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於天人之際》|從「存有」到對納粹態度 論斷海德格思之路

撰文:望萬里
出版:更新:

已從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榮休的關子尹教授,剛出版重量級作品《徘徊於天人之際:海德格的哲學思路》,結集自己一生對於海德格的研究成果。

關子尹《徘徊於天人之際:海德格的哲學思路》(聯經出版)

馬丁・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西方哲學家之一,他的《存有與時間》,亦成為二十世紀最重要哲學著作之一。海德格雖是現象學的繼承者,但論名氣與影響力都不比現象學宗師胡塞爾遜色。連同黑格爾(Hegel)與胡塞爾(Husserl),海德格屬於影響法國一整代思想家最深的德國哲學家,傅柯(Michel Foucault)曾說海德格(與尼采)是對他最重要的哲學家;而德希達的哲學,在相當的意義上都是對海德格的繼承、回應與批評。

海德格:為什麼要有東西存在,而不是空無一物?

已從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榮休的關教授,早年赴德攻讀博士學位,師從現象學及海德格專家蒲格勒(Otto Pöggeler),以《海德格的詮釋現象學與同一性思維》為題完成博士論文。關教授在《徘徊於天人之際》中,指隨學術生涯推展自己的研究興趣漸廣,擴展到洪堡特語言哲學與中國古文字研究;大家或許使用過的《粵語審音配詞字庫》及其進化版《漢語多功能詞庫》,就是由關教授花了不少時間與心血,帶領開發團隊建立。在同行朋輩與學生的多番促請之下,關教授終於完成《徘徊於天人之際:海德格的哲學思路》編著工作,讓這部讓華文哲學界翹首以待的巨著付梓。

延伸閱讀——海德格:存有與此在

本書各篇文章從海德格概念性、跟個人體驗相關的思想,一直開拓到他的政治理念、對歷史的評價,以及對人類文化的論斷。海德格素來強調自己提出的並非傳統哲學上的「概念」,而是揭示或透露出真理某一面向的「形式指示」(formal indicator),於這一點關教授尊重海德格的意思,他志不在「分析」海德格的「概念」,更多是以文本來圈點出海德格的問題意識與思想傾向。

雖不至於窮盡海德格的畢生哲思,《徘徊於天人之際》中文章所論到的,都是海德格的核心問題:《存有與時間》中的重要課題——他人(the they)與本真性(authenticity);何以《存有與時間》寫作計劃要半途廢止;從《形而上學導論》審視海德格最重要、基源的問題——「存有」(英:being/德語:Sein/Seyn);透過比較海德格極為重視的黑格爾與道家思想,以「同一性」為海德格一生的思想作定性;海德格晚年曾說「只有一位上帝能救我們」,關教授亦理清海德格對於神學的模糊態度,以及哲學跟神學的交接點與歧異。

延伸閱讀——海德格:轉向與分期

海德格跟納粹之間的關係,似乎是研究海德格時必定無法迴避的問題。從公開著作與公文到私人書信,關教授爬梳海德格如海洋般的前、中、後期著作,當中包括2017年出版而鬧得學界一片風雨的《黑色筆記本》(The Black Notebooks);關教授在闡述海德格支持納粹這舉措的理由外,亦於他的言辭之間找尋其立場的一致性;談海德格的品格、私德,亦論其提出的「形而上學反猶哲學」義理到底是否成理,從而對海德格被詬病幾十年挺納粹及「反猶」傾向,作整體的評價。

《黑色筆記本》(The Black Notebooks)(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關教授一貫的研究與書寫都講求對文本考證嚴謹,對理論評價公允;他的行文清晰,文字直白卻表達繁複的義理,而無損當中的思想深度。雖對不熟悉海德格的讀者,或許有些許吃力,但讀本書可以對於海德格的核心問題與其他思想面向,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對於之後再研讀海德格的著作會有相當的裨益。

書名|徘徊於天人之際:海德格的哲學思路
作者|關子尹
出版|聯經(202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