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沒有人想在第二個宇宙開會 慣習即使跨宇宙也難即時改變

撰文:小島陸秀夫
出版:更新:

元宇宙,Metaverse,多富麗堂皇又神秘的一個字。這個字最早出現在美國科幻作家Neal Stephenson創作的小說《潰雪(Snow Crash)》中,形容一個與現實世界平行發展的網絡虛擬空間。但因為Facebook 行政總裁朱克伯格在公司年度活動 Facebook Connect 宣布 Facebook 將會改名「Meta」,加上要就要大力發展「元宇宙」,使這個本來是科幻小說內的字詞變了熱搜對象。

關於「元宇宙」的科技內容超出了筆者認知,但就現時得到的資訊,就即時出現以下的幾個問題和可能。

「元宇宙」簡單理解

現時看來,「元宇宙」跟《挑戰者1號(Ready Player One)》的感覺非常類似,以VR=及體感用具使入投入到虛擬世界中。題外話,假如不用VR就做到的話,就更像《數碼暴龍:我們的戰爭遊戲》,或者《Matrix》那樣。

沒有人想在第二個世界開會

8月時朱克伯格推出了「Horizon Workrooms」,一個VR 空間讓人「交流互動、攜手合作並集思廣益」,簡單來說就是「用VR開會」。

第一,沒人喜歡開會;第二,沒有喜歡買一個昂貴的VR眼鏡,為的就是開會。

這不是說「元宇宙」只能用來開會,而是想說一些在現實世界中沒趣味的事,在「元宇宙」也是一樣沒趣味,不會因為大家變成虛擬角色就變得更好。與其把這些沒意義的事,以另一個方式在另一個「宇宙」呈現,倒不如直接反思一下這些事的存在價值。

「Horizon Workrooms」,用VR來開會

例如「元宇宙」內的產品發佈會,和電腦前看產品發佈會的分別在哪?例如回辦公室上班這事,在COVID期間就已證明並不必要,在家工作有時或更有效率,「元宇宙」的出現或者會變成「打風落雨就入元宇宙返工」,但其實對完成工作並沒有任何效果,為返而返,可能只有「我嘅訢求就係返工」的人覺得欣喜。

溝通的距離感與慣習

延伸下來的問題,是關於溝通的距離。很多人不喜歡打電話,因為感覺「迫得很近」,相反打短訊就舒服得多。同理,在很多網上討論的場合,正正是因為使用文字,這種距離感才令人暢所欲言。結果,很多人指網絡能看到人隱藏的一面,正因為網絡這個「場域」與現實世界有所不同。

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

一個「場域」,按布迪厄所說就是歷史中形成的一連串關係,每個場域都規定了各自特有的價值觀,擁有各自特有的調控原則。可以把「場域」一個又一個遊戲,各有規則、勝負、溝通方式,只是「場域」彼此聯繫同時又相對獨立,跟「遊戲」各自獨立不同。

延伸閱讀:為甚麼理論解釋不了生活?布迪厄告訴你的實踐、場域與慣習

「元宇宙」這個新的場域,能否改變人的行為?直覺上可以,但感覺沒有網絡那麼強力,原因在於「元宇宙」沒有網絡的那種距離感和延遲感。

因為在「元宇宙」一切都變得很即時,其實就是面對面,那過去令人舒適的距離感就消失了。如果要即時反應,很多時都會選擇做會「自己」,畢竟待人接物的態度、語調、身體姿勢等等慣習(Habitus)可謂深入骨髓,不是「想甩就甩」。

布迪厄的「慣習」是指社會結構施加於個體並表現在個體身上的限制;同時也是即為實踐提供原則和指導的機制,這種機制可能會改變場域的形態。場域與慣習是一種互相影響、互相塑造的狀態。

簡單點說,不同的人都能塑造「元宇宙」內的溝通規則,又會被「元宇宙」內的溝通規則塑造,但礙於「即時接觸」,可塑造的規模就不夠網絡大。也就是說,別幻想一個在任何「場域」都內向的人,直接跳到「元宇宙」這個「場域」就變得外向。

有些人可能會因為對自己身體有所不滿,所以在「元宇宙」內「換了身軀」後,脫胎換骨成了另一個人。但對於某些人來說,走到「元宇宙」街上找個人聊天的難度,其實跟在彌敦道隨便找個人吹水一樣難。

每個人都以為自己在虛擬世界能做第二個自己,做另一個我,但當「元宇宙」的法規和社會規範定立下來,你的行為在哪個宇宙都會相差無幾。原因在於,這個虛擬身份跟現實的你,仍是同一個你;更重要的一點是,「元宇宙」(虛擬)必定會和「原宇宙」(現實)掛鉤。

「元宇宙」和「原宇宙」並非斷裂

有人可能會不認同,因為很多人在《GTA》中會亂殺路人,現實中卻不會這樣做。這個當然了,一個有理智的人能分清遊戲和現實。但假如你在遊戲內的行為,在現實中要負上責任的話,不要說殺人,連搶車你也不會做。《GTA》中之所以大家都能十惡不赦,是因為明顯《GTA》世界和現實世界是斷裂的。

遊戲《GTA》內犯罪是家常便飯

「元宇宙」會有以上問題,可能是因為需要實名登記,或者說,本來在「元宇宙」中就需要對方「知道你是誰」。你要在「元宇宙」上班、上學、看演唱會等等,肯定要讓人知道你是誰才可以。既然別人都知你是誰,你還能暢所欲言?

或者可以在某些聊天室中設定為大家都是「無名者」,因此你可以在這聊天室中自由奔放做自己,不論這個自己是所謂「你的本性」,還是「裝出來的另一人格」。這一種溝通在未來可能會愈來愈普及,但這些聊天室的「場域」在普及後又會是什麼模樣?也挺令人期待。

「元宇宙」在社交方面的問題,是我懷疑「元宇宙」與「原宇宙」究竟有多緊密,不論是指身份上,還是人與人的社會規範及距離感上也是。愈緊密的話,我懷疑行為就愈不會有改變。

還有很多問題

以上只是我個人想法,絕對可以是錯的,也可能我對「元宇宙」理解膚淺,請隨便指教。說不定未來大家在「元宇宙」內非常高興,不想離開呢(這也可能是個問題)。

而且,「元宇宙」還是有其他問題,例如「恐怖谷現象」會否出現、會不會變成大企業控制的大型商場、對色情行業的影響、以及用VR令人頭暈「嘔到一地都係」等等,有機會再跟大家一談。

【本文不代表01哲學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