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哀|超前於社會 法國的前女性主義劇作家

撰文:釋仁
出版:更新:

一個人在社會上打滾了一段日子,大多會感嘆人生百態,這就是人們所言的社會經驗。不過要體驗人生百態,還有藝術這條捷徑,儘管它不可能等於真實的人生體驗,但至少可以讓我們在最短時間內,上一課社會大學課程。人們經常說人生如藝術,其實頗有道理,藝術為何不可以反映人生百態?在西方歷史上(特別在法國),便出了不少文學家與藝術家,他們在作品中創作了無數家喻戶曉的角色,這些角色性格鮮明、各具特色,比如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便收錄了兩千四百多個人物,讓人們見盡社會上的不同臉孔。

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便收錄了兩千四百多個人物,讓人們見盡社會上的不同臉孔。

有一位家喻戶曉的喜劇作家,被認為是十七世紀法國古典文學的代表,甚至更稱為「現代歐洲喜劇之父」,由他創作的兩部代表作《偽君子》和《吝嗇鬼》不單在法國,甚至在世界的文化界都幾乎無人不知——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喜劇大師莫里哀(Molière)。莫里哀出生於1622年的今天,他於戲劇的巨大成就,使他跟高乃依(Pierre Corneille)及拉辛(Jean Racine)被後人合稱「法國古典戲劇三傑」。莫里哀為戲劇獻出了自己的生命,這番話不是純粹的讚譽,而是事實的描述。莫里哀不少作品都利用諷刺和嘲弄的方式,對宗教百般嘲弄,因此遭到宗教人士抨擊;而苦心創作亦嚴重影響了他的健康,他在1673年演出一套劇後,突然咳嗽和吐血,沒過多久,便死去了。

莫里哀《偽君子》(Le Tartuffe ou l'Imposteur)

為女性發聲的劇作家

莫里哀在自己的作品中創造了很多不同類型的人物,有貴族、有產者、僕人、僧侶等,來自不同階層。人們能夠在這些人物的不同表現之中,看出作者本人對於當時社會風氣抱有甚麼觀點。當中,莫里哀對在社會中身處低下地位的女性,給予了充分關注。在《太太學堂》(L'école des femmes)中,他對父權主義的發動猛烈的抨擊。在戲劇《太太學堂》中,主角阿爾諾爾弗希望培養一個對自己千依百順的妻子,就買來了一個四歲、名為阿涅絲的小女孩。他把阿涅絲送進了修道院,希望她成為一個只懂祈禱、愛丈夫,而在其他方面近乎一無所知的愚痴女人。

莫里哀《太太學堂》(L'école des femmes)

十三年後阿涅絲離開修道院,的確如阿爾諾爾弗所願成為一個馴良的小女人。但後來她正式進入社會,情不自禁愛上了一名青年,慢慢開始懂得一些人情世故。漸漸地,她開始對阿爾諾爾弗不再唯唯諾諾,甚至以語言對阿爾諾爾弗作出銳利的反擊:例如面對阿爾諾爾弗的質問,她回答道:「我欠你的情分,不像你想的那麼多吧?」、「我所受的各方面教育(修道院的教育),也真漂亮了。」從那時開始,她就開始追求屬於自己的人生,尋求屬於自己的幸福與快樂。在這個作品中,莫里哀讓觀眾們看到了父權主義大男人的醜陋本質。

超前於時代的藝術家

在那個歐洲仍然由專制王權統治的年代,一些在今人看來極為不合理的壓迫行為,在當時往往不受人重視,那時人民被壓迫,個人意識與反抗意識仍未抬頭。當時社會很少人關注女性的地位,甚至到了法國大革命,婦女的低微地位仍未得到實質的提升。在著名的《拿破崙法典》中,人們可以讀到「丈夫有保護其妻的義務,妻子有服從其丈夫的義務」,或多或少可以見到當時的人仍然認為女人有順從丈夫的義務。以此在對照,莫里哀在十七世紀時就對父權主義作出尖銳的抨擊,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來說,他的思想可謂相當超前。不過,我們能否說莫里哀是位女性主義者,還是他只單純具有超於時代的反抗意識呢?這是另一個要討論的問題了。

西蒙・波娃︰女人男人本質有什麼不同?男女不平等的基礎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

+1

下載《香港01》App ,按「+」號加入《哲學》搶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