,外交系統內部對於這種「有所作為」進而吸引國際聚光燈的外交思路不乏存在擔憂,也就是中國社會上對「是否應放棄韜光養晦」的爭論。不少中國外交官員私下認為,中國目前的綜合國力無力讓其與美國展開一場平起平坐的較量,中國依然需要在國際上內斂鋒芒。
既然很多跡象表明中國目前仍未到與美國爭鋒的時機,那中國近年來又為何在國際上屢屢做出搶眼表現?針對記者提問,這位官員表示,由於習近平建立起了穩固的權力,中共官場風氣出現了一些問題。習近平提出的「寬廣的太平洋可以容納中美兩國」和「一帶一路倡議」等外交思路被中共一些官員和一部分中共黨媒所曲解。
「習近平從沒有放棄韜光養晦政策,他十分明白中美之間的差距,他根據中國發展的現實情況提出了太平洋容納中美論和一帶一路倡議,前者是希望美國明白中國無疑威脅美國在亞太的地位,而後者更多著眼於解決中國國內產能過剩,為中國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但在具體操作中,中國政府內部相當一部分官員以及一些中共黨媒曲解了中央的戰略意圖。」這位官員表示,中共高層和中國外交系統對美國這一全球唯一超級大國始終保持著清醒頭腦,然而部分官員和媒體認為「太平洋容納論」是中國高層發出的與美國平起平坐,挑戰美國全球霸權的信號,而一帶一路倡議更讓一些缺乏專業性的中共黨媒媒體燃起了中國仿效美國開始圈定自身勢力範圍的自我幻想,並把一些現象如中國海軍進入亞丁灣護航,中國租借吉布地土地設置海外補給基地,中國租借斯里蘭卡港口等作為支撐中國擴張理論的一舉,在中國國內大肆進行狂熱的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報導,這也沖昏了不少官員和民眾的頭腦。
「這種來自中國內部的狂熱思維也很快被西方所利用,並在國際輿論場上大肆渲染和炒作,讓中國國際形象損失慘重。」該官員認為,可以說中美關係走到今天,追究中國內部問題,曲解中央意圖做出不當判斷發出不當指令的官員和大肆渲染民族民粹主義情緒的一些媒體應負首要責任。近來《人民日報》狠批浮誇文風就是對這樣一種曲解的糾正。
「目前,中美關係因貿易戰出現緊張的趨勢不可避免。」這位外交官指,即使如此,中國外交系統內部總的方針仍將保持對美有理有利有節的外交姿態,在對美鬥爭的同時,通過多種管道和管道,尋找緩和與美國局勢的突破口,實現一定程度的雙邊和解,儘量減少貿易戰對中國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利影響,服務中國國家戰略,為中國民眾爭取利益。
針對記者提問的中美關係是否會迎來最黑暗的時期,貿易戰大背景下中美關係接下來會如何發展,這位官員表達了樂觀,他說,中美關係當前面臨一些困難,但就算美國打響貿易戰第一槍,中國通過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等多種手段結合化解這一輪中美衝突帶來的風險的努力仍將繼續,不到最後一刻,中國不會任由事態發展到「魚死網破」。目前中國外交系統對特朗普政府今後的外交動作的研判仍在進行,相信中美兩國的政治家的智慧會讓兩國度過這一輪對抗危機。
肺腑之語 吉大學者點醒中國
針對吉林大學經濟學院、金融學院院長李曉近期的「家國情懷濃濃的演講」,有中國政府官員在接受香港01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是不是已經到了新的危險時刻,目前還不好說,但就中國政府內部而言,他認為目前對自身出現的「浮誇拍馬」之風仍未展現出足夠的重視與反思,也沒有看到中共各級黨組織和中國各級政府出現一些積極地措施修正目前的「左」路線。
「當然,自人民日報提出文風浮誇之後,各級各地黨委和政府的反應是需要時間的,但是在中美貿易戰,甚至說中美更大博弈序曲奏響的當下,中國延續當前的政治氛圍其實是非常不利的。」該官員認為,吉林大學學者的言論反應出中國學界有識之士看到了中國目前存在的巨大問題,即在習近平這位擁有前所未有權力的中共領導人出現的時代,各地如何避免重蹈毛澤東時代的個人崇拜帶來的惡果。
這位官員強調,樹立習近平核心領導地位是中共在反思九龍治水和針對中國目前歷史發展階段做出的決斷,而習近平也多次強調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目前中國各地出現的一些說不清道不明卻又實實在在存在的官風、政風和社會之風,絕非中共高層所希望看到的。
「吉林大學學者李曉的講話之所以引起社會如此巨大的反響,就是廣大幹部群眾對目前不正之風影響中國發展憤慨的共鳴。」該官員認為,中國的真正敵人並不是美國,而是來自於中國內部,如果說中華民族到了新的危險時刻,那麼製造這一危險的絕非特朗普,而是中共和中國政府內部製造了那些說不清道不明卻又實實在在存在,歪曲扭曲人心的不正之風的人,這些人才是中共和中國真正的敵人。
「慶倖的是,我們的學界和民間對此早有認識。」這位官員說,他相信這將匯聚成一股強大的能量,將中國目前官方和民間存在的不正之風消滅。
金融波動需重視無需恐慌
針對中美貿易戰打響,中國近期出現了股市和匯市的激烈波動,中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將有何作為,是否能夠扭轉目前的不利局面的記者提問,一位有中國政府經濟部門供職經歷的官員表示,中國金融治理的根本目標就是堅決守住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曾在不同場合多次表態,中國有能力防範、也不會出現系統性金融風險。
這位官員介紹說,當前,中美貿易戰打響,未來發展趨勢仍不明朗,市場出現波動屬於正常範疇。中國成立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後,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也在內部會議中多次強調,「要清醒的認識到中國金融發展向好的基本面和現階段存在的問題,各級各地方也要以實事求是的態度根據中央的決策部署因地制宜解決實際存在的問題」。
他強調,目前,中國政府在解決中國金融高杠杆、高債務等諸多問題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解決方案,政府與市場主體間也形成了一定默契。而中國經濟現階段正向高品質發展邁進,市場主體韌性強,國內巨大規模市場的迴旋空間廣闊,完全具備打贏重大風險攻堅戰和應對外部風險的諸多有利條件,中國政府內部也對此充滿信心,下一步重點緊盯的是各級各地黨委和政府能否將各項工作都按既定方案有序推進。
而對中美貿易戰對中國經濟今後的影響,這位官員表示,現在提及中美貿易戰會對中國經濟造成怎樣的影響依然為時尚早,即使美國打響了第一槍,中國接下來的應對將十分關鍵,中國政府依然在就應對美國貿易戰的相應策略進行研究和評估。他認為中國最終目標將是化解中美貿易戰,實現中美雙邊達成新的妥協。他預測,針對美國目前的徵稅舉動,中國將會在出臺的具體措施上依然持謹慎態度,避免中美貿易戰升級。
習近平外交思想官民需要「求甚解」
在提及近期中共將習近平外交思想作為中國外交指導思想一事,熟悉中國外事工作的一位官員表示,習近平外交思想從本質上講是中共在進入新時期後,對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外交工作思想的一次梳理總結和升級。
他認為,對於習近平外交思想,國內有雜音認為這是習近平本人在增強政治影響力,進一步鞏固核心地位的政治性舉動,但這麼看是不客觀也是不準確的。習近平外交思想絕不是習近平一個人的智慧,而是中共高層對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外事工作的全面總結,並結合了當前實際,對中國外事工作遇到的新情況,發現的新問題給與解答的非常及時的「教科書」式的外交讀本。
「中國的官員和民間需要對習近平外交思想做出更深刻的研究。」這位官員認為,從習近平外交思想中確立的「一個主線,兩個大局」(編者注:對外工作要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為指導,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可以看出中國今後的外交依然是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創造有利條件、作出應有貢獻。他認為,提及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及促進人類和平進步的表述依然是具有強烈的「內斂前提」,並非外界,尤其西方解讀的「擴張性」。
這位官員表示,此前頗具爭議的中國外交放棄韜光養晦,其實是來自中國內部的一種誤讀,這種誤讀凸顯了中國官民深入學習理解習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韜光養晦並不等同於中國在任何國際場合下的缺席缺位,相反中國以今天的經濟體量如果繼續缺席缺位國際重要的外事活動將會引來國際上更多的批評。但中國並未如某些西方政客所願認定自己是「發達國家」,中國依然將自身劃歸發展中國家行列,保持了一貫的低調,並強調中國將盡自己能力範圍之內的國際義務,這些做法都是中國韜光養晦政策的具體體現。這更是中國適應當下自身發展情況和國際客觀局勢所調整的「與時俱進」的韜光養晦政策。
他認為,中國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將繼續保持韜光養晦的內外政策的內斂型,但具體做法還是要根據時代發展,而不是墨守成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