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姆菲・摩頓:面對生態危機泛濫資訊,我們或許可以有另一種思維

撰文:唐晉濱
出版:更新:

全球氣溫再上升攝氏 0.1 度、北極圈巨冰融化、歐洲受熱浪襲擊、日本晚春降雪⋯⋯我們經常都會聽到地球生態系統失常的新聞,每每讓我們為未來憂心,但又苦於無力改變現狀。對於自然與生態,今天生日的英國哲學家摩頓對於自然與生態有另一種看法,他的觀點頗為違反我們的常識。

添姆菲・摩頓(Timothy Morton)是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英文系教授,早期專門研究雪萊夫婦(丈夫是浪漫主義詩人 Percy Bysshe Shelley,妻子是《科學怪人》作者 Mary Shelley),亦探討節食的現象,討論食物的文學意象與符號學。2000年代摩頓轉向談生態的問題,從2010年代起,他加入了新興的哲學流派──物導向存有論(object-oriented ontology,簡稱 OOO),結合流派的中心思想與自己的生態學理論。

添姆菲・摩頓(Timothy Morton)(Twitter: Living in the Future's Past@LITFPfilm)

客體主導的 OOO

OOO 的創始人是葛拉漢・哈曼(Graham Harman),以一個哲學學派來說,OOO 可謂非常高姿態,不遺餘力向大眾推廣自己。葛拉漢會標榜英國著名演員班尼狄・甘巴貝治(Benedict Cumberbatch)來過聽他們的課;摩頓喜歡引述冰島歌后碧玉(Björk)非常喜歡他們的書(兩者曾有合作計劃),亦會在網誌宣佈自己的著作被引用了超過一千五百次。

哈曼本是研究海德格的學者,他(與摩頓)的 OOO 思想很大程度源自於海德格的現象學,尤其是其在世存有(Being-in-the-World)與物的意義網絡構想。在現象學之前,OOO 首先認同康德對於現象(phenonmena)與物自身(thing-in-itself)的劃分:我們只能得到作為現象的事物-與料(object-data),諸如一個蘋果的顏色、觸感、口感與味道,但這些與料的總和並不等於蘋果的物自身,我們永遠無法把握到作為物自身的蘋果。

哈曼寫的普及學派著作《物導向存有論:新的萬有理論》(Object-Oriented Ontology: A New Theory of Everything)(Penguin Books)

從康德哲學發展出來的現象學,以主體的經驗為定位點,憑思維來探討事物呈現給主體(胡塞爾的意識或海德格的此在)的方式,試圖整理這種呈現方式的結構。OOO 雖承認人類無法把握任何物體/對象的整體(entirety),但過往(現在亦然)哲學家總是以思維來把握事物,OOO 卻指在眾多把握事物的方式之中(比如踢或吃一個東西,或為這東西寫首詩),思維並不佔有優越的位置,甚至對於事物,根本不存在所謂最高級的把握方式。

OOO 批評自笛卡兒起的現代哲學著作思維,指它帶有人類中心主義(anthropocentric)的傾向,同時亦否定康德與現象學偏重主體的進路。OOO 的基本原則之一,是反對人類的存在高於非人類的存在,並主張包括人類的所有物件應該置於相同的存在階層,因此 OOO 亦自稱是一種平面的存有論(flat ontology),並以此原則來發展各種理論以解釋世界,摩頓的生態學是其中之一。

摩頓亦寫了一本普及自己生態學的書《Being Ecological》(The MIT Press)

我們對自然的構想是錯的?

摩頓的近期著作都旨在分析與改變我們對於生態的思想方式(或意識形態)。我們一般會對於自然與文化/文明,並設想自然是外在於我們並包圍著我們的東西,自然是地球原本的模樣,是城市之外的山海河流與森林等物體。然而摩頓指這種對於自然的構想是錯的,我們不應該將人類當作存在於自然之中的一種佔特別位置的存有。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理解自然呢?摩頓認為當今的自然已經充滿著他稱為超物件(hyperobject,摩頓稱這名詞靈感來自碧玉1995年的單曲《Hyperballad》)的東西。超物件指那些巨大得在時間與空間上都超出於人類把握的物體,摩頓以膠袋為例:若我們設想世界上所有膠袋的總和,他們的數量之大、(將會)歷時之久,都超出於我們的把握。超物體無處不在,但我們最多只能把握它的一小個片斷。其他的例子有塑膠粒、放射性污染物,甚至全球暖化都是超物體的一種。

充斥於海洋、作為超物體的各種塑膠製品(資料圖片)

摩頓指若我們對自然抱著舊有的態度,事實上是將自然(Nature,他以大寫來強調)當作是個概念,我們就會陷入種種苦惱與矛盾。當今我們都會用一種摩頓稱之為資訊傾倒模式(information dumping mode)來討論生態問題,我們每天都被一堆事實(fact)或資料(data)轟炸:最新的全球氣溫上升度數、某個地區氣候反常、某個國家出現毀滅性的天災等,而伴隨著這些資訊往往是一種道德上的焦慮感:我們如果不再行動,不再做點甚麼的話,地球就要完蛋了。

然而我們卻同時往往會陷入一種吊詭的焦慮:只有我一個人不開車減排,只有我一個人做資源回收,只有我一人不用即棄飲管與餐具──只有我一個人這些,根本完全無助於保護環境。然而,生態陷入今天的危機,卻是由無數放棄做這些事的個人促成。

摩頓的生態學反對這種思考全球暖化的模式,而主張一種「沒有自然的生態學」(an ecology without nature)。摩頓不鼓勵我們徘徊於資訊傾倒模式的苦惱之中,亦建議我們遠離全球暖化否認者與環保分子之間無休止的罵戰,因雙方只會陷入搬弄各種無法肯定或證實、因此亦無法說服對方的事實與數據。我們應該改以 OOO 的思想方式來思考當世面臨的生態現象與問題,或許會讓我們好過一些。摩頓以這句說話簡單總結了他的建議:「你不用嘗試讓自己變得生態一些,因為你本身就是生態的。」(You don’t have to be ecological. Because you are ecological.)

_________________

+1

下載《香港01》App ,按「+」號加入《哲學》搶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