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議會選舉|極右浪潮將至 親美的馮德萊恩能繼續掌權嗎?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歐洲議會選舉6月6至9日一連四日舉行,將選出720位歐洲議會議員,再由這些議員選出真正掌握歐盟建制權力的歐盟委員會。2019年上任以來經歷新冠疫情和俄烏戰爭、大大擴張布魯塞爾權力的現任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能否連任成功,備受關注。被視為立場親美的她,若然繼續掌權,中歐關係大概好不到哪裏去。

歐盟各國極右群起

這場選舉橫跨歐盟27個成員國,選民人數超過3.7億,是排在印度大選之後的全球第二大投票活動。歐盟各國總計共有近200個政黨參選。首先在6日投票的國家是第一次有極右加入聯盟政府的荷蘭,其後各國陸續投票,而9日將會是大多數國家的投票日,被部份媒體稱為「超級星期日」。踏入10日的清晨,歐洲議會的權力分佈大概就會有結果。

相較於2019年各國綠黨崛起的「綠色浪潮」,這一次選舉的大背景是歐盟各國極右政黨的崛起。在德法意西四大國中,有法西斯主義根源的意大利兄弟黨(FdI)總理梅洛尼(Giorgia Meloni)已經在意大利穩定執政;法國由馬林勒龐(Marine Le Pen)及其28歲黨主席巴德拉(Jordan Bardella)領軍的極右國民集會(RN),在歐洲議會選舉民調的支持度比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所屬黨派高出一倍,兩人在2027年下次總統選舉的民調中也穩定領先其他對手;德國另類選擇黨(AfD)近來雖然醜聞四起,卻依然在德國民調中排名第二,超越執政社民黨(SPD)和綠黨。

放眼歐盟其他國家,芬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羅地亞都有極右政黨執政;瑞典的極右則在議會支持現屆右翼政府;比利時和奧地利民意支持最高的政黨皆屬極右;波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都有極右政黨民望排名第二。

這次歐洲議會選舉,除了預計會進一步擴大極右政黨在歐盟政壇的影響力之外,也是各國「極右浪潮」的重要測試。例如在法國,如果國民集會一如民調預期般大勝,「勒龐總統」的陰霾將會濃罩馬克龍的餘下三年任期;又例如在德國,這次選舉也將是來年大選的預演,今天的社民黨、綠黨、自民黨三黨聯盟政府恐怕不能持續。

歐洲議會「七國般亂」

1979年才開始由直選產生的歐洲議會,過去一直不獲重視,但近年隨着歐盟進一步整合,氣候轉變和新科技發展所帶來的新增立法需求,加上全球貿易衝突和地緣政治局勢愈發緊張,歐洲議會的角色就變得愈來愈重要。2009年之後,由各國領袖提名的歐盟委員會主席人選也需獲得議會過半數支持,制度化了其關鍵地位。

2014年,在歐債危機後的疑歐風潮之下,歐洲議會選舉的投票率一度跌至42.6%的歷史低位。但到2019年,投票率已回升到50.7%。這一次在極右浪潮之中的選舉,很可能會迎來更高程度的選民參與。

6月4日,歐盟各國農民到布魯塞爾示威。如果這次選舉後,極右黨派取得關鍵少數,歐盟的氣候政策可能更難推行。(Reuters)

各國近200個政黨,在歐洲議會的層面中,大體上分成七個陣營。長期佔據議會最多席數的是中間偏右的歐洲人民黨(EPP)。與之相對的則是第二大派系社民聯(S&D,簡譯)。其後的則是由馬克龍等自由派政治人物為代表的復興歐洲(Renew Europe)。這三個陣營構成歐洲議會的過半數「中間派」,也是這次作為歐洲人民黨領頭候選人(spitzenkandidat)的馮德萊恩爭取連任的支持基本盤。

在中間派之外,則有兩個極右陣營,一是以意大利總理梅洛尼為代表的歐洲保守改革者(ECR,簡譯),二是由馬林勒龐為代表的「身份與民主」(ID);還有兩個左翼陣營,一是綠黨,二是左翼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政黨在議會中並無加入黨派。其中也包括一些極右政黨,例如因為立場太激進而被踢出歐洲人民黨的匈牙利執政青民盟(Fidesz),以及最近因為有黨內領袖聲言德國納粹黨衛隊「並非全是罪犯」而被踢出「身份與民主」的德國另類選擇黨。

七分天下的局面之中,要取得議會過半數支持需要極高的政治技巧。

本世紀以來最強勢的歐委會主席

一直以來,馮德萊恩的連任幾乎毫無懸念。她在2019年上任之際,雖然只是各國領袖的「最大公約數」,在歐洲議會的投票中,也只以超過半數門檻僅9票的極低得票當選,可是,這五年來,馮德萊恩卻透過各式歐盟政策的推進,加上新冠疫情和俄烏戰爭的歷史性挑戰,將自己變成了歐盟史上最具實權的歐盟委員會主席之一,有學者甚至將她同主導創立歐元、歐盟單一市場的前歐委會主席德洛爾(Jacques Delors,1985至1995年在任)相提並論。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5月6日上午到訪法國愛麗舍宮,應約同法國總統馬克龍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舉行中法歐領導人三方會晤(X@Emmanuel Macron)

從2019年開始推動的綠色新政、新冠疫情期間的集體疫苗採購(按:衛生原屬成員國的權力),到疫後復甦基金「破天荒」的8,000億歐元共同舉債、關於網絡平台、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新科技管制、歐盟層面的難民分享妥協機制,再到俄烏戰爭爆發等針對俄羅斯的歐盟制裁、共同採購軍備經費的擴張等等,全都是馮德萊恩任內落實的歐盟政策或行動,幾乎每一個都是歷史性的,超出人們此前的想像。(這到底是英雄造時勢還是時勢造英雄,人們當然有不同意見。)

身負此等政績,馮德萊恩也得到了歐盟多數國家領袖的支持,因此,由27國領袖組成的歐洲理事會提名她出任下屆歐盟委員會主席,幾乎是必然之事(按:只需按人口比例計算的多數決,不是任何國家都有否決權)。由於社民聯在議會選舉當中最多只能獲得第二多議席,因此,就連在德國國內與馮德萊恩份屬對立派系的德國社民黨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也是以馮德萊恩為預設的歐委會主席人選。

綜觀歐盟各國,也沒有人能找到能同馮德萊恩作有力競爭的人物。

柏林的一張歐洲議會選舉宣傳海報,圖中被塗鴉的是在野基民盟(CDU)領袖默茨(Friedrich Merz),馮德萊恩的「完好無缺」某程度上反映出她的跨黨派支持。(Reuters)

選情波折的虛實

不過,近幾個月來,馮德萊恩的連任卻似乎遇上了一些破折。法國籍歐盟內部市場專員布雷頓(Thierry Breton)本年3月曾在社交媒體上發文,質疑馮德萊恩連她所屬的歐洲人民黨內也得不到過半數支持,歐盟委員會未來5年的控制權是否還要交到人民黨手上。

雖然馬克龍方面期後放風稱他對布雷頓的言論感到非常憤怒,但各方媒體都開始盛傳2019年力推馮德萊恩上台的馬克龍有換人之意,甚至提到他心中屬意的人選是救了歐元區再救了意大利的歐洲央行前行長、意大利前總理德拉吉(Mario Draghi)。這種主張,表面看起來其實也不無道理--畢竟現年76歲的德拉吉可算是整個歐盟威望最高的政治人物,由他來領導歐盟委員會,馬克龍一直希望達成的歐盟整合和歐洲自主(按:例如推動歐盟整體產業政策、國防政策等;兩者原本也屬於成員國權力)將會遇上更小阻力。

此等歐盟政界流言所反映出來的,大概不是像馬克龍此等國家領袖對於馮德萊恩不再支持。畢竟,技術官僚出身的德拉吉沒有明確政黨背景,在歐洲議會也沒有自己的政治勢力,而且各國政府領袖也不希望有一個威望高到可以壓過他們的歐盟委員會領袖,由他來取代馮德萊恩的可能性甚低。

同時,馮德萊恩同德拉吉份屬盟友,後者如今正應前者委託撰寫有關歐盟競爭力的報告。分析普遍認為,如果德拉吉真的要重返歐盟領導層,由他擔任歐洲理事會主席,配合馮德萊恩作為歐盟委員會主席,將會是天作之合。

這種流言的存在所顯示出的,更大可能是馬克龍等人希望保留一種「戰略模糊」,不明確表示支持馮德萊恩,留待議會選舉之後可以在影響下屆歐盟職位分配的談判中能有更大空間和更多交換籌碼。

圖為(從左到右)時任意大利總理德拉吉、法國總統馬克龍和德國總理朔爾茨於2022年6 月16日搭乘前往基輔的夜間列車在烏克蘭。(Getty)

當然,馮德萊恩掌權五年,大權在握,確實引起一些歐洲官員的不滿。只負責主持歐洲理事會會議而無實權的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Charles Michel)就同馮德萊恩明顯不和。馮德萊恩疫情期間向輝瑞大手購買疫苗造成浪費,也引來非議和司法訴訟。在俄烏戰爭期間,歐盟委員會對俄制裁的策劃過程更經常將歐盟小國排除在外--親俄的匈牙利總理歐爾班(Viktor Orban)就曾說馮德萊恩自以為是歐洲領袖,但實際上她只是各國的「受薪僱員」而已,以表達他個人的不滿。

但這些不滿只屬政治爭吵,不減馮德萊恩的強勢。

對於其連任,馮德萊恩早有部署。鑒於歐洲人民黨、社民聯和復興歐洲三個中間黨派在極右浪潮之下大概只能控制稍多於半數的歐洲議會議席,而馮德萊恩自己也知道這三個中間黨派在某些歐盟國家的組成政黨可能對她有所不滿--例如屬於歐洲人民黨的法國共和黨人就公開反對馮德萊恩連任--她早就努力把結意大利總理梅洛尼, 多次同後者一同訪問北非國家,推出減少地中海難民的政策。

意大利總理梅洛尼所屬的歐洲保守改革者有可能變成歐洲議會的造王者。(Reuters)

梅洛尼是歐盟中最具實權的極右領袖人物。如果得到其意大利兄弟黨所屬的歐洲保守改革者支持,馮德萊恩的提名幾乎必定能通過歐洲議會。當然,此刻馬克龍所屬的復興歐洲和朔爾茨所屬的社民聯都堅持如果馮德萊恩同歐洲保守改革者此等極右派系合作,他們就不會支持她--不過,由於歐盟委員會主席提名的投票並不記名,這種表態跟上述由德拉吉取代馮德萊恩的傳聞一樣只是為日後歐盟職位分配談判中增加手上籌碼的做法而已。

事實上,隨着歐盟各國內部極右崛起,同極右合作已經變成了不少傳統中間派政黨的唯一選擇。屬於復興歐洲的荷蘭自由民主人民黨(VVD)剛剛就這樣做了。

這一次歐洲議會選舉,極右浪潮難以避免。但本來就眾望所歸的馮德萊恩對此早有預備,除非選舉出現人們目前也想像不到的變數,否則馮德萊恩的連任可說是毫無懸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