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雅各:在曼哈頓的街頭跳芭蕾舞 (05/04)
作者|林雪平
一說起城市規劃的書本,普羅大眾也許馬上就會想起那些永遠放在Oversize書櫃的精美硬裝版書籍。這些書有兩個特質:一,通常很貴;二,會讓人覺得生人勿近。
可是在1961年,美國卻出現了一本設計不能再簡陋的城市規劃書。這本書看上去像流行小說之餘,更是用紙平凡、圖案欠奉。書中內容太多有關於市民日常生活,居民街頭互動,與當其時由上而下官僚式的城市規劃大相徑庭。
但是這本書卻改變了整個規劃建築學界。在若干年後,這本書甚至被紐約市立圖書館選為「經濟與技術類」的經典名著之一,一同上榜的包括社會學巨著,韋伯《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凱恩斯學派奠基之作《就業、利息和貨幣的一般理論》,以及新自由主義啟航者海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等名著。這本書就是珍· 雅各(Jane Jacob)的《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一書的封面。(資料圖片)
格林威治村的街道芭蕾舞
雅各出生於一九一六的今日,並於一九三五年遷居到紐約。她很快就被曼哈頓南部的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深深地吸引著。如果大家看過曼哈頓地圖,一定會對那「格仔結構」留下深刻印象,一條條街道互相交錯成九十度角,一格一格蔓延下去,而街名也多以數字排序,第一街之後是第二街,第三街,如此類推。但是當時的格林威治村基於歷史原因,並不依從這種格仔化的佈局,從而保留地區有機的活力。雅各也許就是因此愛上這個地區,而格林威治村的生機亦深深地刻在她的著作中。例如書中著名的「街道芭蕾舞」,也是從她在這區的觀察而來:
「在舊城看似沒有秩序當中,不論何處舊城總是運行得非常成功,其實是一種維持街道安全與城市自由的神奇秩序 […] 它的本質是人行道的使用帶來不間斷的眼睛注視所形成的一種錯綜複雜。這個秩序是由運動和改變所構成的。雖然它是生命,不是藝術,但是我們可以想像它是一種像舞蹈般的城市藝術形式——不是那種每個人動作整齊劃一的那種舞蹈,而是一種很複雜的芭蕾。」(頁66)
當其時城市發展之快,一方面令人對未來滿有期盼,但另一方面過於擁擠的生活環境又帶來種種問題。由此,城市規劃就成為很重要的課題,例如啟發香港新市鎮政策的「田園城市」,又或者提倡以天橋連接摩天大樓,以騰空地面作綠化的「光輝城市」。可是雅各卻認為這些理論都是紙上談兵,無不是由上而下的規劃管理,從根本上忽視了在地生活。正在城市裡生活的人是市民,但他們卻淪為任由技術官僚安放的人口,淪為一些統計數據。她很不滿這種做法,所以她寫了《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一書,解釋街道生活對城市有多重要,意圖由下而上的推翻整個城市規劃的方針。
書本出版後,由民間到學界,如果想入門城市研究或者道路規劃,在當時絕不可以繞過雅各,她甚至成為不少人的研究起點(研修畢業論文時,我亦深受她影響)。她在羅列及組織論點前,先有一章回顧過去關於城市規劃的研究,任何對此有興趣的人在這一章均會獲益良多,因為她極為簡潔而有力地綜合了前人所見,而行文又不會過於沉悶。例如她抨擊那些技術官僚:「說得不客氣一點,他們就像處於19世紀醫學尚未發達時,但是迷信儼然言之成理的那個階段。醫生靠放血——把體內的瘴癘之氣引出來——來治病」,接著一大堆將放血專業化、技術化的過程,寫得繪形繪色,今日看來依然覺得文風凌厲。
而她的核心思想在於提倡街道對城市安全、交流、教養兒童的重要。當街上多行人時,自然有互相監察的作用,令行人更覺安全;而街道亦是居民日常交流的重要地方;兒童在街上嬉戲時,街道亦提供場所作教養兒童之用。由街道,她再發展其他對於貧民窟、城市資金、汽車管制等思考。自珍.雅各開始,人們開始關注街頭的生機,例如本月13日,在香港就有《珍的散步節》,讓人散步街頭,感受城市的脈動。
雅各始終是那位和諧可親的太太,穿著大褸,一頭白色短髮,鼻樑上架著一副楕圓型眼鏡,而在眼鏡後面是一雙會笑的眼睛。(資料圖片)
學位與教育不是同義詞
在中文譯名,城市是先「誕生」後「衰亡」,但是其實英文原書名的順序剛好倒轉,是「Death」然後「Life」,而且更是特意指明是「American Cities」。讀者可能覺得這差別很雞毛蒜皮,但其實「先死而後生」對理解珍·雅各的思想很重要。對她來說城市本身就是多元性,本身就是活力充沛的地方,她甚至認為人類文明均是從城市而來,在她另一本書,《城市經濟學》中,甚至提出城市先於農村存在,簡單來說就是因為農村的專業化,必須依靠城市提供交易空間才能完成。而美國大城市的死亡,乃是源自種種技術官僚式的規劃太過「離地」。她的任務就是要透過釋放街道的活力來讓城市重生。在此書中,她對多樣性的著眼點主要有四個:一)地區用途必須多樣,二)街廓必須夠短,讓市民經常轉彎,使城市經驗多樣化,三)新樓與舊樓必須並置多樣,四)人口組成必須多樣。這四個條件集結之下,珍·雅各為城市的復蘇釐定方針。
儘管她的理想是如此宏闊。但她,只是一個記者,連大學文憑都沒有。因此她也經常備受質疑,因為她沒有經受專業訓練。她沒有反對教育的好處,甚至乎承認教育對人自我改進有莫大益處,不過她輕輕地接了一句:「但是學位,與教育並不一定是同義詞」。我反而在想,假如珍·雅各接受了「專業訓練」,她就不再是今天的珍.雅各了。她的魅力在於平易近人,不賣弄術語,一切從生活觀察出發,《偉》一書用字淺白,幾乎任誰都能讀懂。所以,無論是1961年的版本,抑或到最近的50週年版本,此書的設計始終一貫平實而不花巧。這不是出版社懶惰,而是這樣平實的設計,才能匹配如此平實的珍·雅各。她始終是那位和諧可親的太太,穿著大褸,一頭白色短髮,鼻樑上架著一副楕圓型眼鏡,而在眼鏡後面是一雙會笑的眼睛。
參考資考:
珍・雅各 (2007)。《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啓發》。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01哲學》,哲學入門,深入淺出,更好地理解,更好的邏輯。
立即下載《香港01》App: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