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太林:名為「鋼鐵的人」的大獨裁者

撰文:01哲學團隊
出版:更新:

1922年,在俄國共產黨的推動下,建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1924年1月21日列寧逝世後,史太林(Joseph Stalin)成為蘇聯的領導人,展開了長達29年的統治。史太林於1878年12月18日出生在格魯吉亞,而他的父母也是格魯吉亞人。16歲時,他就讀於一所東正教中學,學業成績優秀並獲得獎學金。期間他接觸到有關馬克思的革命書籍,從此深受馬克思主義影響。1898年,他加入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Russian Social Democratic Labour Party),其後支持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派(Bolshevik)一邊。

年青時的史太林(Joseph Stalin)(資料圖片)

值得一提的是,史太林本名朱加什維利(Ioseb Besarionis dze Jughashvili),而「史太林」是他在1913年《真理報》(Pravda)發表文章時的筆名,意思是「鋼鐵的人」,這多少反映了他本人的個性。史太林在掌權前已展現了心狠手辣的一面。1918年,他違抗當時軍事委員會主席托洛斯基(Trotsky)的決議,處決了紅軍中曾於沙皇時期任過職的官員。又在察里津(Tsaritsyn)利用焚燒村莊的手段,迫使農民上繳糧食。此後,他沉醉於權力鬥爭,比如掌權前先同列寧意見不合而一度鬧翻,後來又與托洛斯基、布哈林(Bukhalin)等人進行鬥爭,並通過交幫結派的手段打倒他們,攀上蘇聯最高領導人——全聯盟共產黨(後來改名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蘇聯國防部長、蘇聯大元帥的位置。他改變了二十世紀的世界,使共產主義通過蘇聯國家機器廣泛傳播,1947年後開啟了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在全球範圍內的兩大陣營之爭。

托洛茨基:不斷革命論 建立全球共產主義社會的目標

將「共產主義」推向極端專制

史太林大搞個人崇拜,把政見不同的人定性為「反革命」(reactionary),使他們淪為「階級鬥爭」的意識形態犧牲品。這種做法被世人稱為「史太林主義」(Stalinism)。保加利亞共產黨總書記季米特洛夫(Mikhailov)說過這番話:「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全部經驗證明這個真理:誰如果不是真正的列寧主義者,他就不可能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誰如果不是真正的史太林主義者,他就不可能是真正的列寧主義者。」

季米特洛夫(Mikhailov)(資料圖片)

二戰勝利後,蘇聯在他統治其間除了大規模進行領土擴張,將不同的民族強制置於同一政治體制的控制之下,反對者往往遭到悲慘的下場。早在1934年,已開始歷史上著名的「大清洗」(Great Purge)行動。除了「托派」和「右派」受到清算外,黨、政、軍、中央、地方幹部也遭到大規模的清洗。一波又一波的清算行動牽連到知識分子、農民、神職人員、技術專業人員、和少數族裔,他們有很多都被送到古拉格集中營(Gulag)裏,被折磨致死。上百萬人死於大清洗。不過人們對於大清洗的實際死亡數字,一直都有爭議。

「暴動小貓」奇襲世界盃決賽顯露威權統治

無情的史太林形象

史太林殘酷、甚至可說不近人情,他對於家庭的態度亦如是。他與兒子雅可夫(Yakov)的關係很差,由於他對猶太人非常反感,當得知雅可夫的未婚妻是個猶太人時,粗暴地辱罵他們。後來雅可夫開槍自殺未遂,史太林發現受傷的兒子時說:「他竟然沒能射準。」後來雅可夫於蘇德戰爭中被俘,德軍提出用雅可夫交換被俘的德軍元帥,史太林竟答:「我沒有一個叫雅可夫的兒子。」1943年,雅可夫在德國俘虜營中被槍殺。

史太林之子雅可夫(Yakov)(資料圖片)

在冷戰鐵幕底下,蘇聯以無情的專制國家機器壓迫人民。馬克思強調勞動自主性的思想,被史太林及其後效法他的人以簡單直接的政治口號取代,成為合理化鎮壓行為的根據。濫用意識形態之虛、以維護統治集團利益之實的領導人,儘管想到國家統制的經濟有時能為國民幸福帶來好處。不過話說回來,不少西方哲學家和文學家,特別是法國的哲人和騷客,對史太林很是支持。其中沙特更出於為史太林統治下的蘇聯政策辯護,而與自己的好友卡繆(Albert Camus)舌戰,雙方最終分道揚鑣。超現實主義詩人艾呂雅,則支持史太林處死自己的朋友。身兼哲學家與政府官員身份的科耶夫(Alexandre Kojève),據聞也非常欽佩史太林。單是如何評價史太林治下的蘇聯,已經令到法國文藝界上上下下出現一波又一波的大論戰,令法國文藝界出現大分裂。

史太林(資料圖片)

平心而論,支持史太林的法國知識分子也全不是支持獨裁的人,他們有些因為「鐵幕」的影響,來自東歐的消息不是接收得很靈通,對於蘇聯的古拉格勞改營那些惡貫滿盈的事實無所聽聞;有些則認為雖然史太林的確窮兇極惡,但他很可能是帶領人們邁進一個新時代、克服資本主義的重要人物,所以對他保持容忍態度。

到底應該如何評價史太林?這可能不只是歷史學家要研究的,亦是我們應該要面對的問題。

_________________

+1

下載《香港01》App ,按「+」號加入《哲學》搶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