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印度戰略失敗了嗎?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據俄羅斯塔斯社報道,此前成功勝選連任的印度總理莫迪在7月份正式訪問了俄羅斯。莫迪此次出訪,打破了以往選舉後首先出訪鄰國的慣例,凸顯了印度對於俄羅斯的重視以及印度所謂的「戰略自主」。印度獨立智庫NatStrat高級研究員拉傑·庫馬爾·夏爾馬(Raj Kumar Sharma)分析稱,在印度與西方國家關係緊張之際,蘇傑生訪問俄羅斯釋放了「重要的政治信號」,表明印方認為對話是解決俄烏衝突的最好辦法,「對於多極世界來說,印度想要看到一個強大而不是被削弱的俄羅斯。」

自俄烏衝突爆發之後,為加強對俄壓力和保持對華戰略遏制,西方國家在拉攏印度方面可謂是下了重本。從去年開始,西方國家全面加大了對印度的科技-經貿合作力度,西方科研機構在生物科技和綠色能源等多個方面全面強化對印合作力度。同時,此前一直被擱置的飛機發動機成套生產線轉讓問題也於今年解決。而對於加拿大錫克教領袖遭印度暗殺事件,西方基本在整體上保持了沉默,這進一步凸顯了拉攏印度的「誠意」。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印度的動向。

印度始終不願意參與對俄制裁,也不放棄自俄原油進口,到現在甚至還進一步強化了對俄的合作框架與內容,西方的拉攏似乎沒有起到理想的效果。有媒體據此認為西方對印拉攏策略已經失敗。安邦智庫(ANBOUND)研究人員則認為,印度對俄合作的新動向並不意味着西方對印戰略的失敗,印度實際是渴望通過一系列戰略自主的地緣政治動作,利用左右互搏的方式,凸顯大印度之夢的存在感,成為南方國家之王,印度這一新動向的最大不利影響,可能值得中國深加提防。

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又譯普丁或蒲亭)2024年7月8日與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在普京位於莫斯科郊外新奧加廖沃(Novo-Ogaryovo)舉行非正式會談。(Sputnik/Gavriil Grigorov/Pool via REUTERS)

首先,印度並未背離西方國家對印戰略的「初心」。無論是美國的印太戰略還是德國,法國等歐洲國家的印太計劃,其最主要的遏制和打壓對象始終是中國,而印度則被認為是這一戰略的關鍵區域支柱。印度自身的表現,也證明了其從未讓西方失望。在存在深刻對華經貿依賴的境況下,印度政府打壓在印中企時從不手軟,前幾年印度以偷逃稅為由對小米等企業開出鉅額罰單。近期,印執法局以「涉嫌參與洗錢」為由,逮捕Vivo印度臨時首席執行官洪旭全(中國籍)、首席財務官哈林德·達希亞(Harinder Dahiya)、顧問赫曼特·穆吉(Hemant Munjal)。12月26日,新德里地方法院又決定延長3名高管拘留期兩天。印度工商局又決定對自華進口的工業激光機開徵反傾銷稅。

在地緣競爭態勢上,印度也從未軟化對華對抗立場。在中印爭端地區,印度居然像當年美軍在越南一樣,大力推進所謂「戰略村」的建設,密集部署邊境地區蜂窩基站並持續升級邊境地區軍警裝備,可謂是枕戈待旦。同時,印度對華競爭的動向早已超出了印度洋一隅之地。印度向越南贈送護衛艦,派遣軍艦訪問菲律賓為其「壯膽」,印度企業還準備在中越爭議海域勘探並開採油氣資源。

印度正在全面深化對東南亞和南海地區國家的政經-防務合作力度,力圖通過增強南海-東南亞國家的對華的對抗,來分散中國的戰略資源並已經取得了實際進展。可以說,無論是從經濟還是外交-防務事務,基於深刻的領土爭端和地緣戰略對抗訴求,印度的抗華立場不會有絲毫的鬆動。而只要印度不改抗華「初心」,西方的對印戰略就難談失敗,畢竟遏華是主菜,而抗俄是配菜。

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6月9日宣誓就職,展開新一屆總理任期(Reuters)

其次,印度全面深化對俄合作關係也很難讓俄羅斯「滿血復活」。俄烏衝突爆發之後,歐美國家基本上實現了對俄能源脱鈎,俄羅斯轉而將油氣資源的出口重點轉向中印。俄相關部門近期表示,去年俄羅斯原油出口的五成給了中國,四成給了印度,中印對俄油氣進口可謂是突飛猛進。

但是,安邦智庫研究人員此前已經指出,中印兩國的油氣需求,無論是總額還是結構,都不足以媲美過去歐美對俄的油氣進口,俄能源出口的失之東隅並不能夠收之桑榆。就中印兩國而言,推進能源轉型是一個大趨勢,逐步降低油氣資源消耗佔比的進程縱使有波折也會被推進,對俄油氣需求存在着根本的不可持續性。從印度自身而言,其對能源需求選擇上遵循絕對的實用主義原則。

去年中期開始,由於俄原油進口折扣鋭減,印度煉油廠就橫加抱怨。而印度自身也始終在推進能源進口多元化戰略,比如增加尼日利亞石油進口。近期紅海安全局勢的惡化已經推動印度廠商考慮增加中東原油進口。可見即便是印度短期內的對俄進口需求也存在較高的不穩定性。就防務合作而言,

長期以來,俄製武器在印軍中佔據極高的比例,裝備的升級和養護決定了印度必須保持對俄防務合作。冷戰結束之後俄羅斯的日漸落後和俄烏衝突期間俄軍整體的拉胯表現也表明,印度要實現國防實力的全面提升,逐步擺脱俄製裝備就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印度自身的數據顯示,俄製武器進口佔比,自2013年至今已經從64%降至45%。而法美兩國的對印武器出口則在奮起直追。

印度深化對俄防務合作的決定,其根本目的依然在於保證現有在役裝備的有效運轉和養護,但這不會逆轉印度漸次擺脱俄製裝備的大趨勢。俄國和西方的技術轉讓加上印度軍工國產化進程的日趨推進,只會讓印度首先擺脱相對落後的俄製武器,軍工貿易同樣不會給俄羅斯輸入「源頭活水」。

綜合來看,莫迪訪問俄羅斯以及印度的一些戰略性動向,根本不是西方的失敗以及俄羅斯的成功,而是印度從「戰略自主」的角度出發,謀求區域霸權的戰略操作。換句話說,用俄羅斯作為籌碼與西方博弈,用西方作為籌碼來與俄羅斯博弈,印度居中左右逢源,強化自身價值,推進區域霸權,這是印度在國際關係中已定型的基本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俄印合作全面深化,最應當感到警惕的反倒是中國。就中俄關系而言,冷戰結束之後,俄羅斯從未改變過對華牽制的基本做法和立場。俄羅斯始終對印度出口俄軍現役列裝的武器裝備,其技術含量和效用水平一直高於對華武器出口。就能源合作方面,在自身能源出口受阻不得不加深對華合作之後,俄羅斯依然在嘗試拉攏中亞國家組建區域天然氣管網並意圖以此來統一併操縱對華天然氣出口事務。在防務領域,印俄合資企業開發的「布拉莫斯」導彈在印度長期的研發改進之下,已經具備了很強的突防能力和高飛行速度,進行岸基部署的話對於水面艦艇有着較強的殺傷能力。

印度正在大力推進該種導彈實現對越南和菲律賓的出口並已經取得實質性進展,這將對中國海軍艦隻的安全構成實質性威脅。伴隨着印俄防務合作的進一步推進,俄羅斯尚存優勢的技術將會助力印度裝備實力的提升並以印度為渠道逐步流入南海和東南亞那些存在對華地緣爭端的國家,這對於中國陸海邊境的安全將會構成壓力升級。俄羅斯表態支持印度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就聯合國機制改革的複雜性而言,這一過程縱使成功也必定是「道阻且長」,但是,提升一個存在嚴重對華地緣對抗關係的國家在聯合國的發言權和影響力,這對於中國自身影響力的維護和提升而言絕非益事,而更類似於對中國的背刺。

圖為2024年7月9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宮會見印度總理莫迪後,兩人道別。(Sputnik/Gavriil Grigorov/Pool via REUTERS)

去年底俄印會談的重點之一還包括進一步擴大兩國之間的核能合作和核技術轉讓。就核能領域而言,俄羅斯確實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優勢。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西方國家正在整體上改變過去的核能立場,尤其是美日兩國正在大力加強核能技術開發和運用。就印度市場而言,俄羅斯未必能夠保證長久優勢,但是俄羅斯技術的流入及對印度技術能力的提升效果倒是能夠助益印度在核能領域加強在發展中國家市場的對華競爭,對中國而言依然不是好消息。

同時,在莫迪今年勝選後不久,俄印之間就加快了後勤防務協定的商討進程,印度準備將俄羅斯進一步引入印度洋地區來對沖中國。而俄羅斯也同意在北極事務方面配合印度拓展影響力。雖然這些動向的最終落實都需要時間,而且主要與印度追求區域霸權有關,但其打擊的主要對象都是中國的區域利益。

最終分析結論:

俄印關係持續發展和深化之時,有評論認為,西方對印度的爭取在總體上是失敗的,這弄錯了西方對印戰略的重心。西方對印戰略的根本在於借重並利用印度來對抗中國,而印度從未改變這一基本立場。但是印度加深對俄合作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俄羅斯的不利處境,在這一合作關係之下被犧牲和受威脅最明顯的反倒是中國的利益。因此,西方對印戰略並沒有失敗,中國則應高度警惕。

本文原載於2024年8月1日安邦智庫的每日經濟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