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哲學】疫情下的聖誕節 再思考暫受打擊的節慶資本主義
今年香港的聖誕比過往特別:我們仍然有假期,但無法出外吃聖誕晚餐(勉強可以中午二人聚餐,但還有這氣氛嗎?),不可以趁假期出外旅行,大概買禮物送人的心情也大打折扣了。
回想過往的11月份,香港各個商場都已經換上聖誕主題的豪華裝飾佈置,因聖誕節可是整年壓軸的重頭戲。讓我們盤點一下全年會在商舖看到哪些節慶:農曆新年、情人節、復活節、母親節、父親節、暑假、中秋節、萬聖節,最後是聖誕節與西曆新年,然後年初又再輪到農曆新年,周而復始。
因此一年下來,每次我們去到商場總會看見不同的節日相關的形象與符號:財神、丘比特天使、復活蛋與兔子、水泡與沙灘、嫦娥與兔子(第二次出現了)、南瓜與魔女、聖誕老人與馴鹿。這些大概是符號學講的「沒有所指(signified)的能指(signifier)」;好比只有地圖上的標記,但在現實卻沒有對應的地方。我們細心想一下,或會覺得這些都只是增強節日氣氛的空洞符號,並無多大的意義。
然而沒意義歸沒意義,資本主義已經妥善安排我們應該過甚麼節日,以及怎樣過這些節日,比如情人節要送花與朱古力,萬聖節是鬼怪主題的全民 cosplay 日。至於節日在慶祝甚麼、紀念甚麼,相信大多數慶祝的人都不會關心。香港全年的節慶,彷彿是將一年劃分成不同時段的消費時間表。
當然,我們不必深究母親節、父親節的起源,仍可以趁一年一度的節日向父母盡孝道。可是聖誕節的情況就不同了,慶祝聖誕節這件事,已經內藏了不少矛盾。
比如在過往聖誕節的幾天,教徒與非教徒都同樣享有假期,亦會慶祝,不過慶祝的方式很不同,非教徒不會到教堂做禮拜,卻熱衷在商場購物;在商場內播放的聖誕頌歌,為的是製造合時的氣氛,頌歌內本來指向上帝的歌詞,已經沒人關心,頌歌的意義與氛圍的表象斷裂開來;在這紀念耶穌誕生的節日,我們見得最多的卻是聖誕老人,曾有天真的小朋友在接受媒體街訪時,答聖誕節就是聖誕老人節,宣傳愛的耶穌彷彿已經被取代與遺忘了。
再想到聖誕期間被大量製造的商品,基督教本來反對人累積財富,耶穌就曾說:「要一隻駱駝穿過針的眼,比一個財主要進神的國度還容易。」而當今在這紀念耶穌誕生的節日,卻是讓資本快速流動,讓當代財主賺進巨額財富的節日。可以說,資本主義與無神論者都不亦樂乎地在過聖誕節,而在無神論者思考自己應否慶祝聖誕節之前,資本主義已經為他們作答:應該!最好以消費來慶祝!這是佛洛伊德提出的超我(superego),在這裡不再是防止我們踰矩的規範,而是強逼我們享樂與消費的律令。
當今的聖誕節已是複雜的文化產物,我們可以再從更多的切面來研究。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我們的社會已經不可能回到以往的以宗教為主宰的精神與意識形態的時代;現今是由資本主義安排我們的勞動與休息、消費與享樂。如果一年之中就只有聖誕節,最能彰顯上述的矛盾,那麼這節日或許是上帝、無神論者與資本主義之間最短兵相接的戰場。
最後,也不失俗套但衷心地跟各位說一句:聖誕快樂。
_________________
下載《香港01》App ,按「+」號加入《哲學》搶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