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新聞業是不同行業的「黃埔軍校」|安邦智庫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近年來,關於記者這個職業的熱點話題越來越多。資深記者送外賣、網紅講師建議「不要報考新聞專業」等事件將傳統新聞業和記者職業的發展前景推上了風口浪尖。與此同時,新聞媒體越來越像是一個只是轉發各種訊息,進行「事後評論」的機構了。傳統的新聞界,實際上是包括科技在內行業的發動機。新聞記者的流失,一方面改變了現在的報紙和電視,讓這個行業充滿了傾向性的內容,沒有客觀意義,但另一方面,也為其他行業提供了無數的創新,注入了發展的可能性。

這種趨勢,國內外是相似的。

美國《華盛頓郵報》(《華郵》)近日刊文指出,過去20年裏,美國的報紙行業的崗位減少了77%。這是美國勞工統計局跟蹤的532個行業中,就業崗位減少幅度最大的一個行業。《華郵》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後指出,從絕對數量來看,自2000年以來,報紙行業的記者和編輯數量分別下降了56%和63%。行業內其他的崗位情況更糟,比如生產和銷售工作減少了約90%。不過,新聞機構的技術類崗位不受影響。

2008年的一份《華郵》報紙封面。(Getty)

有觀點認為,報紙行業人才流失是美國新聞業正在走向衰亡的寫照。新聞業已經失去了以往的威望,從前的記者都是信心十足的勇士,他們敢於針砭時弊,保持客觀中立,揭露社會問題和政界醜聞。1972年,《華郵》揭發「水門事件」,窮追不捨地追蹤報道導致美國總統尼克松辭職下台,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然而,現在很多記者會有意識地避免報道爭議話題,防止冒犯利益集團,或是措辭謹慎,確保「政治正確」,甚至拿着採訪對象提供的問題清單來採訪。由此,很多人認為,傳統媒體已經衰落,而記者和編輯成為了沒有前途的職業。一些大學甚至取消了新聞學專業,這進一步加劇了美國新聞業人才的短缺。

不過,令人困惑的是,美國人仍然在為新聞媒體花錢。《華郵》援引統計數據指出,2023年,扣除人口增長和通貨膨脹的因素後,人們在「報紙和期刊」上的支出達到2001年以來的最高水平。1960年,每人每年的報刊平均消費價格是近200美元。1980年到1990年期間,這一數字一度超過250美元。2000年至2020年前後,這個數字呈現下降趨勢,最低點不及150美元。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報刊平均消費價格重新攀升,又達到了250美元的區間。

《華郵》認為,網路在線出版可能是支出增高的原因。在這個產業裏,計算機程序員或管理員佔從業人員的三分之一,記者和編輯佔從業人員的4%。這個數字很小,但意味着記者和編輯這類職業不只是存在於傳統的新聞行業裏。如果只是聚焦於記者這個行業,它實際上包括了見習記者、藝術評論家、新聞記者、電視台主播和市場記者等崗位,各行各業都可能需要這樣的人才。

《華郵》認為,網路在線出版可能是支出增高的原因。

就如《華郵》發現的那樣,除了網路出版之外,記者行業增長最快的行業類別還包括獨立調查記者、通訊社、非營利組織。近二十年內,非營利組織的記者數量增加了一倍多。在美國,幾乎十分之一的有報社經歷的記者在社區通訊社、公共廣播公司、公益調查機構等非營利組織工作。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以YouGov為例。這是一家總部設在英國的國際網絡市場調查和數據分析公司,在歐洲、北美、中東和亞太均有開展業務。這家公司專門在線上進行市場調查和民意調查,涉及內容廣泛,例如總統選舉民調、電子產品滿意度、娛樂節目收視率預測等。

YouGov的資深數據記者大衛·蒙哥馬利(David Montgomery),曾在多家報社工作過,比如《西雅圖時報》《芝加哥南城日報》《皮埃爾堡資本日報》等地方報社。離開報社後,蒙哥馬利先後在地方公共廣播電台、城市數據調研機構等企業任職。他在這些地方負責的內容和在報社的工作有很大的相似度。再比如總部位於西雅圖網路房地產交易、經紀服務公司Redfin,他們的記者都有過在傳統新聞社工作的經歷。比如數據記者莉莉·卡茨(Lily Katz),曾在彭博社擔任了四年的記者。這些例子反映的是,現實裏,不論是智庫、民調機構,還是商業中介和科技公司,都有記者這樣的角色存在。他們的職責和傳統新聞業的記者相似,只是相對而言更加關注特定領域,寫作手法有些許不同。

YouGov是一家總部設在英國的國際網絡市場調查和數據分析公司,在歐洲、北美、中東和亞太均有開展業務。

為什麼非報社的記者隊伍在壯大?《華郵》認為,還有一個原因是傳統新聞業的衰落擾亂了公關。在美國,公關代表的數量現在幾乎是記者的2倍,如果只算報紙記者,則約為7倍。公關人士馬特·西格勒(Matt Siegler)發現,在新冠疫情之後,地方新聞和私營企業之間的界限正在變得模糊。他表示,經常會從報社的工作人員收到類似「請幫忙尋找專家來寫文章,自己沒有時間」這樣的請求。為此,他建立了Contributed Content Connection (深入報道鏈接平台)。

這個平台的行銷手段,即是扮演中間者的角色,尋找行業專家撰寫相關文章,聯繫雜誌報社進行刊登。具體一點,通過這個平台,資金匱乏的報紙可以與私營部門的專家聯繫起來;這些專家可以在報紙的版面上撰寫有關醫療保健成本、特許經營等專業內容。深入報道的機制不僅讓私營公司提高了曝光的機會,還節省了報社的成本與時間。與此同時,《華郵》指出,這證明了美國現在的「記者」,遍佈各行各業。

中國的記者行業,是否有類似的現象?中國記協發布的 《中國新聞事業發展報告》(2022)有一組數據引人注意。《報告》顯示,2020年報紙出版業共有從業人員17.1萬人,與2019年相比下降6.6%。《報告》同時給出一組數據,那就是2017年、2018年、2019年報紙出版業從業人員分別有20.6萬人、19.3萬人、18.3萬人,就業人數連續4年下降。與上一年相比,2017年、2018年、2019年就業人數分別降低了7.9%、6.1%、5.5%。可以看出,從2017年至2020年,每年報紙出版業年均減少從業人員近萬人。

從數據上來看,這的確不是一個很好的信號。網路流量經濟時代,傳統媒體的發展岌岌可危,但是,從記者離開報社後的去向可以看到,眾多離開報社的著名記者、編輯甚至是主要領導都加入到網路行業,成為助力網路飛快發展的主力軍。還有很多離開報媒的人士,選擇了創業、自媒體等領域,甚至是進入了投行和房地產。中國現在的很多行業,其實都有記者出身的人士,他們是從新聞業轉來的新鮮力量。當然,陳功先生也指出,現在的媒體,還有記者,他們的標準和要求低了很多,他們不再是從前的記者了。現在的媒體,大多隻會評論與轉發,這引人深思。

最終分析結論:

傳統的新聞界,實際上是很多行業的「黃埔軍校」、發動機。新聞記者的流失,改變了傳統報紙和電視的文化,但也為其他行業提供了無數的創新。這在中美都是相似的趨勢。

本文原載於2024年8月1日安邦智庫的每日金融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