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遊走「修昔底德陷阱」邊緣 貿易戰兩面出擊?手段同中有異

撰文:唐宇廉
出版:更新:

經過一輪「休整」,美國與主要貿易夥伴的糾紛上周再次死灰復燃:先是表明即將公布新一輪針對中國、總值500億美元貨品的關稅清單,繼而宣布不再豁免進口自歐盟、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鋼鋁關稅。值得留意的是,特朗普政府左右開弓,所用的手法看似一致,實際上卻是同中有異──相比打擊歐洲的手段,華府針對中國的措施顯然具有更深刻的戰略遏制意味。

整體而言,美國對貿易夥伴的態度經歷一個由軟變硬的過程。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與美國財長姆努欽(Steven Mnuchin)5月19日發表聯合公報,中方同意增購美國產品,收窄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兩人隨後更分別發表「不打貿易戰並停止互相加徵關稅」和「貿易戰暫時停止」的言論,總算令擔憂中美兩強爆發貿易戰的市場舒一口氣。

無視中美聯合公報

話音剛落,白宮上周二(5月29日)突然發出聲明,表明會在最遲6月15日,公布向總值500億美元中國進口商品加徵25%關稅的清單,包括與「中國製造2025」計劃相關的產品。當局亦將在6月30日前,就工業重大技術等,加強對中國個人及企業實施特定投資限制及加強版出口管制。

美國商務部長羅斯(Wilbur Ross)早前抵華談判,據指有關美方對中興的懲罰措施亦為談判內容之一。(路透社)

一般相信,白宮突然強硬,一來是為了回應被指在早前第二輪中美貿易談判中過度軟弱的批評;二來是要在商務部長羅斯(Wilbur Ross)6月2日訪華前,增加談判籌碼。

對於其他主要貿易夥伴,美國亦祭出大棒。華府本來給予歐盟、加拿大和墨西哥兩個月鋼鋁關稅豁免,但由於遲遲未能就貿易糾紛達成共識,美國商務部遂於上周四(5月31日)向進口自上述三方的鋼鋁分別開徵25%和10%關稅,並在翌日起正式生效。

特朗普政府對一眾貿易夥伴採取針對性措施,旨在扭轉對自身不利的貿易格局,體現「美國優先」精神。可是細心分析,美國對歐盟、加拿大、墨西哥(尤其是體量龐大的歐盟),以及對中國的打壓手法明顯有所不同。

打壓歐中 手法不一

對於歐盟,美國主要援引《1962年貿易擴張法》第232條,就特定產品進口是否影響美國國家安全作調查。「232條」屬較具針對性的貿易保護手段,一般以鋼鐵、鋁、汽車等特定行業為打擊目標,本身不屬針對多種商品的大規模貿易制裁,是貿易戰的常規做法。

6月1日,比利時布魯塞爾,歐盟貿易委員Cecilia Malmstrom表示,由於美國單方面決定對歐盟鋼鋁產品加徵關稅,歐盟與美國進行貿易談判的大門已經關閉(視覺中國)

對於中國,美國引用的則是《1974年美國貿易法》第301條。自1980年代起,美國藉「301調查」審視各國是否對知識產權提供有效保護,以及是否向高科技企業提供公平市場准入機會,從而讓美國政府決定是否對這些國家實施貿易報復。值得一提的是,美國2000年後已經很少動用「301調查」這個針對多種商品的大規模貿易制裁武器,但隨着中美貿易摩擦日增,美國再次使出撒手鐧。

根據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4月初公布的「301制裁」清單,外界不難在1,300多項遭開徵25%關稅的中國產品中發現一個共通點:包括醫療設備、電腦設備、工業設備在內的產品,佔中國出口美國產品總額比例根本微乎其乎,難以大幅收窄特朗普夢寐以求的對華貿易逆差。

奇怪的是,去年佔中國出口美國總額較高、有助收窄貿易逆差的關鍵產品,包括機電產品(50.8%)、家具、玩具、雜項製品(12%)、紡織品及原料(7.7%)等,卻不是美國的重點打擊對象。

美國表示,6月29日發布限制中國在美國投資的細則。(路透社)

真實意圖:打壓「中國製造2025」計劃

顯然,美國向歐盟和中國發動貿易戰的目的根本不同:對於科技水平堪與自己比肩的歐盟,美國確實旨在尋求貿易平衡;但對於科技暫時落後、正在急起直追的中國,美國則是在「貿易平衡」的幌子下尋求戰略遏制,具體手法是打壓旨在趕超德、日等製造業強國的「中國製造2025」計劃。

部分中國企業高層對美國的盤算已有清楚認知。例如阿里巴巴集團副主席蔡崇信早前便批評,美國一些政客意圖窒礙中國進步,「一個國家想提高科技水平、想更具創新能力,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很多人都想阻止中國。」

《香港01》在5月21日出版、題為《貿易談判漸入佳境 中美戰略矛盾非短期可解》的文章中指出,中美貿易談判的根源,遠遠不限於數千億美元貿易逆差,更多是新興大國與現行強國的競爭。面對一日千里的中國製造業,美國政界特別是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等鷹派如坐針氈,試圖遏制不利美國對華宏觀產業競爭、甚至影響美國國運的「中國製造2025」計劃。

特朗普在推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這一方面,顯現出對當年競選承諾出奇的守信程度(路透社)

特朗普政府基於維護國家利益和選舉考量,竭力遏制歐盟、中國等在對美貿易上佔優的夥伴,實在無可厚非。問題是,這樣做卻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長遠而言是損人不利己。

揮舞貿易戰大棒,最直接後果當然就是招致貿易夥伴報復。就在美國決定對歐盟進口鋼鋁徵收關稅後翌日,歐盟貿易委員馬爾姆斯特倫(Cecilia Malmstrom)表明,歐盟與美國進行貿易談判的大門已經關閉。加拿大外長方慧蘭(Chrystia Freeland)亦稱,將向價值166億加元(約1,005億港元)的美國產品徵收關稅,包括鋼材及鋁材,以及橙汁、蜂蜜、威士忌等食品。

至於中國,商務部早前回應美國對華開徵關稅時指出,美方舉動顯然違反不久前兩國在華盛頓達成的共識,強調無論美方推出什麼舉措,中方都有信心、有能力、有經驗捍衛中國人民利益和國家核心利益。

中方周日(6月3日)發布聲明,口脗克制,提倡兩國應相向而行,同時直言若美方執意制裁的話,「雙方談判達成的所有經貿成果將不會生效」。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5月30日在《人民日報》(海外版)微信公眾號「俠客島」發文,指出既然美方重提開徵關稅,中國亦可把已公布的對等報復清單拿出來,國家主席習近平早前宣布的擴大開放措施,亦大可不適用於美國貨品、服務和資本。

作為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和最大的鋼鐵製品進口來源國,加拿大首當其衝(路透社)

特朗普左右開弓 歐中合力應對

最後,特朗普政府針對西方盟友和中國的舉動,勢必令後兩者走得更近。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5月下旬結束訪華行程後,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上周四(5月31日)便「急急腳」前赴德國,接着還會轉往歐盟總部參與第八輪中歐高級別戰略對話。一般相信,隨着美國不斷在貿易議題上發難,中國和歐洲的「共同話題」只會愈來愈多。

儘管外界對特朗普「漫天索價」的作風已經見慣不怪,但他今次再度點燃貿易爭端之火,無可避免加深世人對美國正在推行單邊主義政策的觀感,導致中國和美國之間,以及歐洲、加拿大、墨西哥和美國之間未來磋商的難度大增。

更值得擔憂的是,特朗普政府內的鷹派相對得勢後,這些人對「中國製造2025」計劃,以及對更廣泛的中國戰略意圖無休止的猜疑,可能會加劇中美這兩個全球最大經濟體之間的碰撞。很大程度上,特朗普政府在對華政策上,正遊走於「修昔底德陷阱」的邊緣,中美持續摩擦無可避免。最終能否將分歧和摩擦維持在可控範圍內,不僅視乎華府鷹派與溫和派的勢力拉扯,也將更加考驗中國政府的應對手段。?

上文刊載自第114期《香港01》周報(2018年6月4日)《 特朗普遊走「修昔底德陷阱」邊緣 貿易戰兩面出擊 手段同中有異》。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