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中國產業鏈如何「出海」?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在逆全球化背景下的製造業遷徙潮中,中國企業面臨再度「走出去」的壓力。不同於全球化背景下的主動「走出去」,新一輪的走向海外市場,很多企業都帶有一些「不得不」的原因——有的企業是因為國內市場空間不足,必須在海外找空間;有的企業因為全球供應鏈調整,必須要跟隨「鏈主企業」外遷;還有企業因為要規避美國的各種對華制裁,不得不外遷以更換原產地。當然,也有一些在產業中佔優勢的中國企業,主動拓展海外市場進行全球產業佈局。

客觀來看,在從中國向海外的產業鏈和供應鏈遷移中,中國企業是重要的參與者之一。與那些外遷後就不再回頭的外資不同,外遷中國企業的總部還在中國,至少在目前,還保留着其在中國的市場之根。

目前,新一輪企業外遷已經產生了顯著的效果。隨着中國企業、跨國企業紛紛在中國之外建廠生產,中國的家電出口量已經被其他國家所蠶食。以家電行業為例,墨西哥已取代中國成為向美國出口電視的第一產地,越南也已取代中國成為吸塵器出口美國的第一大國。業內人士稱,墨西哥、越南代替中國成為某一品類的對美最大輸出國,背後固然有LG、三星等企業的原因,但很大程度上還是中國企業在墨西哥、越南工廠的影響。分析人士認為,中國家電產業外遷以及隨之而來的出口替代,已經是難以逆轉的趨勢。如果中國的家電消費空間不能打開,那本土市場就難以錨定更多的製造能力。

2月28日,比亞迪在墨西哥發布Dolphin Mini電動車。該公司正在墨西哥設廠。(Reuters)

與過去以產品出口為主的「走出去」不同,中國企業正轉向產業鏈出海——在海外投資佈局形成產業鏈,或加入到海外產業鏈、供應鏈的調整中。對於這種變化,TCL董事長李東生表示,「原來我們更多是出口產品,以此實現工業優勢的價值。但全球經濟格局、全球投資貿易規則正在發生改變,一個主要特徵就是要求更多的區域產業鏈和本土產業鏈。」在新形勢下,中國企業如果要更深度地參與全球化,就需要把產業和供應鏈滲透到主要國家目標市場,建立起本土化的經營能力,才能在全球業務當中為自己爭取更多份額。

中國產業鏈出海的一個表現是出口商品的結構變化。過去,中國大量出口製成的終端產品;現在,中國的中間品出口大量增加。2023年,中國進出口中間品25.53萬億元人民幣,佔整體進出口總值的61.1%,創歷史新高。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3年,中國對主要貿易對象國歐洲、美國、日本、韓國的出口額按年增速均為負增長,分別為-5.3%、-8.1%、-3.5%和-2.2%,顯示發達市場的訂單在減少或轉移。同時,中國對越南、墨西哥 、印尼、印度等國家的中間品貿易則大幅增長。這種變化背後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中國的產業鏈向海外轉移。

以近幾年新興市場國家中的優等生越南為例,自從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之後,大量美國企業在越南構建中國之外的製造基地,同時不少以出口為導向的中國企業也在越南建設了工廠。據《第一財經》的調查,目前越南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的手機出口國;中國的光伏企業隆基綠能、天合光能、晶澳科技等都在越南投資了組件工廠。它們的越南工廠產能,很大程度上替代了中國向美國的出口。但是,越南並沒有完整的光伏產業鏈,這些投資越南的中國光伏企業,同時拉動了光伏中間產品由中國向越南的出口。在機械設備、中間半成品等方面,中國是越南最大的進口來源國。這也解釋了,為何中越之間在發生大規模產業轉移的同時,中國對越南的出口卻一直走高。

2023年11月28日,在中國北京舉行的首屆中國國際供應鏈博覽會(CISCE)上,人們站在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的展位前。(Reuters)

在中國引以為傲的「新三樣」(電動載人汽車、鋰離子蓄電池、太陽能電池)出口中,產業鏈出海正在快速發生。近年,歐洲新能源車市場規模迅速增長,2023年,歐洲新能源車市場銷量達到320萬輛。受此拉動,近年來包括寧德時代、億緯鋰能、欣旺達、恩捷股份、科達利、震裕科技等中國電池廠商紛紛到匈牙利建廠,投資金額已達數百億元。2022年8月,寧德時代宣佈投資不超過73.4億歐元在匈牙利德布勒森市新建一座100GWh的海外電池工廠,這是寧德時代繼德國工廠後的第二座海外工廠,建成後或將成為歐洲產能最大的電池工廠。

中國電動車和電池生產巨頭比亞迪也是產業鏈出海的代表企業。2023年7月4日,比亞迪及巴西巴伊亞州政府共同宣佈,雙方將在卡馬薩里市設立由三座工廠組成的大型生產綜合體,總投資額達30億雷亞爾。這是比亞迪在亞洲以外的第一家電動汽車工廠。2023年3月份,比亞迪在泰國重要的汽車生產和出口基地羅勇府的生產工廠正式奠基,預計2024年開始投產。2023年12月22日,比亞迪宣佈將在匈牙利賽格德市建設一個新能源汽車整車生產基地。此前,比亞迪已經在匈牙利投資了電池生產和電動巴士生產廠。2024年3月傳出消息,繼決定在泰國、巴西和匈牙利等地建廠後,比亞迪又將目光瞄向了北美的墨西哥,據稱比亞迪擬在墨西哥哈利斯科州建立一家電動汽車工廠,並與先期進入墨西哥的中國企業共建產業生態。

上述這些變化,一方面顯示了中國的鋰電池、電動車企業的技術和產品輸出能力在增強,另一方面也顯示出中國相關企業在鋰電池、電動車領域正在積極推動產業鏈外遷,以更深入地拓展海外新市場。

寧德時代走出國門,到德國和匈牙利建電池工廠。 (Getty/當代中國授權)

在逆全球化和地緣政治動盪加劇的背景下,全球市場進一步破裂,傳統的全球供應鏈體系正在裂解為本土供應鏈。而中國不斷湧現的產業鏈出海浪潮,正是對於這種新形勢的一種適應。不過,中國企業的產業鏈出海也不會一帆風順。除了對外投資會面臨的一般性的市場風險、政策風險、法律風險、匯率風險之外,地緣政治動盪下的產業鏈出海,還會遇到如下幾方面的問題:

第一,對中國國內產業鏈和經濟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產業鏈出海與單個企業對外投資不同,它意味着系統性的產業要素外移——資金、技術、設備、產能、產業鏈配套、人力資源等外移。如果中國國內的產業鏈環節不能升級,或者國內不能提供新的產業機會,那麼國內可能會出現產業要素的淨流失,國內就業可能會受到影響,產業競爭力可能會下降。在傳統全球化時代發達工業國家曾經遭遇過的投資外移、就業外移現象,可能會在中國出現,要防止國內出現產業空心化的現象。

第二,國內產業調整要與產業鏈出海相匹配。對國內來說,要把握好產業上游端,將價值鏈高端留在國內。以家電產業為例,雖然海信、TCL等企業在海外大量佈局產能,但其上游的液晶面板企業京東方、華星光電、惠科、中電的產能依然在國內。在價值鏈的更前端,依然需要依靠中國企業的出口。這就要求國內的產業鏈由原先的純組裝向上遊技術要求更高的部分發展。也就是說,國內產業環節必須沿着「微笑曲線」上升,而且要創造新的就業機會。

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在俄亥俄州的競選集會上講話時表示,將對在墨西哥生產的中國企業的汽車徵收100%的關稅。(Reuters)

第三,產業鏈出海也會遇到新的地緣政治風險。要注意的是,現在是地緣政治風險橫行的時代,許多中國企業加入產業鏈出海,是為了規避在中國生產面臨的地緣政治風險。但是,政客們也注意到了中國的產業鏈外移。2024年3月16日,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在俄亥俄州的競選集會上講話時表示,將對在墨西哥生產的中國企業的汽車徵收100%的關稅。特朗普的這一表態有濃厚的競選因素,因為俄亥俄州素來是美國總統大選的「關鍵戰場州」,也是美國五大湖沿岸「鐵鏽帶」地區之一,汽車製造業是當地的支柱產業。但是,特朗普所指出的加徵關稅完全可能發生。如果他重返白宮,奔赴海外的部分中國企業很可能就會遇到這類風險。

最終分析結論:

在全球形勢鉅變、中國的外貿結構發生重大變化之時,中國的產業鏈出海已經是必然趨勢。對中國企業來說,產業鏈出海是求生之路;但對中國經濟來說,產業鏈出海則會有「雙刃劍」效應。如何在此大趨勢之下主動調整國內產業,提升國內的產業鏈價值,創造更多國內就業機會,同時規避海外地緣政治風險,這是中國的企業、智庫、政府部門都面臨的一個大課題。

本文原載於2024年3月17日的安邦智庫「每日經濟」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