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更新核威懾 拜登升級援助烏克蘭 特朗普當選竟激化戰爭?
11月19日,俄烏戰爭屆滿1000日,戰爭形勢卻似乎變得愈來愈危險。派往俄羅斯庫爾斯克州(Kursk)的朝鮮士兵派上用場。俄羅斯趁入冬時節運用創新手法大規模以導彈無人機打擊烏克蘭的能源基建。已經變成了「跛腳鴨」的美國拜登(Joe Biden)接連升級對烏克蘭的援助。俄羅斯重申吞併烏克蘭四州作為停戰條件的苛刻要求。普京(Vladimir Putin)簽署新的核威懾政策。而分別連接瑞典和立陶宛,以及芬蘭和德國之間的兩條波羅的海海底光纖電纜11月17、18日連接被破壞,涉事各國聲稱是混合戰爭,矛頭似乎指向俄羅斯。
特朗普一上台就停戰?
在特朗普(Donald Trump)勝出美國總統選舉之後,大家都預期這位曾經聲言能在一天叫停俄烏戰爭的半孤立主義者將會在來年1月20日正式入主白宮後迅速施壓烏克蘭割地求和。《華爾街日報》在大選後亦報道指特朗普陣營內部的烏克蘭和平計劃其實就是「就地停火20年」,雙方照目前邊境停火,前線設立非軍事區,烏克蘭承諾未來20年不會尋求加入北約,美國則大舉武裝烏克蘭,以阻嚇俄羅斯未來再次入侵。
這個和平計劃欠缺細節,而其條件恐怕俄、烏雙方都難以接受。
如今烏克蘭方面已經開始避談民主自由,而是改以烏克蘭的天然資源、投資機會,甚至是未來在歐洲替補美國駐軍之類的實際利益來遊說特朗普繼續支持烏克蘭。
不過,連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也不得不承認,特朗普的政策將會導致俄烏戰爭「更早結束」--目前,烏克蘭在戰場上落在下風,其在8月突擊攻佔的庫爾斯克州俄羅斯領土已被反攻了一半,其在頓巴斯(Donbas)的東部前線則持續失守,俄羅斯10月攻下的土地面積是本年以來最大,而且有分析亦指烏克蘭失地事小、前線潰敗是大,再打下去,烏克蘭有可能無力阻擋俄羅斯。
換言之,戰爭「更早結束」,其實也是烏克蘭更早失敗的意思。
面對着這個事實,特朗普的上台,吊詭地開始變成歐洲國家和烏克蘭的一個正面發展。對於英國、法國、德國這些國家政府,以至於烏克蘭澤連斯基當局而言,要主動承認援烏抗俄失敗是一個政治禁忌。但如果最終施壓烏克蘭放下武器的是特朗普,他們至少可以將戰敗責任推卸到美國的孤立主義之上--非不為,是不能也。
烏克蘭內部民意也正在轉向。在戰爭之初,只有10%的烏克蘭人願意放棄部份領土以換取和平。到了今天,此數已升至30%以上。如果問他們放棄什麼領土是艱難卻可以接受的,有高達46%認為放棄頓巴斯--也就是盧甘斯克(Lugansk)和頓涅茨克(Donetsk)兩州,但不包括同樣被公投入俄的扎波羅熱(Zaporizhzhia)和赫爾松(Kherson)--以及2014年已被吞併的克里米亞,是可以接受的(有39%認為這是艱難決定)。
在特朗普公開表明不會讓「援烏派」前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加入政府之後,特朗普的烏克蘭政策就只剩下兩種方向。一是由他的國務卿人選魯比奧(Marco Rubio)和國家安全顧問人選沃爾茲(Mike Waltz)代表的「中國優先派」--他們不是不支持烏克蘭,只是因為為了順應特朗普MAGA陣營的風向而接受了美國應集中資源對付中國的說法。如果烏克蘭真的被迫和談,他們將會盡力主張為烏克蘭謀求最佳的停火條件。
二是像候任副總統萬斯(J.D. Vance)的孤立主義者,他們根本不理烏克蘭死活,只要跟美國利益無直接關係的外交付出,他們都反對。對這一派而言,烏克蘭馬上停火,無論停火條件如何,也是好事。
我們暫時無法得知特朗普最終會受哪一派的影響較大。但似乎可以肯定的是,烏克蘭在不久的將來就會無力再打下去。
空窗期最危險?
吊詭的是,當人們都在等待特朗普「帶來和平」之際,他1月20日上台前的這段「空窗期」卻是俄、烏雙方都有不斷升級的理由的危險時期。
如果大家都預期特朗普上台後不久俄、烏將會進入停火談判階段的話,雙方都有誘因趕在特朗普上台前在戰場上最大化自己的優勢。
對於俄羅斯而言,這是要擴大佔領土地、將烏軍趕出庫爾斯克州,甚至試圖擊潰烏克蘭前線和烏克蘭人民的戰意。因此,俄羅斯10月的每日戰爭死傷人數已升至1500人的高位。俄羅斯也不顧西方會用「朝鮮士兵援俄」來作為升級藉口,招來朝鮮士兵來補充人力。而在烏克蘭冬季再臨之際,本來已經破壞了烏克蘭超過八成的非核能發電產能的俄羅斯,繼續加大對於烏克蘭的能源基建攻擊--11月17日,俄羅斯發動三個月以來的最大規模導彈和無人機襲擊;11月20日,美國則警告俄羅斯有可能會發動再一次的大型空襲,關閉了美國駐基輔大使館,並呼籲美國人聽到防空警報要馬上躲避。
對於烏克蘭而言,這就是要阻止俄軍的推進,甚至力保庫爾斯克州的佔領區,作為未來同俄羅斯進行換地談判的籌碼。
為了幫助烏克蘭達成這個目標,拜登也接連升級了美國對烏克蘭的軍援。首先,由於普京此前曾警告任何國家容許烏克蘭以他們的長程導彈打擊俄羅斯領土將構成同俄羅斯的直接軍事衝突,拜登一直不容許烏克蘭以射程太約300公里的ATACMS地對地導彈打擊俄羅斯境內目標,但到了17日,拜登當局放出其取消相關限制的訊息,烏克蘭到18至19日之交就開始首次ATACMS打擊俄羅斯布良斯克州(Bryansk)的目標,俄羅斯國防部稱已經6枚ATACMS的其中5枚打下。拜登的這個「遲來的決定」將會讓烏克蘭更容易威脅到俄羅斯境內的對烏作戰後勤,有助減緩俄軍的攻擊力量。
其次,路透社11月20日也引述美方官員消息指,拜登已同意向烏克蘭輸出極具人道爭議的「反步兵地雷」,只用於烏克蘭領土之上。由於目前在俄烏前線上,直接用步兵推進是常態,此舉明顯是要盡全力阻礙俄軍的進展。
11月19日,普京則正式簽署了俄羅斯新的核政策,當中最具威脅的條款是俄羅斯將會把受到核武國家支持的非核武國家對俄羅斯的常規軍備攻擊當成是聯合攻擊,為俄羅斯以核武回應非核武攻擊開路。克里姆林宮被問及烏克蘭以ATACMS攻擊俄羅斯領土會否引來潛在的核武回應之時,也給出了正面的回覆。
同時,雖然波羅的海海底光纖電纜受破壞的事件未有公開的證據指向是俄羅斯所為,但俄烏戰爭以來,歐洲國家已經出現過不少離奇案件,如德國軍火工廠被縱火等等,背後疑似是俄羅斯指使。西方國家一直擔心,俄羅斯的升級行動可能不是在烏克蘭戰爭上使用核武,而是在歐洲國家發動混合戰,又或者在其他衝突地區支持反西方勢力,例如為也門胡塞武裝組織提供武器等。
然而,對於俄羅斯的核威懾和其他形式的升級,拜登當局是有恃無恐的。箇中邏輯是,他只剩下兩個月的任期,如果大家都預期特朗普一上台就會施壓烏克蘭停止作戰,俄羅斯絕對沒有可能會在他上台前把戰爭提升到一個不能收拾的程度,因此普京就算有了新的核威懾政策,也不會真的動用起來;而且,俄羅斯任何針對其他國家的混合戰或間接抵抗西方的行動,也不會要拜登當局認真處理--兩個月後他就可以把這些燙手山芋交給特朗普和共和黨。
因此,在任期即將終結的「跛腳鴨」階段,拜登卻出奇地有了極大的政治空間去不斷升級美國對烏克蘭的軍援。
在俄羅斯有意搶攻、拜登卻無後顧之憂的背景之下,未來這兩個月一方面很可能是俄烏戰爭的最後階段,另一方面也很可能是俄烏戰爭變數最多和風險最大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