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不神聖也非同盟 意大利教授料任總理領導矛盾政府

撰文:陳奕謙
出版:更新:

經過兩個多月的掙扎,意大利兩大政治勢力終於找到共識,推舉法律教授孔特(Giuseppe Conte)出任總理。新政府能否順利執政固然成為疑問,但對法國和德國領袖而言,更令人憂慮的是其反歐盟立場。

意大利3月4日舉行國會大選,中右聯盟及反建制的五星運動取得勝利。(VCG)

意大利3月國會選舉後,中右聯盟和五星運動名副其實各擁半壁江山,富庶北部由中右聯盟囊括,經濟不景的南部成為五星運動的票倉。各拿三成多選票無望單獨執政,不想重新大選,兩個政治派系只得化敵為友,展開艱辛的組閣談判。

中右聯盟不想五星運動的領袖迪馬約(Luigi Di Maio)做總理,五星運動不想由中右聯盟的薩爾維尼(Matteo Salvini)指揮大局,聽起來尚合情理,找個妥協人選或許就能解決問題。真正阻礙他們合作的,是五星運動堅決不許中右聯盟的老將貝盧斯科尼新(Silvio Berlusconi)加入新政府,這令到中右聯盟甚為難做。

談判一拖再拖,最後一心東山再起的貝老急流湧退,答應不玩這場爭椅子遊戲,五星運動終於肯跟中右聯盟磋商下去。

54歲法律教授孔特不為意大利社會認識,但獲五星運動領袖迪馬約支持,本找他改革法例。(美聯社)

政壇新臉孔獲推舉為新總理

當地周一(5月21日),迪馬約率先公布已有總理共識,就是法律教授孔特,薩爾維尼緊接確認消息。他們已經向總統匯報建議,只要獲得首肯,就能夠結束兩個多月的懸而未決局面,實現反建制兩大派上台執政。

孔特不是意大利為人熟悉的名字,恐怕連在政壇也不多人認識。這名教書先生曾在耶魯、劍橋等名牌學府求學,擅長民事訴訟和商業法,亦是迪馬約的代表律師。公眾對於他唯一的印象,或許就是早前迪馬約在國會大選期間,矢言將來執政,會由孔特出任公共行政部部長,將官僚冗長的法例化繁為簡。

由一個無黨無派、非民選出身的學者來出任總理,已經是近年第二次。早幾年國會推舉不到各派折服的人選,最終由經濟學者蒙蒂(Mario Monti)擔綱,籌組一個技術官僚政府。今次換成法律學者,但迪馬約等人卻一再重申,孔特的不會是技術官僚政府,而是真正的政治政府,亦是民意為基礎的實質執政。

總統馬塔雷拉(Sergio Mattarella)則提醒中右聯盟和五星運動,根據憲法總理不能是虛位,換言之若要推舉孔特,則必須讓他真正執政,而非只履行兩個政治派系的意願。

五星運動領袖迪馬約在大學時代已經活躍組織學生運動,他主張直接民主制,作風被視為民粹。(VCG)

兩大派系各據內閣要職

中右聯盟和五星運動同樣以反建制為旗幟,對歐盟抱有懷疑態度,但各自關注點不同,加上迪馬約和薩爾維尼都是甚有性格之中,《金融時報》以「現代野人」來形容他們近來的爭權角力。

以南部為根據地的五星運動似乎對經濟議題特別關心,盛傳迪馬約會在新政府中爭做經濟部長。他們一個主打政綱是設立歐元退出機制,讓成員國經民意表決後可自由選擇去或留。與此同時,迪馬約反對歐盟強制成員國財政赤字不得超過GDP百分之三,認為這種緊縮態度窒礙意大利這個第三大經濟體的經濟復甦。走民粹路線的五星運動亦主張派糖,大添福利開支。

至於薩爾維尼很可能會出任內政部長,執掌移民和反恐政策。中右聯盟不認同歐盟的難民分配機制,競選期間提出驅逐50萬非法移民。薩爾維尼亦主張雷厲風行的管治風格,強調治安、執法和秩序,非自由的右傾味道甚濃。

中右聯盟的薩爾維尼對移民立場強硬,不少人相信他出任內政部部長後,會送走部份難民出境。(路透社)

與歐盟改革背道而馳

反建制抑或民粹風也好,中右聯盟和五星運動都是由意大利人選出來的,孔特政府就有民意基礎執政。但對於其他歐盟國家特別是法國和德國而言,相信不無擔憂。

近日中右聯盟和五星運動組閣漸見曙光,法國總統馬克龍已經多番給記者問及怎樣看。馬克龍力主改革歐盟,將歐洲一體化推到新階段,而意大利新政府卻提倡鬆綁,讓成員國各有更大自主權,立場剛好相反。若果孔特政府真的如競選政綱所言而行,情況有如法國建台而意大利拆台,更遑論東歐和中歐的匈牙利、波蘭等亦在抵制歐盟核心國家的理念。

回應傳媒時,馬克龍只一再以大局未定、組閣未明朗為由不予置評,若然孔特任命獲得通過,不知他又會怎樣回答。但最少肯定的一點是市場的確有憂慮,過去一個月意大利十年債息節節上升,在周一已經升至2.418%,反映他們對意大利經濟以至政局投下不信任票。

中右聯盟由多個政黨組織,包括薩爾維尼的北方聯盟和貝盧斯科尼的意大利力量黨。(路透社)

不能不提的是,甘願放棄一官半職的貝盧斯科尼並非只是犧牲小我、捨身成仁,更多人相信他其實不看好這個聯合政府,看貶它會再重覆近年的「短命」趨勢,或許一年半載又因施政困難而給國會拉倒,貝老寧願屆時再謀出路。

中右聯盟和五星運動合組的政府既不神聖也非同盟,孔特即使上台執政,但能夠走得多遠,相信沒多人敢說得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