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國會解散準備大選:英人不歡迎辛偉誠,對工黨黨魁評價也不高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當地時間5月30日,英國議會宣佈正式解散,議會下院所有席位自動空缺,包括首相在內的所有內閣大臣將保留現職位直至新內閣組建完成。英國首相辛偉誠(Rishi Sunak)此前宣佈,英國將在今年7月4日舉行新一輪議會選舉。

在保守黨執政14年後,工黨「很有希望」上台。英國《衛報》29日發文稱,由於執政的英國保守黨在過去幾年內表現糟糕,保守黨的支持率直線下滑,本次大選將成為對辛偉誠和保守黨的一次重大考驗。近期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英國工黨的支持率已經領先保守黨20多個百分點,工黨領袖施紀賢(Keir Starmer)有望成為下一任首相。

英國工黨領袖施紀賢(Keir Starmer)在英國威爾斯阿伯加文尼出席競選活動。( Reuters)

民調機構YouGov和英國天空新聞台進行的一項民調顯示,英國工黨以47%的支持率位居第一,保守黨則以20%的支持率排在第二。在其他政黨中,英國改革黨(Reform UK)的支持率達到12%,自由民主黨的支持率為9%,綠黨支持率為7%,蘇格蘭民族黨支持率為3%。

英國媒體認為,民調結果反映出英國民眾對保守黨的強烈不滿,辛偉誠決定在7月舉行議會選舉,可能是想在局面進一步惡化之前進行一次「賭博」。但分析人士認為,想要在短時間內扭轉民調結果、在競選活動中實現反彈的概率微乎其微,施紀賢和工黨的勝算非常大。

然而,在辛偉誠的支持率持續下滑的同時,英國人對施紀賢的評價也並不高。民調顯示,雖然多數英國人認為施紀賢會獲勝,但只有34%的受訪者對施紀賢持正面看法,51%的人持負面看法。《衛報》直言,英國民眾可能只是更不歡迎保守黨,不等於他們認可施紀賢。

「保守黨幾乎搞砸了所有事情」

自2010年時任保守黨領袖卡梅倫帶領該黨贏得大選以來,保守黨一直是英國執政黨。但在最近幾年,保守黨領導人糟糕的執政表現引發越來越多英國民眾的不滿,其支持率也快速下滑。

《衛報》稱,在2019年大選中,保守黨獲得了多達80個議席的優勢,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時任保守黨領袖約翰遜(Boris Johnson)精湛的競選技巧。然而,約翰遜在擔任首相期間表現不佳,未能在英國脱歐後創造更多機會,還在疫情期間爆出「派對門」醜聞。

約翰遜的繼任者卓慧思(Liz Truss)在任僅45天,她激進的「自由市場預算」政策對英國經濟造成了災難性的影響,最終被迫辭職。《衛報》直言,卓慧思取得了政治上的「罕見成就」,讓糟糕的情況變得更加糟糕,「為『崩潰和燃燒』賦予了新的含義」。

英國前首相卓慧思(Liz Truss)在帝國大廈接受傳媒訪問。她接替約翰遜(Boris Johnson)出任保守黨黨魁和首相,不足兩個月宣布辭任,是英國史上在任時間最短的首相。(路透社)

在約翰遜和卓慧思的連續失敗過後,辛偉誠在2022年10月就任英國首相,成為英國曆史上首位印度裔首相。辛偉誠吹噓英國經濟在他的領導下得到了「非常温和的改善」,但英國民眾顯然不同意這一說法,反而指責保守黨導致生活成本危機進一步惡化。

今年5月,英國通貨膨脹率下降至2.3%,僅比英國央行設定的目標高出0.3個百分點,達到辛偉誠出任首相以來的最低水平。但英國《獨立報》指出,通脹下降並不意味着生活成本會回到以前的水平,只是意味着成本上漲的速度減緩。

報道稱,從英國政府發布的數據來看,英國絕對貧困人口已連續兩年增加,2022/23年度的貧困人口比2021/22年度增加了近100萬,「這描繪出英國經濟形勢的慘淡前景」。《獨立報》強調,英國生活成本危機依然存在,數百萬人仍在位支付賬單、購買生活必需品甚至維持生計而掙扎。

辛偉誠還希望通過新的移民政策來提高支持率,該政策計劃將非法移民遣送到盧旺達。儘管該計劃在英國國內外引發巨大爭議,但辛偉誠23日對英國廣播公司(BBC)表示,如果他在7月大選後繼續掌權,保守黨政府將啟動這項「盧旺達計劃」。

2024年5月29日,英國德文郡霍尼頓舉行的保守黨大選競選活動期間,英國首相辛偉誠(Rishi Sunak) 進行問答環節。(Reuters)

對此,一名前英國內閣部長對《衛報》表示,「如果首相真的相信這個部長們花了很長時間制定的計劃,他會不惜一切代價執行下去。然而,該計劃尚未被證明是有效的,因此很難,甚至不可能捍衛它。」

在分析人士看來,辛偉誠宣佈在7月4日舉行大選,或許是想進行一場「賭博」。《衛報》評論稱,法律要求辛偉誠在明年1月28日之前舉行大選。在當前的黯淡形勢之下,辛偉誠可能認為,拖的時間越長,局面只會對他和保守黨更加不利。

民調領先20個百分點,工黨有望重新掌權

與保守黨不斷下滑的支持率相比,英國工黨在民調中取得了20個百分點的優勢。天空新聞台稱,工黨在英國各地的選民中均保持領先地位,僅在65歲以上人群和力主脱歐的選民群體中落後於保守黨。

英國《泰晤士報》稱,工黨的主要優勢在於致力於解決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醫療服務積壓問題,這可以幫助吸引關心公共服務的選民。

但工黨的弱點在於,英國選民一直懷疑工黨執政後會失去對公共財政的控制,阻礙英國經濟發展。工黨高層人士承認,這意味着工黨必須在公共支出方面保持謹慎,如果選民在經濟和國防政策方面不信任工黨,他們就不會相信工黨的其他承諾。

此外,工黨對新一輪以巴衝突的立場也可能影響該黨的得票率。去年10月衝突爆發後,工黨領袖施紀賢率先抨擊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的「恐怖主義行徑」,引發英國穆斯林群體的不滿。一些批評人士敦促他對以色列採取更加強硬的立場。

英國知名民調專家約翰·柯蒂斯告訴路透社,在穆斯林人口超過10%的地區,工黨的支持率自去年以來下降了大約8個百分點。

在本月初的英國地方選舉中,工黨取得一系列勝利,印證了該黨在民調中的強勁表現。在選戰最激烈的西米德蘭茲郡,保守黨市長安迪·斯特里特出人意料地敗給了工黨的理查德·帕克。工黨的薩迪克·汗則在倫敦市長選舉中獲勝,贏得了歷史性的第三個任期。

《衛報》稱,當前英國政界的格局也對工黨有利。工黨在蘇格蘭地區的主要對手、支持蘇格蘭獨立的蘇格蘭民族黨正處於低迷狀態,保守黨則面臨新興右翼政黨改革黨的挑戰。不過,改革黨創始人之一法拉奇(Nigel Farage)已宣佈不會參加大選。

英國改革黨( Reform UK)創始人法拉奇(Nigel Farage)已宣佈不會參加大選。(Reuters)

《泰晤士報》分析稱,如果工黨能夠維持當前的領先優勢,他們足以在大選中擊敗辛偉誠領導的保守黨。但若工黨未能贏得多數議席,該黨可能需要作出一定讓步,與其他政黨合作以組建聯合政府。

目前,施紀賢已經排除了讓蘇格蘭民族黨再次舉行蘇格蘭獨立公投的可能性,但工黨能否與自由民主黨達成協議仍是個未知數。

不歡迎辛偉誠,對施紀賢評價也不高

儘管當前的局勢看起來對工黨極為有利,但多家英國媒體還是給施紀賢潑了一盆冷水。《衛報》直言,工黨在民調中的領先,可能更多反映了英國民眾對保守黨執政的不滿,而非對施紀賢的認同。

文章稱,在過去四年間,施紀賢致力於推動工黨向「中間派」轉變,但他的策略極為「謹慎」,傾向於讓執政的保守黨繼續內訌,讓工黨在新政策方面儘可能少地承擔責任。這一策略非常順利,幫助工黨取得了巨大的優勢,卻未必能在大選中發揮關鍵作用。

現年61歲的施紀賢曾是一名律師,擔任過英國皇家檢控署總檢察長。2015年起,施紀賢成為一名工黨議員,並在2020年的工黨領導人選舉中獲勝,接替郝爾彬(Jeremy Corbyn)成為英國工黨新領袖。在英國脱歐期間,施紀賢還曾擔任工黨影子內閣脱歐事務大臣。

英國工黨領袖施紀賢(Keir Starmer)在英國威爾斯阿伯加文尼舉行的競選活動中會見支持者。(Reuters)

美國《紐約客》雜誌分析稱,施紀賢奉行與前任黨魁郝爾彬大為不同的政治路線,試圖「切割」郝爾彬及其左翼支持者。施紀賢領導的工黨禁止郝爾彬在選舉中繼續擔任工黨議員,並將郝爾彬的盟友「邊緣化」。

在政策方面,施紀賢放棄了工黨原有的一些支出承諾,強調工黨領導的政府將遵守嚴格的財政規則,包括承諾降低英國國家債務佔GDP的比重。對於以巴問題,施紀賢重申工黨對巴勒斯坦獨立建國的支持,但也稱以色列「永遠有保衛自己的權利」。

施紀賢還主張加快從化石燃料轉型,為綠色能源行業提供更多補貼。他也主張取消對英國房屋建設的分區限制,加快重大建設項目的規劃申請。這兩項政策主張都是為了提高英國的經濟增長。施紀賢曾表示,他主張的「不是國家調控,也不是純粹的自由市場,而是一種夥伴關係,為國家利益而努力。」

《紐約客》認為,在保守黨屢屢犯錯之際,逐步轉向「中間派」的工黨在民意調查中大幅領先,施紀賢有望成為英國首相,檢驗他提出的政策。

但從民調結果來看,雖然英國公眾對辛偉誠的表現不滿,他們對施紀賢的評價其實也不怎麼高。YouGov民調顯示,只有20%的受訪者對辛偉誠持正面看法,71%的人對他持負面看法。相比之下,34%的受訪者對施紀賢持正面看法,51%的人持負面看法。

辛偉誠宣布提前大選之時,現任外相卡梅倫正在訪問與英國達成了移民遺送協議的阿爾巴尼亞。其訪問卻因大選一事提前結束。圖為阿爾巴尼亞首都地拉那(Tirana)對卡梅倫對訪的歡迎裝飾。(Reuters)

YouGov在報告中表示,辛偉誠的受歡迎程度很低,-51%的淨支持率達到迄今為止的最低水平。施紀賢比這位競爭對手更受歡迎,總體上卻依然風評不佳。不過,這沒有削弱英國民眾對於工黨獲勝的預期,多數英國人相信,施紀賢將在這次大選中入主唐寧街10號。

「施紀賢會贏嗎?」《衛報》認為,從邏輯上看,施紀賢的勝算非常大,但英國政局在過去幾年裏一直處於混亂和動盪之中,因此發生任何事情都不足為奇。「當約翰遜在上次大選中獲勝的時候,評論家說保守黨將執政十年,工黨沒有機會。可不到五年,我們就走到了這個地步。」

分析人士:即使工黨上台,英國外交政策也將保持連續

隨着大選臨近,英國保守黨和工黨都將焦點集中在經濟政策等問題上,作出一系列競選承諾。儘管工黨打出了「變革」的旗號,但路透社指出,在施紀賢率領的工黨轉向「中間派」之後,兩黨的經濟政策已經有了許多相似之處。

在稅收方面,由於新冠疫情期間公共支出急劇增加以及2022年以來能源價格飆升,英國的稅收負擔已經達到二戰以來的最高水平,兩黨均排除了增加所得稅的可能性。保守黨計劃進一步削減英國國民保險金,工黨則計劃對私立學校學費徵收增值稅,並對非定居者身份居民的海外收入徵稅。

↓一片看懂:英國NHS污染血漿致近3000人死 「國恥式醜聞」震驚全國↓

在經濟政策方面,保守黨的目標是降低通脹、發展經濟和減少國家債務。《獨立報》稱,預計英國2023年經濟增長率約為0.5%,但債務佔GDP的比重已從2023年底的85.1%上升到89.9%。工黨一直對保守黨的經濟政策持批評態度,承諾採取「安全經濟學」來緩解前首相卓慧思造成的經濟動盪。

施紀賢在本月早些時候表示,工黨將對自身實施「嚴格的規定」,設立一個專門的辦公室來確保納稅人的錢得到合理使用,並將政府諮詢支出減半。工黨還承諾任命「新冠疫情腐敗專員」,收回與疫情相關的「欺詐性合同」浪費的資金。

在移民政策上,保守黨採取強硬立場,試圖阻止非法移民船隻靠岸、阻止更多非法移民和尋求庇護者前往英國。工黨承諾設立應對移民問題的邊境安全司令部和遣返部門,並實施解決「本土技能人才短缺」的政策,以填補英國面臨就業缺口的關鍵行業。

2023年12月5日,英國內政大臣祁湛明(James Cleverly)到訪盧旺達,與該國外長簽署轉移非法入境者的新條約。(Reuters)

英國NHS醫療服務積壓的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這也是兩黨政策的焦點。《獨立報》稱,2023年底英國等待治療的病患人數達到創紀錄的780萬人,其中約三分之一的等待時間超過6個月。現在,保守黨和工黨都承諾將減少病患的等待時間。

在外交政策方面,英國保守黨與工黨似乎採取了相似的立場,均對中國作出「強硬表態」,但也承認英國需要與中國繼續發展關係。英國外交大臣卡梅倫去年12月曾表示,英國有必要與中國接觸,特別是在氣候變化等問題上。

但他同時聲稱,現在中國「更加咄咄逼人,更加自信」,「所以其他因素是政策方面的——我們如何用更堅固的安全措施保護自己免受『網絡攻擊』等,以及我們如何與盟友結盟,共同強大。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英國保健系統面臨多重危機,醫療衛生問題如今已成為英國民眾其中一個最關注的社會議題。(Reuters)

工黨影子外交大臣戴維·拉米(David Lammy)今年4月曾在美國《外交事務》雜誌發文,聲稱中國對英國利益構成「系統性挑戰」,工黨將採取「同時向中國發起挑戰、與中國競爭和適當合作」的政策。他還指責保守黨的對華政策「混亂且模稜兩可」。

美國彭博社評論稱,這是施紀賢領導的工黨在對華問題上發表的「最為強硬的言論」。但拉米也承認,中國對英國經濟至關重要,「中國與西方的關係持久且不斷髮展符合所有人的利益。」

此外,拉米和工黨影子國防大臣約翰·希利(John Healey)已在本月早些時候訪問烏克蘭。《衛報》稱,兩人向烏克蘭官員承諾,如果工黨贏得英國大選,英國對烏克蘭的支持不會改變。希利說:「議會內外,工黨全體成員都全力支持烏克蘭。」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名譽教授勞倫斯·弗里德曼(Lawrence Freedman)28日在英國《新政治家》周刊上發表文章稱,施紀賢在競選期間很少談論外交和國防問題,其主要競選承諾全都關乎英國國內問題。但工黨外交和國防負責人近期的言論表明,即使工黨贏得大選,英國的外交和國防政策將依然具有「連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