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屈原》:吃糭與看龍舟外,也看看屈原的抱負與悲歌

撰文:中和出版
出版:更新:

【01哲學編按】端午節就到就會吃糭,吃糭就想起屈原的故事。但大家又知不知道,屈原其實24歲時已經事任高官,還被當時人評價為懂得政治原理和有政治眼光的人才。那麼屈原又為何27歲時離開官場,去深山教書呢?
浦江清的《屈原》,讓我們更加了解這位華人地區無人不曉歷史人物。本文出自《屈原》第二章〈屈原的時代及其政治主張〉。

屈原老年畫像(Wikimedia Commons)

公族子弟得到王家的特殊教養,原來是要為王家服務的。尤其像屈原那樣的優秀分子,由於才能的傑出,不久便被選拔了上去。他的才能,第一是「博聞強識」,知道的東西多,記憶力強;第二是「明於治亂」,懂得政治原理,有政治眼光;第三是「嫻於辭令」,擅長文學修辭和外交語言。其時楚懷王熊槐在位,屈原在二十四五歲上,便任了「左徒」之職,位在大夫之列。這是一個高級文官,好像是王室的秘書長。由於懷王的特殊信任,他在內裡起草法令,參議國家大事;出外宣佈號令,接待外交賓客。他對於楚王有知遇之感,抱着無比的忠忱,幻想着遠大的政治前途。

當時戰國七雄,爭城略地,互相侵伐,無間斷地在戰爭漩渦中。北方以齊、秦為強,南方以楚國為大。自從威王擊破了越國以後,楚的疆宇,西起長江三峽,東到東海;北邊伸進到陝西、河南、山東的南部,南邊有洞庭、鄱陽兩湖之地。當初周人在南方所封建的許多國家,都已被楚人所覆滅。廣大的人民就是當初強烈反抗大周民族主義的荊蠻、徐夷、淮夷等少數民族和商朝滅亡以後往南逃竄的商朝遺民,經過了六七百年,在羋姓王朝的統治下,融合成為一個大楚民族。他們早已從奴隸社會進到了封建社會,生產力得到解放和提高。長江流域的土地是肥沃的,物產是豐富的,吳起曾經說過一句話「楚國地多而民少」,如果統治者沒有侵略的野心,這樣一個國家是可以康樂自足的。當時的國防力量,有「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所以當屈原跑上政治舞台,正是楚國強大、大有可為之時,他高瞻遠矚,自有一番抱負。

當時戰國的版圖分佈(資料圖片)

第一,他反對窮兵黷武的侵略戰爭。他要引導楚王修明內政,任用賢能,效法古代聖王的「王道」政治。

他說: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彼堯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紂之猖披兮,夫惟捷徑以窘步。湯禹儼而祗敬兮,周論道而莫差;舉賢才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離騷》)這是儒家一派的政治理論;雖然和孟子一樣,他是唯心論者,處在兇惡殘暴的混戰混殺的時代裡,勸導國君修德息爭,是符合於愛好和平的人民的利益的。

第二,為了掃除弊政,他主張法治。

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詔以昭時;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惜往日》)

第三,當時秦國最強,尤其有侵略的野心。楚威王曾經加入「合縱」聯盟,以阻遏秦國。到了懷王即位,忽而伐魏、伐齊,忽而做六國盟長,沒有固定的外交策略。秦惠王用張儀為相,決心要破壞六國聯盟,並且派兵攻下了蜀國,在西邊和北邊兩面威脅楚國。屈原是堅決主張和齊、魏聯好以抵制秦國的;惟有這樣,才可以保障楚國的安全。

這三點都很正大。懷王一朝是楚民族興亡、成敗的轉折點,關係重大。可惜屈原空有遠大的政治理想、敏銳的政治眼光,他得到懷王的信任,時期極短。他遭到同僚的嫉妒、貴族黨人的仇視、敵國間諜的離間,終於 了。

《史記》上記載這樣一件故事:有一位上官大夫妒忌屈原的才能,要奪取他的草稿,屈原不肯給他,他在懷王面前進了讒言,激起懷王的憤怒,把屈原疏遠不用了。事實怕不是這樣簡單的,論屈原的才能和地位,未必就為了一件事情便站立不住;當時尖銳的鬥爭存在於他和「黨人」之間。他說,「眾女嫉余之娥眉兮」,可知仇視他的不止一人。他要求國王修明法度,任用賢能,必定要和當權的貴族衝突。

他所說的「黨人」,就是指當時貪婪專權的貴族和國王左右的佞臣那內外勾結的一黨。當時公族三姓之中,要數楚昭王之後的昭氏,對王室親近,權勢也最盛;在宣王朝有煊赫一世的昭奚恤,在懷王初年總攬軍政大權的是上柱國令尹昭陽,和屈原同朝的有昭雎   1、昭過〔滑〕、昭鼠等。

張儀畫像(Wikimedia Commons)

公族中間的宗派主義是存在着的,照我們推測,排擠屈原最厲害的就是昭氏貴黨。到秦國派張儀來楚,施用離間計,昭雎和張儀密切勾結,對立的形勢更其顯然。張儀來楚,在公元前三一三年,這時屈原年二十七歲,懷王用張儀為相,決定聯秦,屈原必定不安於位;所以他做左徒,前後不過兩三年。

懷王聽信張儀,說和齊絕交以後,秦國願送給他商於之地六百里,決定斷絕齊國邦交;及至絕齊以後,張儀回到秦國,便翻過臉來不認這筆賬。懷王大怒,興兵伐秦,打了大敗仗,丟失漢中;他不肯罷休,再徵大軍伐秦,深入秦地,戰於藍田,又大敗。韓、魏知道楚國空虛,也派兵南侵,趁火打劫,楚軍狼狽退守。這兩個敗仗大大削弱了楚國的力量,從此以後,楚國東西受敵,一蹶不振了。

楚國各地普遍地有祠廟,人們逢年過節,打鼓、吹簫、歌唱、跳舞,娛樂鬼神,祈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賽神的歌舞本來是人民的藝術。屈原吸取人民藝術的優秀成分,加工製造出許多篇達到抒情詩極高境界的宗教詩歌。他開始用「楚歌」的調子來寫詩,開始接近了人民的語言。

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少司命》)

心不同兮媒勞,恩不甚兮輕絕。(《湘君》)

沅有芷兮醴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湘夫人》)

這樣美好的抒情詩句,顯然是從民間的情歌裡吸收來的,充滿着濃摯真切的感情。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湘夫人》)

屈原在郊區吟詩圖像(Wikimedia Commons)

這是描寫湘水女神降臨在洞庭湖邊的情景,這樣靈活、美麗的形象在《詩經》裡面是不容易找到的。縹緲的神仙姿態融合着南國山川的秀麗。我們要問,屈原寫了這許多篇祭祀神仙的歌曲,是零篇應用到許多個祠廟呢,還是集中應用在一個祠廟呢?

據說,郢都東郊外有一所東皇太乙祠,乃是祀奉天帝的廟。為祭祀天帝,有迎送各個神仙的歌舞,包括雲神、太陽神、河神、湘水神之類。整套的節目由女巫或男巫的合唱隊歌唱,配合着繁複的音樂,可能也有扮演在內,好像希臘酒神廟的歌舞,具有戲劇的雛形。東皇太乙廟有春秋兩祭,可能名義上是由楚王主祭的,三閭大夫既然是管祭祀典禮的,他大概奉了楚王之命製作這些祀神的歌曲吧。

中國荊州的屈原巨型雕像(Wikimedia Commons)

據漢朝人說,楚懷王大舉伐秦,特別隆重祭祀天神的典禮,所以屈原的《九歌》裡特別有《國殤》一篇,祭祀陣亡將士: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帶長劍兮挾秦弓,首雖離兮心不懲!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國殤》)

詩人用悲壯的詩句喚起為國犧牲者的強毅的靈魂!懷王剛愎自用,大舉伐秦,屈原本不贊成,所以我們也可以想見當他寫《國殤》這一篇詩,他的心境是怎樣地沉重了!

元張渥《九歌圖之國殤》(中和出版)

註釋:

1. 單看《史記》,昭雎為聯齊派人物,因此近人認為他和屈原是同派,劉師培甚至有荒謬的意見,認為他和屈原是一人。本文判斷他是和張儀密切勾結的,從《戰國策》的記載看出。排擠屈原最力的是昭氏貴黨,也從昭雎和屈原同朝而一升一沉的現象上推論出來。

2. 近人對《九歌》有各種分歧的說法,本文所提示的新意見是根據《漢書・郊祀志》谷永的話啟發出來的。

《屈原》

作者|浦江清

出版社|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0年6月

【本書內容獲「中和出版」授權轉載。】

_________________

+1

下載《香港01》App ,按「+」號加入《哲學》搶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