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學圈:維也納學圈宣言 - EP82
去年,維也納大學舉辦了一個介紹維也納學圈的展覽,展覽長達半年,題為「瘋狂時代中的精確思考」。
維也納學圈(英:Vienna Circle,德:Wiener Kreis)活躍於上世紀的二、三十年代,學圈由擁有近似理念的哲學家、科學家和社會科學家所組成,如哲學家卡納普(Rudolf Carnap)、物理學家石里克(Friedrich Schlick)、數學家哥德爾(Kurt Gödel)和政治經濟學家紐拉特(Otto Neurath)等。
所謂「瘋狂時代」,是因為當時學圈成員面對一個與當下近似的情況:全歐洲興起一股排外的民族主義思潮。筆者曾經參觀這個展覽,展覽一方面詳盡地介紹了學圈成員的背景和主張,另一方面巨細無遺地介紹了維也納學圈成員被謀殺和逃亡的經過。
維也納學圈領袖石里克被納粹主義者謀殺的事件,不僅轟動了世界,亦對維也納學圈在歐洲的發展帶來了沉重的打擊。在維也納大學通往哲學系辦公室的樓梯台階上,有一塊紀念他的鑲金字石板:「莫里茲.石里克,維也納學圈之先驅,1936年6月22日在此處被謀殺。一種受種族主義與不寬容所毒害之氣候促使此案發生。」
其實在石里克遇刺的前一年,卡納普已經意識到學圈成員不能再留在維也納,於是便逃亡到美國,他亦發了一個密碼電報給身處俄國的紐拉特:「卡納普在等你。」密碼的意思是不要回來維也納。然而,石里克始終不相信文化氣息濃厚的維也納會變得如此瘋狂,但他無疑押錯了注。儘管這幾位學者不是猶太人,理應不是納粹的頭號目標,但由於學圈有濃厚的社會主義傾向,當中亦有猶太人成員,故此亦成為納粹主義者的攻擊對象。
今天回看,維也納學圈的主張確實十分鮮明和激進,甚至《科學的世界觀:維也納學圈宣言》中對學術生態和社會文化的流弊分析,仍然適用於當下。在分析哲學高度瑣碎化的今天,回看這些早期分析哲學的作品,總感到一個巨大的落差。
《維也納學圈宣言》:邏輯分析與社會變革
羅素和維根斯坦的邏輯分析,在維也納學圈手中轉化成推動社會進步的工具。在1929年刊登的《宣言》中的首段,學圈指出形而上學式和神學式的思想在當時的日常生活和學院中都十分流行。儘管學圈沒有以納粹的優等民族論和正面基督教為例子,然而學圈舉出了以下的例子:「上帝是存在的」、「世界的最終基礎是無意識」、「圓滿是生命體的指導原則」。若站在納粹的角度看,這些主張都是政治正確的,除了「無意識」應該轉換成「德意志精神」。
學圈認為這種思想的特色是無法驗證的,與科學命題剛好違背。當我們要肯定「空氣的濕度愈高,蒸發愈慢」為真時,我們可以親身到濕度高和濕度低的地方驗證。但是考慮到「世界的最終基礎是無意識」這一句,無論現實的科學法則是怎樣,主張者都有自圓其說的餘地,都可以有一個無意識在背後推動,於是我們根本不可能去否證它。
這些宣稱看似有所指,以真理的姿態示於人前,但實際無法表達任何事實,是空洞無意義的。這些斷言頂多只能夠表達一些情感,強化一些偏見,卻偽裝成真理一樣。而糟糕的是,你根本不可能跟主張者證明這種思想是錯的,因為這種思想連錯的條件也不具備。這種思想的致命後果是漠視現實,陷於神秘主義,無助社會進步。正是在這個對朦朧和煽惑的警剔下,邏輯分析展現了它的現實價值。
此外,宣言亦指出應該根據科學世界觀對社會進行變革,分別為團結人類、改變社經關係和教育改革。在團結人類和改變社經關係的層面上,《宣言》指出社會主義符合科學世界觀,是重視經驗的政治學說。而不少學圈成員的政治立場也是左傾,包括核心成員卡納普和紐拉特。紐拉特甚至曾經擔任奧匈帝國戰時的戰爭經濟部部長,擁有豐富的經濟政策經驗,在其後十六年由社會民主黨管治的「紅色維也納」時期,他更加入社會民主黨推動工人教育。
在教育改革的層面上,學圈認為他們有責任將他們的邏輯分析和科學方法轉化成有助人們生活的工具,讓普羅大眾培養邏輯能力和科學態度。最知名的教育工具,是紐拉特設計的「圖像符號」(Isotype),它是現時信息圖形(infographic)的雛形,有助用簡單的圖像和圖表讓群眾認識各種重要資訊,比如是全球的貧富不均現象等。
值得一提的是,《宣言》指出其時歐洲之所以流行形而上學式和神學式的學說,或許源於當時嚴峻的社會經濟狀態。面對社經困境,兩種道路正在當時進行鬥爭:一種道路通向玄虛,實質上卻是鞏固了傳統的社會規範;另一種道路則通向務實,日益打破資本主義上層建築的意識形態,這就是社會主義的道路。此外,《宣言》亦認為心理學日後也許能幫助解釋為何人們會被玄虛的思想吸引。學圈成員這些回應現實政治的面向,也許會令很多去歷史化的分析哲學家感到失望。
(下篇:維也納學圈:邏輯實證論 - EP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