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關係生變? 分析:金正恩訪俄羅斯後出現微妙變化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儘管中國政府堅稱中朝關係依舊牢固,韓媒和部份專家認為,2023年9月朝鮮領導人金正恩訪俄並與俄羅斯總統普京舉行首腦會談後,一些跡象表明中朝關係出現了微妙變化。

早前,多家韓國媒體報道,為紀念金正恩2018年5月訪問大連時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棒棰島海灘散步而留下的「銅腳印」,今年5月已消失。「銅腳印」原本的位置被柏油覆蓋鋪平,現已看不到任何蹤跡。

同時,韓國《中央日報》報道,今年7月初,中國要求將境內的朝鮮勞工全部遣返回國,而朝鮮正着手將部份在中國以發動網絡攻擊賺取外匯的資訊技術勞工轉移到俄羅斯。海外勞工是朝鮮賺取外匯的重要渠道,也是金正恩維繫國內政權的根基。

聯合國安理會下屬的對朝制裁委員會今年3月發布的報告指,朝鮮海外勞工達10萬人,而朝鮮通過派遣海外勞工,每年賺取7億5000萬至11億美元。

韓國《東亞日報》分析,中國遣返朝鮮勞工是對朝鮮與俄羅斯保持密切關係表達不滿,並試圖通過打擊朝鮮政權的核心資金來源來施壓。這顯示中朝關係惡化。

朝鮮旗幟・中朝關係:2021年4月20日,朝鮮旗幟在中國遼寧省丹東的朝鮮領事館隨風飄揚。(Reuters)

《中央日報》也引述消息人士稱,金正恩下令在中國工作的朝鮮外交官「不要看中國臉色」。這一指示是在普京6月訪朝並簽署「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條約」後下達。朝鮮也加強了對境內華僑的控制,限制他們離開居住地,並限制朝鮮居民與華僑家庭的接觸。

7月27日晚上,平壤紀念朝鮮戰爭停戰71周年的活動上,未發現中國駐朝鮮大使身影,而俄羅斯、越南和古巴駐朝鮮大使均有出席,也引發揣測。

有觀點認為,中國可能對朝鮮與俄羅斯的關係過於緊密感到不滿,並通過缺席停戰紀念活動間接表達不悅。在朝鮮對華提出的要求,例如緩解對朝制裁或提供軍事技術支援達成之前,中朝關係可能會暫時出現一定程度的疏遠。

然而,也有專家指出,朝中關係的變化不應被過度解讀,因為中朝兩國在經貿和戰略上的依存度依然極高,特別是中國在朝鮮的對外貿易中佔據主導地位。

峨山政策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車斗鉉指出:「朝中關係只是不見得像朝俄那麼迅速靠攏而已,並不意味朝鮮放棄了與中國的關係,只追求與俄羅斯的緊密關係。尤其是考慮到朝中經貿關係,俄羅斯無法取代中國。」

金正恩訪俄:朝鮮中央通訊社於2023年9月12日發布的這張照片顯示,朝鮮領導人金正恩10日離開朝鮮平壤前往俄羅斯訪問時,在其專用火車上揮手致意。(朝中社 via Reuters)

據韓國貿易投資振興公社(KOTRA)的報告,2023年朝鮮對華的貿易依存度高達98.3%,刷新金正恩執政以來的紀錄。

車斗鉉指出,普京3月連任總統後首次出訪就選擇去中國。普京5月訪問中國,6月再訪朝鮮,訪華期間相信已與習近平就朝俄關係進行了討論。由此推測,中俄或許在朝鮮問題上已達成一定的默契。

朝鮮過去的外交策略,是在大國之間尋找平衡點,以確保自身政權的穩定和安全。雖然目前一些跡象表明中朝關係出現波動,但如果朝俄合作未能滿足朝鮮的預期,或者因外部因素,如美國的壓力導致朝鮮在國際上愈發被孤立,不排除在未來某個時候,金正恩會再乘坐火車訪華,說「大哥,我回來了」。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