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民黨總裁選舉:新生代或「女首相登場」也難視日本政治改革序章
不出各方所料,在9月12日日本自民黨總裁候選人提名日,共有九名候選人參選。這是1972年現行選舉制度實施以來參選人數最多,也是當前混沌政局下勝算最難推測的角逐戰。
作者新加坡學者卓南生是日本政治評論家、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導師、廈門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名譽主任、日本龍谷大學名譽教授
針對這樣的混戰局面,有日媒歸因於安倍政治「一極集中」的反彈;也有論者認為是派閥解散或部分解散後的現象,乃至將之定位為日本政治改革的序曲或新章。認真分析,前者有待進一步的說明和補充,後者則只能說是一廂情願的期待或故弄玄虛的想象。
有關後者,筆者在《自民黨總裁選舉與日媒的輿情誘導》(9月13日言論版)中已舉例為據,明確指出「派閥解散論是一個偽命題」,並預測「假以時日,美其名為『勉強會』(學習會)的『政策集團』將會捲土重來,再度浮出水面,重現輝煌!」
有關前者,則有待進一步梳理與比較自民黨不同時期的派閥發展史。
首相者,帽子也
翻開戰後自民黨派閥發展史,安倍晉三掌政時期雖然最長,但並非唯一「一極集中」的政治。如與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田中角榮率領的田中軍團,在自民黨內呼風喚雨時期相比較,安倍派獨領風騷的一極,只能說是小巫見大巫。在田中政治鼎盛時期,財大氣粗的田中角榮一個人說話算數。儘管當時自民黨的遊戲規則是各派閥首領輪流坐莊,也儘管田中因洛克希德醜聞被捕保釋候審,當才子型政客宮澤派首領宮澤喜一躍躍欲試,拜會田中角榮,試探大老對下一屆首相人選的安排時,田中傲然回答道:「首相者,帽子也。」弦外之音是首相猶如他的帽子,他想用誰就用誰。
田中對出身東京大學和官僚體制精英、一向恃才傲物的宮澤善一是不感興趣的。自民黨內最小派閥中曾根派,首領中曾根康弘之所以能掌政五年有餘,說白了,是後者善攻心計,博得造王者的歡心,至少是在表面上對大老言聽計從,並照顧田中派的最大利益。但也正因如此,日媒戲稱中曾根政府為「田中曾根政權」。與有決斷力和實力的田中角榮一極相比較,僅憑家系(家族譜系)和依靠外祖父岸信介及乃父安倍晉太郎留下的家臣與支持者抬轎的「官幾代」安倍晉三的影響力,是十分侷限的。
加之田中手下人材輩出,既有老一輩親信如二階堂進,也有當年以世代交替論為號召的少壯派代表竹下登、金丸信,還有善於繼承田中、竹下「集金術」的更年輕政客小澤一郎及同輩的橋本龍太郎、羽田孜等名將。因此,哪怕是田中病倒與田中派閥分裂,其主流力量一直在黨內保持一極地位。田中派並不會因為田中的退場和逝世,而受到太大沖擊。
群龍無首 退隱幕後
反觀安倍在遇刺身亡之後,原本人才貧乏的安倍派馬上陷入群龍無首狀態。加之遇刺事件暴露安倍家族與韓國統一教不尋常的交往,以及隨後自民黨議員通過派對券收取回扣,中飽私囊事件一再被揭發與追討,作為與這兩大丑聞關係最密的當事者,的確尷尬萬分。至此,沒有安倍的安倍派不得不緊隨岸田派、二階派等,表面上宣告解散,象徵黨內一極時代的結束。
從這角度來看,說這回總裁候選人之眾多,是拜一極時代結束和派閥解散的結果所賜,是有道理的。因為,至少在申報總裁候選人時,他們各自能輕易找到20名黨內議員共同提名,也不必徵得原本派閥首領的同意。加之一極之不存在,自認有實力或賣點的,都可在較低的門檻與壓力下進入角逐場,試試自己的運氣。
當然,在這回九名候選人中,不是每個人都志在必得。說得確切些,絕大多數候選人是抱着陪跑心態入場的。明知是陪跑,為何又毅然參加呢?這既是自民黨人總裁選舉的傳統,也含有今日混沌政局下新增添的因素,包含幾種心態。
眾多政客陪跑為哪般?
一是打知名度。志不在本屆選舉,而是放眼下屆或下下屆。就以這回媒體民意調查獲高支持率的石破茂來說,這是他第五次競選。
二是代表個人或背後的派閥(在派閥表面解散後則代表相關的集團或勢力)出馬,象徵存在感。
三是在競選中,特別是第二輪投票中,可以憑實力(所獲支持票)和其他候選人討價還價,謀求個人或背後勢力的官銜和利益。
四是在新內閣或重要黨務職位中爭奪一官半職。在傳統上,新內閣為安撫人心,象徵「舉黨體制」,往往會在選舉後論功行賞,並儘量網羅所有候選人入閣。從這角度來看,參選不啻是入閣的敲門磚,哪怕明知此次參選與首相完全無緣,也不妨一試。
這回參選的九人各有賣點和短板,可大略分為幾類。一是論資排輩,理應名列前茅的原茂木派首領茂木敏充(68歲,自民黨幹事長)和前官房長官、原茂田派的加藤勝信(68歲)。二是原岸田派有力人士,現任官房長官,曾任外務大臣,被日媒貼上親華標籤,實際上背道而馳的林芳正(63歲),和同樣是岸田派的現外相、曾任法務大臣的上川陽子(71歲)。
三是以爭取成為史上首名女性首相為目標的候選人,上川陽子是其中一位,另一位是曾獲安倍撐腰的現任經濟安保擔當大臣高市早苗(63歲)。四是多年來在黨內疾呼改革、世代交替論的石破茂(67歲,前防衛大臣)、河野太郎(61歲,現數碼大臣)、小泉進次郎(43歲,前環境大臣),再加上現年49歲,曾任岸田內閣經濟安保擔當大臣、頗受岸田看好的小林鷹之。
換言之,盤點九名候選人的賣點,不外是各自凸顯資歷、官曆、性別與年齡(其中有些候選人擁有多重賣點或強項),但彼此在內外重大政策上,並無太大差異。按照派閥力學、論資排輩與輪流坐莊的傳統,擁有實力的茂木敏充等資深政客理應潛力最大。但在當前改革的風潮中,他們顯然採取較為低調的姿態。實際上,在上一屆(2021年屆)自民黨總裁競選時就有類似傾向,當時日媒都在高調評價新生代政客及營造「史上首名女性首相」誕生可能性的話題。
縱觀參選九人歷來的言論,特別是參選以來的言行,不難看出都在競相提出激進的整軍方案與鷹派外交策略,尤以新生代政客為甚。與2021年自民黨總裁選舉相比較,這回的角逐戰有如下之異同。
其一,在2021年競選時,除了自民黨第五派閥岸田派推舉首領岸田文雄參選之外,其他大小派系並未正式派出候選人,也未明文強制成員投票支持任何候選人。第一大派閥安倍派(舊細田派)和第二大派閥麻生派之所以未正式推舉候選人,理由很簡單,安倍派首領安倍晉三和麻生派首領麻生太郎都還無意退居第二線,也未有將權力下放給任何親信或下屬的打算。因為一旦正式推出候選人,往後派閥就未必是自己的江山。
其二,正因為自己不便或不能出馬,安倍晉三先是在2018年支持所謂無派系的時任官房長官菅義偉為首相,在菅義偉2021年「限時下台」之後,則支持前安倍派、後搖身一變為無派系的女鷹派政客高市早苗競選黨總裁。在高市第一輪投票失利後,安倍只好支持岸田文雄,擊潰雖屬麻生派,但不被麻生推薦的河野太郎。
對於安倍來說,菅義偉也好,高市早苗或者岸田文雄也罷,無一不是過渡性的代理人,無一不能不服從其指揮棒。
至於麻生太郎,2021年同派閥的少壯派河野太郎決定參選,他既不阻撓也阻撓不了,那就請便吧!但作為派閥,當時並未予以支持。從這個角度來看,麻生派作為迄今唯一未解散的派閥,這回正式表明支持河野出馬,似乎是一大轉變。但觀察家同時也注意到,麻生在支持河野出馬時,還留下耐人尋味的一句話:麻生派雖正式推薦河野參選,但派閥成員可自由投票。麻生這樣的放話,實際上是變相收回對河野支持的力度。各方這回對2021年善戰的河野不太看好,其中一個因素也許就在這裏。
其三,正因黨內兩大長老領導人的兩大派閥牢牢控住黨政,屢戰屢敗的石破茂(當時64歲)在2021年的總裁選舉時,聯合前環境大臣小泉進次郎(當時40歲)支持河野太郎(當時58歲)出馬,組成了小石河聯盟,試圖以世代交替論為旗號,向岸田文雄及背後大老發出挑戰。
這項挑戰雖以失敗告終,但「小石河」的名氣卻為之大振,為此次總裁參選奠下良好根基。
了解2021年自民黨總裁選舉的特徵,我們再回頭看今日參與角逐戰的眾多候選人臉孔,就會發現如下變化。
一是當年標榜世代交替論的三名少壯派政客「小石河」,已從盟友轉為競爭者關係。他們各自披甲上陣,再加上曾獲已故首相安倍晉三撐腰,在2021年總裁選舉第一輪競選賽中緊隨岸田、河野,名列第三的女候選人高市早苗,是目前日媒最愛炒作,且在民意測驗中支持率最高的角逐者。
儘管日媒在宣佈這四名角逐者在民意測驗支持率領先時,不忘指出這不意味着他們中選機會較高,但各主要媒體還是把視線集中於四人身上。
說民意支持率與總裁選舉結果不一定掛鈎,是對的。因為,參與民意測驗者在實際上並沒有投票權。按照自民黨規則,總裁選舉第一輪投票,是由367名自民黨國會議員,再加上由黨員、黨友投票摺合成367張「地方票」,共734票選出的;在第一輪投票無人獲得過半數支持票的情況下,就得舉行第二輪投票。按照相關規定,第二輪投票者,國會議員的367張票不變,「地方票」則從367張票改為代表都道府縣的47張票。換言之,在第二輪投票時,自民黨國會議員遠比「地方票」更能左右總裁選出的方向。
由此可見,總裁候選人如果只是在黨員、黨友中有人氣,在第二輪投票中未必能保持優勢,遑論與自民黨內的投票毫不相干、由媒體任意挑選、抽樣調查的民意支持率。
「軍事迷」動向令人關注
從這角度來看,屢戰屢敗仍不甘心的前防衛大臣石破茂,雖然在媒體的民意調查支持率經常領先,但能否如願以償,還是一個未知數。一向主張整軍修憲的石破,強項是所謂「政策通」與「軍事迷」,我行我素,有較強烈的自信。但這也正是他的弱點所在。在重視協調與團隊精神的日本社會,恃才傲物、太有主見與自信的政客,未必受到歡迎與肯定。同樣,在黨內有異端兒、榴槤綽號的河野太郎,也面對同樣問題。
也許是這個緣故,不少日媒把視線集中於小泉進次郎身上。但平心而論,小泉除了年輕(43歲)與媒體渲染的所謂帥氣,是前首相小泉純一郎次子之外,並無特別值得記載的業績。難怪不少評論家認為,他此刻出山還為時過早。他在日本記者俱樂部的記者會上發表參選談話時,不談國家大事,而是詳述父母早年離異及他首次與生母相聚的故事,雖博得「庶民派」的形象與掌聲,但也贏來「欠缺大將之風」的惡評。
談及他那位六年六拜靖國神社的前首相父親小泉純一郎,當年之所以獲得高支持率,就是善於提出動人口號「打垮自民黨」,並把黨內當權派視為「抵抗勢力」。於是乎,在一方扮演捱打,另一方大喊大打的政治表演聲中,自民黨的改革派與抵抗派雙雙在大選中獲得勝利,誰也記不起當時政局的焦點所在。
在這一點上,「小泉劇場」轉移視線的功力不能說不高超。但在劇場閉幕之後,人們不禁要提出如下之問:小泉的政治改革,到底給日本帶來什麼?有關這一點,倒是富有「集金術」本事,曾在日本政壇叱吒風雲的小澤一郎的評語最為貼切,那就是「無定見右翼」。其結果是,小泉風箏隨風而上飄,也隨風而墜地。也許是為了打破此刻日本沉悶的政治空氣,有人期待純一郎次子再次掀起小泉熱,但對於國力走下坡路的日本來說,這果真是精明的選擇嗎?
「新生代」「女首相」與政治改革無關
至於主打「成為日本首名女首相」王牌的高市早苗,沒有了安倍晉三撐腰,聲勢已削弱不少。
高市早苗出身於以培養保守政客梯隊為宗旨的松下政經塾,那是被奉為經營之神、以生產電器聞名的松下企業集團老闆松下幸之助晚年撥款70億日元創立的。在他逝世之後則由以倡導陽明學精神、知行合一為標榜的京瓷集團名譽會長稻盛和夫(已故)極力支持。高市初入政壇時,就處處顯露右翼色彩和鋒芒,也從未間斷過對靖國神社的參拜。
縱觀參選九人歷來的言論,特別是參選以來的言行,不難看出都在競相提出激進的整軍方案與鷹派外交策略,尤以新生代政客為甚。從這角度來看,將新生代或「女首相登場」視為日本政治改革的動力或序章,顯然經不起驗證與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