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襲案接二連三 為何又是法國?
巴黎上周六(12日)再度發生疑似恐襲案,一名男子在街頭持刀襲擊途人。類似的大大小小恐襲案,近年在法國一再出現,成為當地警方最頭痛的問題,為何偏偏是法國?
法國南部3月也出現恐襲事件,一名男子在超市挾持人質,導致4人死亡。美國《華盛頓郵報》更報道,自2015年以來,法國已經有超過230人死於恐襲攻擊,當中大部分施襲者,都與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IS)有關或受到他們的思想影響。
為何法國多次成為攻擊目標?既有分析認為,巴黎是國際城市,在此施襲可引來更多媒體報道,效果更「震撼」,又或法國刊物《查理周刊》過去在封面刊登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畫,得罪大批穆斯林,但在此之外,法國在國外的外交角色,還有國內的社會問題,也被指是連環出現恐襲的原因:
1. 高調介入中東事務
近年法國一再加強參與國際外交事務,尤其是中東事務,既是一直積極派兵,對抗極端組織ISIS。法國4月更與美國、英國聯手,空襲敘利亞。法國展現外交雄心,但這些舉動也帶來遭報復的風險。在最新的街頭持刀襲擊案件中,ISIS宣稱疑兇是組織的戰士之一,又表示疑兇是響應他們號召,針對美國在敘利亞和伊拉克問題上的軍事盟友,進行施襲。
2. 與穆斯林的緊張關係
法國穆斯林移民無法融入當地社會,也或助長恐怖主義。當地的穆斯林人口並不少,估計有470萬人,人口比例是西歐國家之中最高。但是大部分法國穆斯林的社會地位並不高,面對嚴重的失業、貧窮、歧視問題,且大多只能居住在郊區,猶似「遭隔離」的一群。社經地位偏低,加上邊緣化問題,使得他們與其他法國人關係繃緊。他們所居住的郊區地方,甚至被形容為「滋生恐怖主義的溫床」。
3. 反恐資源不足
法國內政部存有一份名為「S檔案」的名單,記錄所有當局認為具有潛在威脅的可疑人士,包括與ISIS有接觸的人士等,達到約2萬人。在警方而言,要監控可疑份子,涉及龐大警力,例如要全面監控一名疑犯,需要用上20名警員,法國政府根本欠缺足夠資源進行這些工作,故此調查人員大多依靠監聽電話,或透過互聯網追蹤恐怖份子,成效打了折扣。
另一方面,恐怖份子近年的施襲方式,多轉為「孤狼式」的單人犯案,例如使用汽車衝撞途人、持刀施襲等。這類襲擊事前所需的準備功夫較少,採用武器也無需太大成本,加上無需勞師動眾,減少遭人發現的機會。「孤狼式」襲擊造成死傷人數較少,但對警方來說,更加防不勝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