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民主黨好友」穆迪經濟學家贊迪總是預測失敗?|安邦智庫
穆迪分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馬克·贊迪(Mark Zandi)被美國政經領域的很多人士以及媒體奉為是頂尖的預言家。新聞界和評論界十分看重他對經濟走勢的看法與判斷,而作為政策制定者值得信賴的顧問,贊迪也常被邀請到美國國會參加聽證會,就經濟前景、國家財政情況挑戰、財政刺激和金融監管改革發表意見。據美國媒體報道,身為民主黨人的贊迪是美國總統拜登最喜歡的經濟學家之一,因為拜登喜歡在對話和演講中引用贊迪的觀點與預測,以證明自己的經濟政策將是有效的。
近日,贊迪在社交平台X上發文稱,當前美國的經濟表現對副總統賀錦麗的總統競選來說是一個越來越強勁的推動力。根據他的模型,預計賀錦麗將贏得威斯康星州、密歇根州、賓夕凡尼亞州和北卡羅來納州等搖擺州,贏得286張選舉人票。此外,贊迪還稱美聯儲降息50個基點將會為賀錦麗的競選活動帶來經濟推力。
問題是,贊迪的預測可信嗎?他對美國經濟趨勢的預言每次都成為現實了嗎?
事實並非如此。《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日前刊登的一篇分析文章指出,贊迪的「預測記錄」並沒有外界說得那麼好,甚至經常出錯。然而,一些已經失去了客觀性的美國媒體和相關人士依然對他的觀點推崇備至。
時光倒流,2006年10月贊迪預測,不穩定的房地產市場將在一年內「觸底」。結果這花費了五年時間。2007年7月,他說「經濟不會再進一步走弱」。僅僅幾個月後,經濟就開始陷入「大衰退」,美國和全球都經歷了金融危機。2011年9月,奧巴馬推出了促進就業新計劃,提出在2012年投入4500億美元提振就業、促進經濟復甦。贊迪預測,這個計劃在2012年將為美國創造出1.414億個就業崗位,但這並未發生。他預計,2008年至2012年間,即奧巴馬第一屆任期內,刺激計劃將使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9.1%。而GDP實際僅增長了3.9%。
《華爾街日報》的文章指出,贊迪的模型與預測具有明顯的黨派傾向性。在贊迪一系列預測被證明是錯誤的之後,2015年他與另一位經濟學家,曾任聯邦儲備委員會副主席的民主黨人艾倫·布林德(Alan Blinder)共同撰寫了一篇題為《金融危機:對未來的啟示》(The Financial Crisis: Lessons for the Next One)論文。這篇刊載於研究機構預算和政策優先事項中心(Center on Budget and Policy Priorities)的文章稱,如果沒有民主黨對財政支出、住房以及汽車行業的援助政策,美國經濟衰退會更加嚴重。他們總結說,政府的政策應對措施「取得了巨大成功」。
然而,民意並不這麼認為。奧巴馬時代低迷的經濟反而推動了特朗普成功競選成為美國總統。贊迪繼續預測到,特朗普執政後,經濟將遭遇五級颶風一樣的災難。他認為,共和黨的政策將使得美國失業率達到7.4%。同時,利率、赤字和通貨膨脹將飆升。贊迪表示,在「異常漫長的經濟衰退」中,美國GDP將下降2.4%,並且「扣除通脹因素後,美國家庭的平均收入將停滯不前,股票價格和實際房屋價值將下降。」
相反,由於特朗普的減稅和放璧管制政策,美國經濟出現了飆升。數據顯示,2020年2月失業率降至3.5%,為50年來最低水平。在新冠疫情暴發之前的三年裏,美國經濟增長了8.3%。股市、實際收入和房價都在上漲。通貨膨脹的情況根本沒有。在疫情暴發之前,美國赤字佔經濟的比例一直保持在歷史正常水平。
2021年1月,民主黨總統拜登上台。疫情爆發一年後的美國通脹情況加劇,物價飆升。贊迪卻表示不必擔心,並認為通脹很快就會消退,到2022年夏季就會緩和到2%到3%之間。美國勞工部2022年7月公布的數據則顯示,美國6月份CPI按年上漲9.1%,達1981年來最高水平。《華爾街日報》諷刺道,如果贊迪是氣象學家早就被告知另謀高就了,但贊迪的各種預測依然在被很多人追崇着。這種預測,無非就是民主黨大獲全勝將對美國經濟、通脹、家庭收入和赤字問題帶來最佳影響,而共和黨上台則會出現相反的最壞效果。
贊迪到底錯在了哪裏?《華爾街日報》的文章認為,贊迪的預測與相關模型是為了實現自己所期望的結果量身定製的。很多模型都有這樣的問題,它們都反映了創建者的偏見。它們也可以自我強化,因為變量及其指定的權重可以調整以產生想要的結果。這往往導致模型忽略或低估了一些影響預測的重要因素。比如,預測2016年大選的民意調查都低估了支持特朗普的受教育程度較低的選民的投票率。這也可能就是美聯儲的模型低估通脹的原因,而通脹在一定程度上是其寬鬆貨幣政策造成的。
實際上,據《華盛頓檢查者報》(Washington Examiner)報道,贊迪自己也曾就經濟復甦預測失誤回應稱,自己的模型低估了大眾情緒和政治的力量,導致他認為經濟增長會比實際更強勁。值得一提的是,《華爾街日報》的文章還指出,著名的凱恩斯主義模型也存在類似問題;不是低估了減稅和放松管制帶來的經濟效益,就是高估了政府支出帶來的經濟促進作用。此外,凱恩斯主義模型低估了其附帶損害,以及加稅和管制帶來的損害。
預測和發現的過程是十分有難度的,不是所有人可以勝任。更多人的工作中,所謂的預測可能只是一種對事件的片面性評論,而創設的模型也只不過是裝飾性的工具,用來強調自己的神聖的結論。模型在本質上其實是一種形式邏輯,所有的形式邏輯,都可以用數學公式或結構性框圖來表達。這才是科學,這也是為什麼安邦智庫特別強調時間線,以及邏輯線的長度。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現在流行於世的大多數分析和預測屬於辯證邏輯,或是詭辯論的結果了。
值得一提的是,模型種類中的數量模型通常是數學公式。現代技術進步到了人工智能的程度,這就進入了端到端的黑箱領域,數學公式已經為統計算法所逐漸代替。從這個意義上說,公式與算法,其實具有同等意義。所有的公式和算法,都需要進行調整,在前端輸入數據,在後端糾正偏離。這是客觀需要,但同時也提供了人為操作的空間和可能性。
無論是公式或算法,都是工具,都是展示某種人主觀思想的工具。所以人的偏向、立場和態度,將會影響到工具的使用,也就是影響到公式和算法的結果。贊迪的模型與預測,是為了迎合左翼和民主黨而生的,忽視了更為全面的民意,帶有對特朗普、共和黨和政治光譜另一端的偏見。這樣的所謂「模型」,難以達到安邦訊息分析思想裏「可以驗證」的境界。陳功指出,訊息分析將所有的問題,置於一個可循環的系統框架之內去認識,所有的分析活動,都按照這樣的框架流程去做。這樣就確保了結果是可驗證的,同時在這個循環過程中,也可以理性地糾偏,並且等待下一次的驗證。
這樣認識過程,就變成了一個不斷糾偏,逐漸逼近的系統性認識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留下來的結果,才能被稱為是真正的「預測和發現」。所以,因為贊迪的模型與判斷不屬於訊息分析的範疇,不可能產生逼近未來的預測和趨勢判斷,它只是一次性結果。原因很簡單,他的分析過程中充滿了訊息不完整,邏輯有缺陷的問題,而且時間線和一些其他的必要因素都被忽略了。
最終分析結論:
訊息分析重在預測與發現,而且強調「可以驗證」。穆迪經濟學家贊迪經常出現預測失誤,是因為他的模型反映了自己的傾向和偏見,導致低估和高估了一些因素,從而影響了結果。很多時候,模型僅僅是一種裝飾性的工具,用來強調創設者的神聖結論,但其實模型的本質應該是形式邏輯,也就是科學。
本文原載於安邦智庫2024年9月29日的每日金融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