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公布烏克蘭特使任命:普京會如何利用美國的停火計劃?
特朗普(Donald Trump)11月27日在社交媒體上公布,他將會提名年高80歲的退休中將凱洛格(Keith Kellogg)為俄烏問題特使。他大讚凱洛格「從一開始就跟我一起」,稱「我們將會以實力確保和平,讓美國和世界再次安全!」
如果大家有留意特朗普俄烏政策的討論的話,相信對凱洛格並不會陌生。本年以來,凱洛格多次對俄烏問題發表意見。本年6月就有報道指凱洛格和另一位同他一樣曾在特朗普首屆任期內擔任國安職務的人物Fred Fleitz,已一同向特朗普提交了俄烏停火的計劃,提議以美國軍援為籌碼迫使烏克蘭同俄羅斯談判。
兩步曲
曾任國家安全委員會幕僚長、其後轉任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國家安全顧問的凱洛格,早在本年4月就同Fleitz一起,於由MAGA共和黨人成立的「美國優先政策研究所」(AFPI)發表了一份有關俄烏問題的研究報道。
報告讚揚特朗普外交政策的「不可預測性」讓普京(Vladimir Putin)不敢對烏克蘭輕舉妄動,批評拜登(Joe Biden)不願同普京談判烏克蘭加入北約的問題,在開戰前和開戰初都沒有給烏克蘭提供足夠軍援,未能阻嚇普京的入侵,也導致烏克蘭最終反攻失去動力,而且拜登將烏克蘭戰爭當成針對俄羅斯的代理人戰爭,沒有尋求和談,也沒有對於終戰的具體目標。
到了這個時候,凱洛格認為「美國優先」的外交,就是要以勇敢的外交行動去促成終戰,不能再繼續向一場烏克蘭最終也很難戰勝的僵局輸送武器。
凱洛格提出,美國的政策應該是要尋求停火和談判和解,美國將會繼續軍援烏克蘭、加強其國防以保證未來俄羅斯不會在停火或和議之後再攻擊烏克蘭--但任何未來美國軍援的前提是烏克蘭必需和俄羅斯進行和平談判。
而為了說服普京加入和談,美國需要保證烏克蘭在一段長時間內也不會加入北約,取而代之的將是一個全面而且可驗證的安全保證。同時,美國也應該有限度去除針對俄羅斯的制裁,以換取普京同意停火、建立非軍事區和參與和談。烏克蘭並不必正式放棄領土,但必需同意只會以外交而非武力手段來解決領土主權問題。美國及其盟友也該保證只會在俄羅斯同烏克蘭簽成一個烏克蘭可以接受的和平協議之後,制裁才會完全解除,西方同俄羅斯才會正常化外交關係。
凱洛格也主張未來西方可對俄羅斯能源徵收特別稅款,來補貼烏克蘭的重建。而各國同烏克蘭之間的雙邊安全協議,也可作為一種取代北約成員地位的長久對烏安全架構。
但如果普京不願意談判呢?凱洛格本年6月向路透社表示,到時候特朗普將會告訴俄羅斯,美國「將會給烏克蘭一切他們在戰場上殺死你們所需要的東西」。不過,根據《華盛頓郵報》的報道,凱洛格早在2022年就曾去信國會呼籲停止援烏,認為這會讓美國負擔更大的債務和財政赤字。
簡單來說,凱洛格的主張是一種兩步曲,先就地停火,再談和平協議。由於特朗普一心只求停火,美國有沒有意志去促成一個長治久安的俄烏和平協議,值得懷疑。《華爾街日報》就曾報道稱特朗普陣營正考慮「凍結戰爭」,讓俄羅斯保留其實控的大約20%烏克蘭領土,烏克蘭承諾20年內不加入北約,美國繼續軍援烏克蘭防止俄羅斯再次進犯,前線設立由分隔兩方的非軍事化地區。
俄軍加速推進 拜登臨急抱佛腳
在特朗普勝選之後,烏克蘭前線形勢愈來愈差,人力不足、士氣低落、有失守防線之危,而俄羅斯則以步兵推進的血腥戰術取得2022年開戰之初以來的最快速進展,單在11月以來就取得超過600平方公里土地(烏東頓巴斯兩州還有大約8000平方公里在烏克蘭之手),而且在其境內庫爾斯克州(Kursk)也有朝鮮軍隊的人力支援。
有見烏克蘭形勢危急,拜登當局就決定馬上升級,終於同意容許烏克蘭以美國的ATACMS地對地飛彈深入打擊俄羅斯領土(按:射程約300公里),並向烏克蘭輸出反步兵地雷這種極具人道爭議的武器,希望能緩阻俄軍推進。其後,此前一直遊說拜登放寬ATACMS限制的英法兩國也同樣允許烏克蘭使用他們的空對地「暴風之影」(Storm Shadow,法稱SCALP)深入打擊俄羅斯目標(按:此飛彈牽涉美國技術,因此需要美國首肯)。
對於拜登的升級,普京先是按原有計劃下調了俄羅斯使用核武器的準則,使之可以用核武來回應受核武國家支持的非核武國家攻擊。同時,普京也在烏克蘭土地上試射了一種可以裝載核彈頭的中程彈道導彈Oreshnik,用以警告歐洲(按:打擊烏克蘭所需射程極短,不必使用中程彈道導彈)。俄方繼續大力打擊烏克蘭能源設施。普京也警告會用Oreshnik攻擊基輔決策中心。
部份分析認為,拜登在任期最後不足兩個月的升級,是給特朗普的和平大計設陷阱,試圖讓俄烏戰事急速升溫,使雙方更難走到談判桌。不過,凱洛格對拜登升級的態度卻頗為正面,認為這將能留給特朗普更多的談判籌碼。
烏克蘭的求和轉向
事實上,無論美國能給烏克蘭多少武器,烏克蘭的最大短板還是兵力不足,前線沒有退役期的士兵已經愈來愈失去鬥志,新徵回來的士兵可算是老弱傷殘樣樣皆齊,有前線指揮官近日就向《經濟學人》記者笑稱,「有時候我感覺好像是在營運一間日間看護中心,而不是一個戰鬥小隊」。近日,拜登當局也傳出正在施壓烏克蘭將徵兵年齡由25歲下調至18歲以擴充人員--不過,長久面對結構性人口減少危機的烏克蘭大概不會聽從。
如今拜登放寬ATACMS使用限制,又送來可能傷及無辜烏克蘭平民的反步兵地雷,其實只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華爾街日報》近日亦報道指,拜登當局手上還有65億美元的總統提用權可以用來給烏克蘭輸送武器,但由於物流上的局限,美國國防部未能趕在特朗普上台前用完款項,只以未來每月向烏克蘭輸出5至7.5億美元的軍備為目標,而且大部份也將會是容易運輸的炮彈和大砲,而非像裝甲車、坦克之類的重裝備。
遲至本年夏天,在俄烏戰爭還在僵持之中,不少人都把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對於「寸土不讓」的堅持視為俄烏停火的最大阻礙。
如今,俄軍進展愈來愈快,反觀烏克蘭卻愈來愈有垂頭喪氣之感。澤連斯基最近就表明,他認為特朗普的政策會導致戰爭更早結束,其後他更在霍士新聞台上公開承認烏克蘭不能以武力收回克里米亞。在爭取美國繼續支持的宣傳上,烏克蘭已不太談捍衛民主自由的價值論述,而是用烏克蘭的投資機會、稀土資源、未來可能替補駐歐美軍的可能等等來試圖遊說着重實際利益的「生意人總統」特朗普。
同時,烏克蘭的民意也開始愈加接受割地求和可能是無法避免的事實。最近的一個蓋洛普民調就顯示,有52%受訪者認為烏克蘭應該尋求談判儘早結束戰爭,只有38%人認為烏克蘭應該繼續作戰直至戰勝為止。在去年的同一調查中,支持談判的只有27%,支持繼續作戰的則是63%。可見民意逆轉之急。另一個基輔國際社會學研究所(KIIS)的民調也顯示,有32%受訪者願意放棄部份領土以換取停戰和國家獨立;一年前,此數為14%。
《華爾街日報》早前亦報道指,歐洲也愈來愈能接受特朗普的和平政策,法國和意大利對歐洲能否獨力支援烏克蘭有疑慮,而一些最支持烏克蘭的歐洲國家也降低了期望,只願烏克蘭暫時割地能保持國家的獨立性,求的是「俄羅斯沒有贏」。
從這個角度來看,澤連斯基甚至可能更加歡迎特朗普勝選。正如凱洛格的批評一般,拜登沒有終戰的具體目標,而且從頭到尾都小心翼翼,沒有全力軍援烏克蘭,只讓烏克蘭人在沒有即時潰敗危機的消耗戰中不斷流血。與其漫無目的地流血,倒不如接受特朗普式的割地求和,至少,在此澤連斯基也能將烏克蘭的失敗歸咎特朗普。
同時,由於特朗普的決策充滿不確定性,如果普京要求太多,甚至拒絕談判,特朗普未必沒有可能反過來全力軍援烏克蘭(按:特朗普在第一任期改變了奧巴馬時代不對烏克蘭輸出防衛性武器的政策)。
普京得勢不饒人?
相較於形勢不如人、難逆美國意願的澤連斯基,此刻的和平最大障礙可能是普京。首先,在戰場上取得絕對優勢的是俄羅斯,繼續打下去有可能會導致烏克蘭前線崩潰,讓俄軍能一下子大舉推進。而西方國家除非直接參戰,否則很難在短時間內扭轉這個局面。既然戰爭持續對俄有利,為何要放棄這個有利位置呢?
如今,普京公開提出的停戰條件是強硬到烏克蘭絕對不可能接受的:有很多地方沒有落入俄羅斯之手的四個「公投入俄」烏克蘭州--盧甘斯克(Lugansk)、頓涅茨克(Donetsk)、扎波羅熱(Zaporizhzhia)、赫爾松(Kherson)--再加上克里米亞,要歸入俄羅斯;烏克蘭要放棄加入北約;烏克蘭要按照2022年戰爭初期伊斯坦堡談判的俄方條件接受軍力限制(軍隊人數少於8.5萬、飛彈射程不超過40公里等)。同時,西方也要撤銷針對俄羅斯的所有制裁。
先停火再慢慢談條件可以嗎?普京早已表明他不會接受凍結戰爭,而是要長久解決烏克蘭問題。到最近,俄羅斯對外情報局(SVR)局長納雷什金(Sergey Naryshkin)也重申了這個立場,表示俄羅斯不會接受像朝鮮和韓國之間那樣的凍結戰爭狀態。
很明顯,除非烏克蘭被迫接受作為俄羅斯勢力範圍的事實,甚至像俄白聯盟國之中的白羅斯一樣逐步歸入俄羅斯,否則普京將會繼續打下去。
不少分析認為,特朗普難以接受烏克蘭投降作為和平的條件。這不是因為特朗普對烏克蘭有何關心,而是他還記得拜登2021年從阿富汗撤退的教訓--撤軍之前,美國人幾乎已經不當阿富汗是一回事,但塔利班迅速進入喀布爾、美軍撤退混亂、阿富汗人爭相逃離的情境卻使拜登民望大挫,不滿度反超滿意度,其後三年從來沒有恢復過。特朗普可能會擔心烏克蘭會變成他的「阿富汗」。
但一位曾在特朗普首屆任內白宮情報機構任職的人物就認為,如今共和黨內孤立主義大盛,特朗普將如其副手萬斯(J.D. Vance)一般,烏克蘭結局如何也毫不關心。才剛重返白宮的特朗普口袋中也有一張民主國家政客都有的「萬能牌」--這是上屆留下來的爛攤子,跟我無關。
離間歐美
對於普京而言,如果他看穿了特朗普真的是一個任由烏克蘭自生自滅的孤立主義者,他當然不會放過進一步分裂歐美西方陣營的機會。其中,最佳的策略就是使得歐洲主要國家在烏克蘭停火之後也不得不繼續對抗俄羅斯,因而造成美歐之間在核心地緣政治策略上的分歧。
本年以來,俄羅斯在烏克蘭戰場上佔得了優勢後,似乎正在針對不同歐洲國家啟動了暗中破壞的另類戰爭。本年3月,兩個由烏克蘭商人擁有的英國倉庫和工業建築被縱火,五人被捕,兩人被控同俄羅斯情報機構串謀。同樣在3月,一家烏克蘭公司在西班牙的工業建築又被縱火,西班牙警方認為同英國事件有關連。4月,德國拘捕兩個有德、俄雙重國籍的人士,指控他們正準備攻擊巴伐利亞的一個軍事基地,並同俄羅斯軍方有聯繫。5月,波蘭拘捕九人,指控他們涉嫌參與多宗縱火和破壞,當中包括華沙最大的購物中心,波蘭總理圖斯克(Donald Tusk)直指背後是俄羅斯所為。6月,捷克一個巴士倉庫被試圖縱火,該國總理菲亞拉(Petr Fiala)懷疑是俄國所為。7月,德國安全部門宣布阻止了一個針對軍工企業萊茵金屬(Rheinmetall)行政總裁的刺殺圖謀……
直到最近,同類事件也不斷出現。速遞公司DHL的包裹被裝上燃燒裝備,本年夏天在德國、英國的物流中心被點燃,11月初媒體廣泛報道是俄羅斯所為,11月25日一架DHL貨機在立陶宛離奇墜毀(按:立陶宛當局27日稱暫時未有發現被破壞的證明,傾向相信是技術故障)。11月17、18日,波羅的海分別連續瑞典和立陶宛、芬蘭和德國的兩條海底光纖電纜疑似被一艘駛離俄羅斯的中國貨船拋錨拋行破壞,該船已被多國軍艦截停,媒體引述多國官員認為中國政府不牽涉在內,卻懷疑是俄羅斯情報部門主使。(按:同類事件去年10月已經發生過;兩次涉事的中國船公司都是只擁有一、兩架貨船的小公司。)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即使特朗普要迫烏克蘭接受俄羅斯所有條件而投降,歐洲會配合嗎?歐洲會同意撤銷所有對俄制裁嗎?無論歐洲會否配合,這也將在歐美的北約同盟國之間留下一道難以磨滅的裂痕。
這些事態發展,凱洛格不可能看不到,特朗普的新外交團隊也不可能看不到。問題是,「美國優先」旗號之下的孤立主義到底可以走多遠?這些新孤立主義者願意摧毀二戰後發展至今的歐美同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