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大選】換政府不易除積弊更難 馬來西亞變天後挑戰重重

撰文:卓朋序
出版:更新:

馬來西亞建國60年來首次變天,前首相馬哈蒂爾(Mahathir Bin Mohamad)領導的希望聯盟在華人大力支持及大批馬來人捨棄國陣的情況下,取得國會多數席位,馬哈蒂爾回爐重任首相。許多希盟支持者歡欣鼓舞,慶祝終於走完最後一里路。然而,希望聯盟四黨立場迥異,當共同的敵人國陣轟然倒下,盟黨關係受到考驗。而馬來西亞的政治改革,也才剛踏上第一里路。

馬哈蒂爾掀起的「馬來海嘯」上周如期而至:希望聯盟四黨席捲全馬各地,在全部222個議席中取得123席,順利斬獲中央政權。除此之外,希望聯盟亦奪下多個州的執政權。除了保住原有的檳城和雪蘭莪州,還在北部奪下了吉打州。至於馬來半島南部,希盟亦首次在馬六甲、森美蘭和柔佛三州執政,幾乎涵蓋馬來西亞全部經濟發達地域;這股反風亦吹到對岸的沙巴,該州政權同中央政府一樣,60年來首次易主。

同前兩次大選僅有華人改變取向不同,今次大選中,約有兩成馬來人拋棄國陣,轉投希望聯盟,成為政權轉移的關鍵。華人繼續支持反對黨,在華人佔三成以上的70個選區,希望聯盟奪下68個。而國陣中的華人政黨馬華公會幾乎全軍覆沒,僅剩下亞依淡(Ayer Hitam)的魏家祥一人,許多候選人在一對一的對決中竟輸到連選舉保證金都無法取回。

馬華公會一度打出中國牌爭取選票,卻難避慘敗。(香港01記者攝)

華社地位勢提升惟仍不符比例

本屆大選前,馬華公會曾打出「內閣牌」,警告華社一旦倒向馬華直接對手民主行動黨,而希望聯盟卻未能拿下政權,可能面臨內閣中沒有華人的窘境。然而,希望聯盟的勝選令馬華的威脅成為笑話。5月12日,首相馬哈蒂爾公布的首批內閣部長名單中,行動黨總秘書林冠英被任命為財政部長。記者會上,有人問及對40年來首次出現華人財長有何看法,林冠英回答:「我的華裔身份不重要,我首先是個馬來西亞人。」

林冠英盡力淡化種族色彩,難掩華社地位提高的現實。馬來西亞政府體系中,財政部長掌握政府大部分開支,內政部長則掌握警察權,兩人可謂大權在握,足以制衡首相;上屆內閣中,首相納吉布及副首相阿邁扎希分別兼任這兩個要職。而從1970年馬華公會元老陳修信退任財政部長後,再未有華人被委以大任。

儘管華人「在朝地位」有所提升,但距離「族群平等」的理想依然遙遠。本次大選中,以華人黨員和支持者為主的民主行動黨獲得42席,同最大黨人民公正黨的47席不相上下;反觀馬哈蒂爾所在的土著團結黨獲得13個議席,僅算得上是「小黨」,但行動黨所獲的勝利果實卻遠少過土團黨。在地方政府方面,儘管行動黨在森美蘭、柔佛及馬六甲取下多達11個與14個州議席,為希盟各黨中之最,卻不能循慣例獲得州務大臣一職。

前檳州首席部長,民主行動黨秘書長林冠英被任命為馬來西亞新任財政部長。(GettyImages)

民族主義遇上自由主義

1964年,當時仍是馬來西亞下議員的李光耀瞄準首相之位,在國會慷慨陳詞「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要求廢除所有族群的特權,同巫統「馬來人的馬來西亞」分庭抗禮。此舉觸動巫統和馬來人的敏感神經,李光耀未等到理念落實,便連同新加坡一起被逐出馬來西亞。幾十年來,李光耀的理念早在新加坡開花結果,而李光耀的人民行動黨分支則改組為今日的民主行動黨,繼續為「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而戰。

希望聯盟中的最大黨派人民公正黨,則源於上個世紀末的「烈火莫熄(Reformasi)」運動。當時的副首相安華(Anwar Ibrahim)與首相馬哈蒂爾就解決經濟危機出現意見分歧,前者被逐出巫統,更被指控數十項罪名。安華的遭遇引起支持者憤慨,他同支持者們成立公正黨,成為繼行動黨後第二個多元主義政黨。由於安華本身是馬來人,公正黨更得到城市馬來人信任,迅速發展壯大。

選舉戰火延燒之際,許多媒體及輿論都將焦點放在馬哈蒂爾同安華的恩怨情仇上。事實上,隨着馬哈蒂爾選前向安華道歉,並在就任首相首日要求國家元首寬赦安華,兩人恩怨相信不會影響希望聯盟的團結。然而,馬哈蒂爾領導的土著團結黨同公正黨及行動黨的理念差距,卻足以威脅政府穩定。

馬哈蒂爾本來是堅定的馬來民族主義者,他在1970年代撰寫的《馬來人的困境》概括了他的政治取態:堅持維護土著特權,認定以華人為主的商人正在剝削馬來民族。他首次卸任首相後,曾擔任激進的土著權威組織「Perkasa」最高顧問;後者曾呼籲政府查禁馬來語《聖經》,更將華人稱作國家安全的威脅。相較於向安華道歉,馬哈蒂爾在面對外界好奇他是否改變政治立場時,一直都含糊其辭。這也造成行動黨基層對馬哈蒂爾及土團黨的普遍不信任。

馬哈蒂爾宣誓成為第7任馬來西亞首相後召開記者會,希望聯盟主席旺阿茲莎(Wan Azizah)站在他的左側。(路透社)

馬哈蒂爾對中資警惕

馬哈蒂爾的民族主義傾向亦體現在經濟領域。上台後的第一天,馬哈蒂爾便提宣布檢討前朝政府的各項投資案,包括中資主導的東海岸連接鐵路(ECL)。選前,馬哈蒂爾亦多次提及中資滲透對馬來西亞的威脅。這些理念都源於其堅信:馬來民族需要把握國家經濟命脈,對自由市場充滿警惕。

在他任內的保護主義政策下,馬來西亞國產汽車工業和馬來西亞航空都發展壯大;而在1997年面對經濟危機時,拒絕IMF援助,對外來資本實行嚴苛管制,更成為其與安華分道揚鑣的肇因。面對希盟最大黨公正黨一貫以來的自由主義經濟立場,兩者如何權衡仍是未知數。

在成熟的民主國家,期望一個民族主義政黨同自由主義政黨合組聯盟,幾乎是不可想像的事。為了達成推倒國陣這個共同目的,四黨毅然走到一起,但選後面對各自支持者的壓力,需要實踐本黨理念,其間協調決不容易。也許等到下一次大選時,馬來西亞方能從「對抗國陣」的意識形態中走出:各黨可以自由競爭,不必為了聯合而聯合。

前副首相安華(Anwar Ibrahim)同馬哈蒂爾經濟理念上的不同,成為兩人決裂的導火索。(路透社)

變天只是改革第一步

即使大馬政壇仍存在諸多隱憂,今次變天的積極影響不可抹殺。首先,希望聯盟四黨間存在絕對的制衡。國陣執政時期,巫統憑一己之力便可執政,其他政黨難以制衡巫統,為馬華的失敗埋下伏筆;如今,任何一個政黨的退出都將令政府在國會內失去簡單多數,變相意味任何一黨都可以否決馬哈蒂爾的政治決定,巫統時期老馬一言堂的情況將不復現,變相實現「將權力關在籠子裏」。

另一方面,此番大選後,希望聯盟有可能將改革60年來積弊的國家體制,廢除單方面維護政府權威的「惡法」,也承諾調整選區劃分不公,票值差距10倍的畸形現象。本次大選,雪蘭莪州的加埔(Kapar)擁有14萬選民,而沙撈越州的伊干(Igan)選區僅有18,000千人。上屆選舉中,人口少於20,000人的30個袖珍選區中,國陣奪下29席。如果選區循「票票等值」原則重劃,國陣的議席將至少丟失三分之一。

馬來西亞選舉委員會被認為偏袒國陣,早前選委會勒令剪去所有競選海報中的馬哈蒂爾頭像,惹來希望聯盟不滿。(劉鎮東Facebook)

一直以來,國陣都憑藉執政優勢鞏固基層資源,從而永續執政優勢。另一方面,由於過去政府從未變天,許多基層政團及商人相信依附國陣是唯一且毫無風險的策略,這也是馬來西亞被稱為「選舉威權體制」的原因。此次大選變天成功,國陣神話亦隨之破滅,相比於成熟民主國家的政黨,國陣可能會陷入「樹倒猢猻散」的局面。如今,東馬許多政黨已在醞釀退出國陣,並向希望聯盟示好;眾多親政府商人及媒體迅速投懷送抱,也考驗新政府的定力。

無論是馬哈蒂爾執政的22年,或是納吉布執政的9年,都難逃裙帶政治的陰霾。馬哈蒂爾同巫統反目前,尚擔任多家國營企業的董事;納吉布的巨額貪污醜聞更傳遍全球,成為馬來西亞的恥辱。相比一夜之間發生的「換政府」,清除體制內的積弊,釐清政商關係更不容易。曾經受益於朋黨政治的馬哈蒂爾,到底會徹底反省自己的過失,抑或帶領希望聯盟成為「國陣2.0」,將成為大馬政壇未來數年的焦點。

上文節錄自第111期《香港01》周報(2018年5月14日)《 換政府不易 除積弊更難 馬來西亞變天後挑戰重重》。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