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韓峰會期間發射衛星 金正恩到底想幹什麼?

撰文:杭子牙
出版:更新:

朝中社5月27日報道,朝鮮國家航空航天技術總局於當天在平安北道西海衛星發射場試射偵察衛星,但由於技術原因發射失敗。日媒在中朝邊境拍到了火箭在空中爆炸畫面。

日本共同社報道稱,日本政府27日晚使用「全國瞬時警報系統」(J-ALERT),迅速通報稱朝鮮似乎發射了導彈。通報對象地區為沖繩縣,要求躲避朝鮮導彈可能帶來的威脅。不過,當局隨後解除警告。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朝鮮發射衛星的同時,久違了四年半的中日韓領導人峰會在韓國舉行,尹錫悦和中國總理及日本首相舉行會晤。

因為美國把中國視為戰略對手,拉攏日韓對中國實施壓迫性外交政策,中日韓峰會在過去幾年都未能舉行。此次三方峰會的召開可以算作是一項外交成就。

尹錫悦在峰會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三國同意定期舉行峰會,「同意擴大務實合作,讓人民感受到合作帶來的好處,」還宣佈2025年和2026年為三國「文化交流年」。

分析認為,朝鮮選在此時發射衛星,可能是對峰會的一種回應。

但是,此次峰會會談主要集中在相對容易找到共同點的領域,如保護供應鏈、促進貿易,以及合作應對人口老齡化和新發傳染病的挑戰等。朝鮮問題並不在峰會討論範圍。

中日韓峰會:路透社發布的照片組成,包括左起:接待中、日領袖的韓國總統尹錫悦、訪韓的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以及訪韓的日本首相岸田文雄。(Reuters)

朝鮮發射衛星後,出席峰會的尹錫悦和岸田文雄都對朝鮮的衛星發射計劃提出了強烈批評。中國沒有譴責朝鮮,只是呼籲各方「保持克制」,爭取「政治解決」衝突。

中日韓是東亞的三個經濟大國,三國地理位置相鄰、文化相通,經濟總量佔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24%,作為亞太地區乃至全球的增長動力,一直髮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過去20多年裏,三國在政治、經貿、科技、文化等領域合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

2011年,三國還在韓國首爾成立常設國際組織——中日韓合作秘書處,為三國機制化合作提供支持。

但是,除了受歷史與領土爭議等問題困擾,美國插手亞洲事務,將中國視為戰略對手,通過強化與日韓在安全、經濟等領域合作打壓遏制中國,針對中國進行脱鈎斷鏈,去風險化等措施,給三國合作和區域穩定帶來了變數。

呼應於此,中國總理在此次峰會上就呼籲建立「多極」世界秩序,反對搞「集團政治」和將貿易問題「政治化」的企圖。

▼日本放送協會(NHK)在報道中指出,從片中看到橙色火焰猛烈冒出的情況,似乎是發生爆炸:

+4

朝鮮是東北亞與三方關係都極為特殊的一個國家,它是中國唯一經雙邊條約確認的盟友,中國曾幫助它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打敗了事實上由美國領導的「聯合國軍」。它和韓國同宗同族卻互相敵對,和韓國一起被日本長期殖民。

朝鮮在年輕的「80後」領導人金正恩上任後加大了對核武器的研發力度,已經成為事實上的有核國家。它因此也遭到聯合國制裁。金正恩同時還尋求與美國改善關係,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在越南會晤。不過拜登上任後,兩國關係又重回原來軌道。

俄烏戰爭爆發後,朝鮮與俄羅斯的關係得到加強,朝鮮據傳為俄羅斯提供了炮彈和導彈,而俄羅斯則為朝鮮提供朝方發展彈道技術需要的能源和技術協助。根據俄羅斯方面的消息,俄總統普京可能會訪問平壤。

作為朝鮮第三代領導人,金正恩在接班後一度遭到挑戰,不過他通過一系列手段迅速鞏固權力,挑戰者悉數遭到清除。朝鮮官方公布的資料顯示,金正恩已獲得與其祖父金日成和父親金正日同樣的地位,三人的照片開始並排出現在朝境內公共場所,他似乎並不需要通過在敏感時刻發射火箭展現強勢,更像是提前安排好的發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