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龍第五任總理三個月就倒台 巴黎聖母院重生了 法國呢?
12月4日,法國國民議會的極右和左翼陣營聯手,以331票贊成、超過半數門檻43票之比通過不信任投票,將9月5日才剛上台的中間右翼老牌半技術官僚巴尼耶(Michel Barnier)踢了下台,使他成為了1962年來首位被國會踢下台的總理,以及1958年法國第五共和以來的最短命總理。
被踢下台之後,巴尼耶相信會以看守總理的身份暫時領導政府。不過,從象徵意義上看,他的倒台卻來得非常不及時。
12月7日,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將會迎接來自世界各地的國家領袖--當中還包括一位很重要的「未來領袖」特朗普(Donald Trump)--來見證有860年歷史、2019年卻被大火燒毀的巴黎聖母院(Notre Dame de Paris)復修完成重開。在這個代表着重生的時刻,法國卻處於政府懸空、前路茫茫的政治不穩之中。
預算之爭
巴尼耶之所以會被不信任票下去,主要是因為這位德高望重的前歐盟對英談判代表想要着手解決法國政府的長期赤字和國債高企的問題(按:法國負債佔GDP比例已達110%),提出了高達600億歐元的削減開支和加稅預算,希望能將法國來年預計超過GDP 6%的赤字減至5%的水平--這比已就法國財政赤字發出警告的歐盟所要求的還要嚴格一些。
問題是,國會沒有願意通過這個預算案的多數。因此,巴尼耶只好用動法國憲法給馬提尼翁府(Hôtel Matignon,總理府)的特權,用憲法第49條第3款「硬推」預算立法--只要國會沒有多數願意以不信任票推翻政府的話,立法就算沒有過半數支持也能獲得通過。
利用「49.3」這條,本來是一招絕招,雖然具有重大爭議,但卻是法國政治穩定的基礎之一。然而,馬克龍本年中的「大選豪賭」卻使這一屆的政府失去了這個絕招。
被極右劫持?
本年夏天,在其中間派復興黨(Renaissance)在歐洲議會選舉大敗於極右國民集會(Rassemblement National,前稱國民陣線FN)之後,馬克龍決定要法國人民「重新選一次」,突然解敗國會重選。可是,他卻豪賭失敗,中間派議席大跌,國會變成了由包含極左在內的「左翼大雜燴」、中間派和極右「三分天下」的局面。選舉前,中間派已經沒有國會多數,但離半數不遠;但選舉後,三個完全不能調和的派別都同國會半數差很遠。
在「三分天下」的形勢之中,只要「左翼大雜燴」的一堆不同左翼政黨與馬林勒龐(Marine Le Pen)領導的極右持久不合作,巴尼耶政府還是可以靠「49.3」執政。但如果左翼同極右站在一起的話,他們將會推翻任何政府的權力。
由於在夏天的選舉中,左翼獲得最多議席,但馬克龍卻堅決要他們同左翼中領導最大政黨的極左政客梅朗雄(Jean-Luc Mélenchon)割席,拒絕任命一位左翼政客當總理,因此左翼陣營大體上是處於心有不甘、逢馬克龍必反的狀態。在此形勢之中,任何馬克龍任命的總理,就只能存活於極右馬林勒龐的利劍之下--只要勒龐喜歡,她利劍一揮,同左翼聯手,這位總理就要馬上倒台。
經過巴黎奧運的「政治休戰」之後,馬克龍之所以選中曾經公開批評他的巴尼耶領導政府,主要也是因為73歲的巴尼耶在法國和歐盟政壇德高望重,不會對馬克龍言聽計從,而且曾經主張強硬的反移民政策,能夠說服馬林勒龐「不亮劍」。
過去大約三個月,情況也確是如此,馬林勒龐並沒有揮劍同梅朗雄的陣營聯手踢走巴尼耶。而巴尼耶也確實沒有讓馬克龍插手原則上由總理負責的國內政策,愛麗舍宮(Palais de l’Élysée)同馬提尼翁府再沒有共用同一群政策智囊,喜歡事事插手的馬克龍也沒有再無時無刻給政府官員發短訊「提出建議」。
削減赤字只是改革開端
但即便如此,巴尼耶一上台的最大挑戰就是要在本年12月20日之前通過來年預算。雖然法國不像美國的兩黨政爭一般,就算預算不獲通過,也能以延續舊有預算的方式維持政府運作,但是法國財政卻是一個必需解決的問題。
國債達GDP 110%的法國,如今已有「歐豬化」的趨勢。而正如前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Mario Draghi)本年發表報告所指出的一般,在人口老化、反對新移民情緒高漲的背景之下,像法國這樣的國家已不能靠經濟增長解決政府債台高築的問題。即使法國實質經濟增長在1%左右,在歐元區來說並不算慢,卻也不能彌補政府債務的上升。
因此,改革是必需的。馬克龍此前硬推提高退休年齡的政策就是一個好例子。這次巴尼耶着手開始削減赤字也是另一個例子。
除了人口老化長遠將減少政府收入、提高開支之外,在俄烏戰爭、美國孤立主義崛起的國際形勢之中,歐洲有必要增加對國防的投入;為了應對氣候變化,減排和新能源方面也需要更高的政府開支;為了讓歐洲經濟重拾增長動力,政府投資也是必需的。在種種挑戰之下,着手削減赤字只是開始認清問題的第一步。
可是,法國跟很多國家一樣,都正在面對不願務實處理治理問題、只靠意識形態「吃政治飯」的民粹政黨崛起。法國有極右馬林勒龐的國民集會,如今馬林勒龐在2027年總統選舉的民調中長期領先,亦有極左梅朗雄的法國不屈(La France Insoumise),不過其支持度遠不如馬林勒龐。而德國則有極右德國另類選擇黨(AfD),以及新興的極左民粹「莎拉·瓦根克內希特聯盟」(Bündnis Sahra Wagenknecht)。
這一次,巴尼耶到最後為了遊說馬林勒龐,其實已經作出了好幾個讓步,希望說服近年希望建立專業形象的馬林勒龐務實起來。他已同意不增加對電力的徵稅,也同意不削減醫療補助,但卻不願意取消延遲按通脹增加退休金的政策。
最終,馬林勒龐似乎認為「反對建制」的政治紅利還是較為重要,決定揮劍拉倒巴尼耶--特別是,由於馬林勒龐來年3月可能會因為不當使用歐洲議會經費而被剝奪參政權利五年,因而不能參加2027年總統選舉,因此在判決出台前進一步走向務實可能也不能為她換來什麼政治實利。
無解之局
這一次巴尼耶政府倒台後,馬克龍將會在5日晚上發表全國演說點明前路。據報馬克龍手上已經有一張可能總理名單,將會迅速提出新人選,不會讓巴尼耶以過渡總理身份長期執政。但無論誰當總理,要面對的問題也是一樣,就是國會「三分天下」的局面。
而且,由於馬克龍本年中已經解散過國會重選,他至少要多等半年才可以再次解散國會重選。但以目前的法國政治形勢來看,重選也難以打破僵局。
法國此刻需要的是一個可以像馬克龍2017年勝選一般帶領溫和中間派崛起、卻又不是馬克龍的另一個「馬克龍」。
經過7年執政之後,不能再連任的馬克龍早已經用盡了他的政治能量,民望長期處於20%上下的低水平,已經變成了一隻跛腳鴨。不只極右和極左毫不放他在眼內,連中間派的明日之星們,如馬克龍的第一任總理菲利普(Édouard Philippe)、馬克龍的第四任總理阿塔爾(Gabriel Attal)等人若非公開批評馬克龍,就是同他保持遠遠的距離。
但在這些中間派的明日之星中,人們暫時還是看不到另一個2017年版「馬克龍」的影子,而法國的政治風向還是在極右陣營的背後--如果馬林勒龐不能參選,其入室弟子兼國民集會主席巴德拉(Jordan Bardella,只得29歲)的民望也長期領先其他派系的潛在總統候選人。
在此等情勢之中,法國其實還是在大火之後的殘瓦之中,離重生還很遠。對法國未來心存希望的人,大概只能以巴黎聖母院重開的象徵意義來給自己一點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