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齋口唔齋心」?Beyond Meat「像真素肉」得以流行的悖論邏輯

撰文:望萬里
出版:更新:

你有吃過像真肉一樣的假肉嗎?Beyond Meat、Impossible Foods、Omnipork 等素食肉製品(meat analogue)近年漸漸流行,台灣的大型連鎖餐廳與便利店開始已販賣 Beyond Meat 製的食品;香港的網購平台開始有販售這些「凍肉」,市面的餐廳亦正試行這種新興食材。

(Beyond Meat)

以大豆製品為主的素食仿製肉向來都存在,但這一波似乎是素肉的質變、大進化——從此素食者也可以大口大口咬噬幾可亂真的牛肉漢堡。這可能意味我們的餐桌上多一項選擇,但當中的問題,不只是比較當今技術下的素肉造得多接近真肉那麼簡單。

肉的意義是甚麼?

我們的世代不斷努力追求創造出極致的仿製真實,其標準是我們沒法分辨真與假的東西。3D 動畫與電子遊戲的主流發展,都跟隨攝影寫實主義(photorealism)這繪畫流派的原則:畫出來的畫,猶如拍攝真實景象的攝影般真實,讓人無法分辨是畫還是相片。

回到素肉的例子,其研發的方向是最終製造出讓我們不能區分真與假的素肉。從我們最切身的口腹之欲中,其實反映出我們的一種觀念:肉與肉的形象是兩回事。動物的肉,是一些屬性或符號。

動物的屬性可以是肉的軟硬度、肌理的材質、耐嘴嚼的口感,甚至是每種動物帶有的肉腥味。素食極力以非肉類的東西,還原或模仿以上的種種屬性。

(Beyond Meat)

動物的肉亦是我們文化體系中的符號,它是儀式的祭品(如拜神時的燒肉或燒豬),亦是慶典時的必需品(我們會爭論中式婚宴之中是否一定要有魚翅)。動物是文化結構之中的一項元素,與其他元素構成某種關係,而被賦予意義。

我們或迷戀動物肉的屬性,但文化傳統中動物符號,亦是讓我們難以輕易捨棄動物肉的重要理由。

素食的理由與素肉的好處

美國的新素肉產品開始帶動一波新風潮,但素肉本身並不是新的東西。素肉的存在,其實已經承認了吃肉的行為包含著我們不欲的性質,但肉本身的屬性與符號等性質,又是我們欲望的。

為何人會認為吃肉不好,主要有倫理學、環保與健康理由。前者出於動物權益,反對養殖動物環境惡劣,動物被屠宰時會承受恐懼與痛苦,以至動物應該享有同等的生存權利,人類對牠們沒有生殺大權等。在理想的情況,素肉能夠使用植物來替代我們對肉製品的需要,人在享受肉食之餘,而不再傷害動物權益。

干預動物捕獵有違自然?關於人與動物之間的一些倫理學問題

從客觀的現實層面來看,以生態保護為由反對吃肉,肉製品工業造成的資源耗費(例如水與土地)與污染問題(碳排放與土地),對於我們的生態都是負擔甚至危機。同樣,素肉或能使我們改變使用資源與生產的方式,從而減輕環境問題惡化。

素肉支持者的另一重要考量,在於素食習慣比肉食更健康。這亦是素肉公司行銷策略的重點所在——素肉比真肉含有較少脂肪,更可以做到零膽固醇。然而亦有指現今 Beyond Meat 等素肉必須加入各種化學添加劑才能製成,例如用於製造防凍劑的丙二醇(propylene glycol),加入進殺蟲劑的磷酸鐵(iron phosphate),或是用於製造瑜珈墊或防火塗層的碳酸鎂(magnesium carbonate)。素肉品牌宣稱的綠色健康形象,還不可被當作客觀事實,或許吃現在仍然吃真肉會對我們的身體更好。

有網站列出新式素肉之中的化學成份(Clean Food Facts)

齊澤克的邏輯:沒有肉的肉

在健康問題之外,在華人社會中有一個頗常聽到、反對素肉的說法:食用素肉只是「齋口唔齋心」(素口不素心),意思是我們不只實際上不應該殺死與食用動物,並且從心底裡就不應該對動物的形象抱有欲望,因此不應該食用動物肉類的替代物——素肉。

好些人認為:為何都決定吃素了,還要吃一些造得像肉的東西?為何明明有吃肉的欲望,卻偏偏限制自己不要吃,改吃替代品?只吃蔬菜,不也一樣可以避免吃肉的三種問題嗎?

齊澤克:最純粹的意識形態,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正在做甚麼

這樣的疑問,頗接近齊澤克(Slavoj Žižek)經常講的一個悖論邏輯:我們的世代愈來愈被「沒有 X 的 X」的包圍,我們身邊已出現沒有咖啡因的咖啡、沒有脂肪的忌廉(奶油)、沒有糖的可樂、沒有酒精的啤酒、沒有性的虛擬性愛,與不帶危險與傷害的愛情(至少 speed-dating 服務如此聲稱)。

為何 speed-dating 之中沒有愛情——巴迪歐:愛情是一場始於偶然、通向永恆的戰鬥

齊澤克進而指出,現代社會要我們盡情享樂,只要在享樂與節制之間拿捏一個適當的平衡。隨著以上種種無害產品的出現,享樂的邏輯變成:我們可以縱情一切享樂,條件是在享樂之中拿走了它的有害物質。當沒有咖啡因的咖啡等製品出現,享樂與節制變成了同一,對立之間直接變成一致:造成傷害的東西卻同時是救藥。他指最終極的例子是朱古力瀉藥(chocolate laxative),我們可以大量吃下這種使人便秘的東西,而它卻偏偏能解決便秘!

朱古力瀉藥(chocolate laxative)(Amazon)

去除有害的東西卻保留事物的原貌,並非那麼容易做到。有說無糖可樂中常用的代糖阿斯巴甜(aspartame),使它比普通的可樂更致肥。雖說沒有研究顯示阿斯巴甜真的有害,但我們是否盡信這些研究?比起一般的糖帶有的已知、可以評估的傷害,代糖似乎更讓人不能放心。可口可樂公司也看到這點,再推出了一種加入了膳食纖維的可樂,並稱這種可樂可以讓我們更健康。

然而更重要的問題是,沒有了 X 的 X,還算是 X 嗎?沒有咖啡因的還是咖啡嗎?無糖可樂真的是可樂嗎?(雖然有些偷換了公式中的概念)沒有了危險與傷害,還有可能是愛情嗎?現在這些沒有肉的肉(meat without meat),還算是肉嗎?

消費主義可以真的為了我們好而造出這些無危險性的產品,但我們亦可以思考,它正在製造或加強一種新的意識形態:我們可以享樂,但只能享受沒有危險性的、閹割了的快感。這忽略了人類欲望結構的本質:正正是事物中的危險、負面的性質,才讓它成為夾雜著痛苦與快感的極致享樂。

研發中的培植肉

最後也應該提一下美國現正研發中的人工培植肉(cultured meat),它不是植物仿製品,而是真的動物組織,並不出自動物的屍體,而是以高科技的技術直接培植出可食用的肉。

世界上第一塊人工培植漢保肉(Wikimedia Commons)

《漂流教室》作者、漫畫家楳圖一雄,早在1990年開始連載的《14歲》,就已經以培植肉工場作為背景,描述一個在培植場由雞用變異成人的雞人故事。《14歲》被視為是楳圖繼《漂流教室》後的續作,後者以末世為故事背景,而《14歲》則是描述人類步向末世的過程,充滿悲觀論調,但以現在科技發展的趨勢來看,雖未成真,卻愈來愈有真實感。

《14歲》漫畫封面(尖端出版)

_________________

+1

下載《香港01》App ,按「+」號加入《哲學》搶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