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奇森:道德是主觀的能力 這不等於會導致道德相對主義

撰文:葉雯德
出版:更新:

在哲學歷史上,影響力重大但被忽略遺忘的人物當然多不勝數,但他們種類都不一樣。尼采叔本華是我們聽得最多的哲學家,但他們在世時並不受歡迎;籍籍無名的波墨(Jakob Böhme)思想是謝林和黑格爾哲學最重要的元素之一,但幾百年來都不被當成值得嚴肅對待的哲學家;沃爾夫、萊因霍爾德的學說曾經是哲學界的主流,但他們的傳承作用大於創造性,因此在今天的學院裡也只有少數研究者會引用他們。我們提起這些人物的命運當然不是為了感嘆寫作和功名有多麼虛幻,也不是要提倡把全部人都搬到先賢祠,然後可以安心忘卻他們,而是想表明哲學史本質上就是豐富和開放的,回溯性的研究也可以生成出新的思想和脈絡。法蘭西斯・哈奇森(Francis Hutcheson)就是這樣一位值得被重新關注的哲學家,他作為蘇格蘭啟蒙運動的奠基者,其道德哲學直接被休謨、亞當・史密斯、邊沁等大師繼承。

哈奇森在1694年生於愛爾蘭島上的阿爾斯特省,父輩是從蘇格蘭移居過去的基督新教長老會(Presbyterian)牧師。從羅馬教廷脫離出來的蘇格蘭教會,以及拒絕教會事務受王權直接管轄、在英國內戰時脫離英格蘭聖公會的非國教徒(English Dissenters)都是長老會教派的起源。長老會組織了不受英格蘭管治的教會,也創辦了獨立於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的學院。哈奇森16歲時就到了不屬英格蘭系統的格拉斯哥大學,學習哲學、古典學和神學,也擔任過貴族子弟的家庭教師。雖然哈奇森曾經被蘇格蘭教會指控,但他的生命可以說無風無浪,在大學畢業後被邀請回到愛爾蘭建立學院,後來又被格拉斯哥大學聘為道德哲學教授,一直專注在教育工作當中,直到病逝。

在中世紀,能夠上大學的都是貴族子弟,而教師可能只是教士或是領主培養的知識分子,因此學生並不會對教師有深刻的敬仰,甚至偶爾有教師因為與學生不和而被毆打。在哈奇森的時代中,隨著城市化、財富累積和中產階級的形成,大學已經被賦予特殊的文化價值和思想價值,而不再只是職業培訓的場所。此外,不列顛的社會改革相對和平,以及他自己在新教派的出身,這種種歷史和個人背景,都陶冶出哈奇森開明友善的為人,加上他的辯才和學識,讓他很受學生甚至民眾歡迎,每個學期都有來自英倫三島的人去聽他講課。哈奇森認為文字著作必須清楚嚴密,但講課應該以感染力和個人魅力吸引學生的求知慾和美德認同,所以他歷史性地放棄用拉丁語,而首次以英語授課。哈奇森也對窮困學生給予財政支援,甚至時常幫助他們免除學費。即使放在今天,哈奇森也絕對是任何一所大學裡最受愛戴的熱門教授。哈奇森最有名的學生亞當・史密斯就稱讚他是「絕不會被忘卻」的人。

亞當・史密:無形之手,政治經濟學的先驅

重要的哲學家並不一定是成功的教師,好的教授也並不等於有哲學創新,歷史上大多數的人只能擔任一種角色,而哈奇森就是少數在教學和思想開創性上都同樣成功的哲學家。雖然哈奇森的名聲被後來的英國哲學家掩蓋,但事實上他是霍布斯、洛克和休謨、史密斯之間的重要轉折,其中最顯著的影響,就是他率先強調感官本身的多質性和不可化約性。在洛克的認識論中,事物屬性可以分為第一性和第二性兩種。第一屬性即客觀、不能和對象分離,以及由多種感官所共同獲取的性質,例如廣延性,第二屬性指的是由對象所引發,但必須有主體感官的參與才能生產的性質,例如顏色、味道。哈奇森繼承洛克這種客觀性和主觀性的劃分,並且將這種劃分套用到道德哲學和美學上,他認為不只有對應事物物理性質的感官(sense),還有對應道德的、美感的、社會的感官,而這些感官都是各自獨特的,不能被化約成別的感官。道德感官這個概念,首先反對的是那種將道德看成是先驗律法或上帝命令的古典神學和道德本質主義;道德就和其他感官一樣,是一種能夠強化或退化的能力,因此哈奇森並不將人類看成帶著原罪、永遠達成不了道德標準的墮落存在。而既然道德是一種能力,我們就可以透過不同的教育、感染和培養方式,提高自己的善惡判斷和行動力。休謨和史密斯的道德哲學完全吸收了哈奇森的道德感官論,對這三位哲學家來說,道德的本質就是經驗性和情感的,而非先驗性和教條的。

休謨:蘇格蘭的啟蒙運動推手與他的摯友們

哈奇森並不認為將道德看成是主觀和經驗性的能力,就會導致道德相對主義和自私。霍布斯認為道德起源於人的自愛天性,是人為了避免相互傷害而與他人聯合達成的平衡,他甚至把人的歡笑也看成是驕傲心態的反映。哈奇森反對霍布斯,他以顯淺的分析指出,人類的善惡判斷雖然常常和自利心一致,但也有很多判斷是和個人利益毫無關係,甚至是逆反的,例如對陌生人的仁慈心和對敵人的尊敬。哈奇森的言論聽上去像是婦人之仁,也缺乏了論證上的嚴謹性,但他的概念在於強調道德不能被化約成個人的自利心,而是一種超越自利心和特殊需求的普遍者。這種將道德看成既是主觀性的,又是普遍性的做法,預示了康德的道德哲學

哈奇森《道德哲學系統》(A System of Moral Philosophy)

哈奇森也批評了《蜜蜂的寓言》的作者曼德維爾(Mandeville)。曼德維爾繼承霍布斯,認為每個人的自利心在分工合作之下,可以構成共同體的進步,他的思想滲入到史密斯的「無形之手」的概念之中,其後又出口到德國,加工成為黑格爾的市民社會概念。黑格爾受曼德維爾和史密斯的影響,建構了一套由特殊性和普遍性辯證結合的倫理學,並以此改造康德那種將普遍者和特殊者對立起來的道德哲學;如此我們可以看到一種有趣的並置:黑格爾與康德之間的關係,和史密斯與哈奇森之間的關係有著微妙的共同性。雖然哈奇森的論證不夠後人嚴密,但他與史密斯之間的思想脈絡使得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他的社會圖景。

黑格爾:社會真正運動的時刻 是在日常的勞動和教化過程之中

_________________

+1

下載《香港01》App ,按「+」號加入《哲學》搶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