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再遇刺|Elon Musk何以質疑沒有人嘗試刺殺拜登和賀錦麗?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在特朗普(Donald Trump)9月15日再次遇上持槍刺客之後,拜登(Joe Biden)和賀錦麗(Kamala Harris)都以非常官腔都方式譴責這次槍手連開槍的機會也沒有、嚴重程度遠不如7月前一次的事故,拜登亦聲言他已經下令讓特勤局得到所有資源去保護特朗普安全,並呼籲國會提高對特勤局的撥款--很明顯,兩人都沒有意圖在這宗自1975年福特總統接連遇刺以來最嚴重的美國政治行刺事件中同案中主角特朗普搶佔媒體頭條。

在7月13日特朗普遇刺、右耳遭子槍擦過後馬上為其背書的馬斯克(Elon Musk)卻不一樣,繼續於其社交平台X上以爭議言論奪取人們的眼球。

一位X用戶推文質問,「為何他們想要殺死特朗普?」馬斯克的回應則是「居然沒有人嘗試刺殺拜登/賀錦麗」(And no one is even trying to assassinate Biden/Harris),其後更加上了一個思考的表情符號,似乎暗示兩個多月來特朗普兩度遇刺,而拜登和賀錦麗都沒有,是一個奇怪的事。

其後,由於其言論引來巨大反彈,馬斯克很快就把推文刪掉,並以他只是開玩笑作推搪。

馬斯克現已刪去的爭議推文

特朗普是「同溫層」效應的受害者?

近年,馬斯克言論劍走偏鋒,語不驚人死不休,幾乎是如特朗普一般靠着自己的名氣和出位言論而長期成為媒體報道的主角。在時稱Twitter的X被收購之後,不少用戶都發現自己的X頁面經常會出現馬斯克的推文。這是巧合,還是有意之為,我們無從得知,但X明顯地已變成馬斯克及其志同道合者自我宣傳的主要平台。

這反映出一個在美國政治右翼當中頗為常見的現象,那就是不少政治人物和意見領袖似乎因為花太多時間在社交媒體上,而自己變成了內容推送演算法「同溫層」效應的受害者。

在X上,馬斯克的支持者主要由右翼反主流文化的人所組成--例如加密貨幣的信徒、反對左翼覺醒主義的保守派等等。嘲笑拜登和賀錦麗,在他們眼中是輕鬆平常之事。馬斯克那一句質疑為何拜登和賀錦麗沒有遇刺的推文,其實也不是什麼高明的笑話。在馬斯克一天幾十條,甚至以百計的X推文之中,這句話只是一種漫不經心的過場,本身並沒有什麼更深層次的意義。

圖為2022年5月3日,涉嫌企圖刺殺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前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疑犯魯斯(Ryan W. Routh),曾參加在烏克蘭基輔參加集會。(REUTERS)

問題是,脫離了右翼「同溫層」的框架,這句話當然是不必要的政治不正確,簡單而言就是「蠢」,因此,當人們目光集中到這個話來,即使是經常堅持己見的馬斯克也很快就把它刪掉。

包括特朗普在內的共和黨政客,在向公眾宣傳之際,也經常忘記了自己不是在社交媒體上的同溫層之中。

例如,在特朗普和賀錦麗的辯論中,最受人注意和廣傳的就是特朗普對於外來移民把美國人的貓狗寵物殺掉來吃的虛假故事,此言論突顯出來的近乎與現實世界脫節的瘋狂是特朗普在辯論中的最大失分項之一。而這個「移民吃貓」的傳言,最初就是來自一個俄亥俄州春田市(Springfield)的社交媒體群組,發文者聲言自己的「鄰居的女兒的朋友」走失了一隻貓,然後發現牠被吊在海地鄰居家中。

2024年9月10日,美國前總統、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Donald Trump)和美國副總統、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賀錦麗(Kamala Harris)出席由美國廣播公司(ABC) 在賓夕法尼亞州費城舉行的總統選舉辯論。(Reuters)

這個故事其後得到俄亥俄州聯邦參議員、特朗普副手萬斯(J.D. Vance)的關注,因而廣傳開去,輾轉經由特朗普之口來到總統辯論台上。(按:春田市的市政管理當局、警方,以及俄亥俄州的共和黨州長都否定「移民吃貓」的傳言。)

而萬斯自己也是右翼同溫層的代表人物,過去曾在不同訪問中批評「不生孩子的養貓女人」(childless cat lady)不是美國未來的持份者,又同意過了更年期的女人生存就只是為了幫助養育孫兒女。不過,當時他還沒有當選聯邦參議員,並非頂層共和黨政治人物。如今變成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之後,為其過去右翼同溫層言論撲火,就成為了他的主要政治任務。

特勤局防不了政治暗殺?

馬斯克的質疑亦引伸出政治行刺案在美國防不勝防的問題。

其質疑的假設,是真的沒有人嘗試過刺殺拜登和賀錦麗。可是,我們其實並不知道到底有沒有人嘗試過暗殺美國的現任正副總統。人們在新聞報道上看到特勤局之時,所看到的必然是特勤局保護政要的失敗。他們每一天保護政要平安無事,卻從來沒有人看到。

特朗普9月15日再遇企圖行刺後,有特朗普的支持者到他居住的海湖莊圖外聚集聲援。(Reuters)

這一次特朗普再遇刺,事發時疑犯與特朗普只有300米左右的距離,而且被捕疑犯的手機定位記錄也顯示,他在特朗普的佛羅里達哥爾夫球場附近埋伏長達12個小時,一直沒有被發現。雖然特勤局稱該局人員發現疑犯並開槍攻擊時,特朗普並不在後者直線射擊的視覺範圍,但這些事實看起來卻無疑是特勤局的失誤。

然而,在鄰近馬路的哥爾夫球場打哥爾夫球,本來就有難以防備的安全風險。而且,根據特勤局的說法,打哥爾夫球本來也不在特朗普的官方日程之上,暗示特勤局準備時間有限。

在槍比人多的美國,有意刺殺在全國各地不同場合出席活動的政要的人機會多的是,資源有限的特勤局不可能將每個安全漏洞都堵塞掉。

要從根本上降低政要遇刺的風險,還是要從美國的政治文化入手。

圖為2024年9月15日,美國前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在佛羅里達州西棕櫚灘的高爾夫球場遭到疑似企圖暗殺,大批警員趕抵現場。(Reuters)

誰在正常化政治暴力?

在再度遇刺之後,特朗普並沒有跟從不少右翼政治人物又或者安全專家去批評特勤局保護不力,反而將重點放在拜登、賀錦麗或其他民主黨人將他形容為「民主威脅」的政治言論之上。9月16日接受霍士新聞台訪問之際,特朗普表明疑犯「相信拜登和賀錦麗的言論,並為此行動……他們的言論使我被槍擊,但我才是正在拯救這個國家的人,他們是正在毀滅這個國家的人--從內部和外部亦如是」。

如果批評政治對手是「民主威脅」本身就是鼓吹政治暴力的話,我們其實可以對共和、民主兩黨各打五十大板。自2020年宣傳民主黨選舉舞弊以來,攻擊民主黨威脅美國民主一直是特朗普的說詞。他在9月10日同賀錦麗的辯論中才剛指責過民主黨人是「民主威脅」。而且,「正在毀滅美國」似乎是比「民主威脅」更嚴重的指控。

事實上,從政治言論上看,特朗普本人以至右翼意見領袖才是正常化暴力言語的主要推手。

馬斯克質疑沒有人嘗試刺殺拜登和賀錦麗的言論不在話下。

特朗普自己在尚未當選總統之時就曾呼籲支持者直接攻擊其集會上的抗議者,「如果你們看到有人想扔蕃茄,就要把他們打到什麼垃圾都掉出來(knock the crap out of them)。」

圖為2024年9月13,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美國前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於內華達州拉斯維加斯出席集會。(REUTERS)

在2020年「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的示威暴亂期間,特朗普也重覆了上世紀60年代針對民權運動的那一句「當搶掠開始,射擊就開始」(When the looting starts, the shooting starts),被視為鼓吹警暴。

對於2021年1月6日國會暴亂之後時任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前主席米利(Mark Milley)主動致電中國軍方保證美國政府穩定、不會向中國發動任何攻擊,特朗普2023年稱米利應受的懲罰是死亡。

對於特朗普而言,此等牽涉暴力的用詞當然只是空談,但這種空談卻無疑正常化了暴力在美國政治中的角色,讓人逐漸接受使用暴力是在潛在政治行動的可能範圍之內。

如果特朗普真的是要改變政治暴力的文化的話,最好的方法也許是從自己做起,而不是像今天一樣試圖藉他再次遇刺的事件來拿取政治得分。其他特朗普的意見領袖亦該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