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因霍爾德:哲學普及與康德導讀的先驅
感性、知性、十二範疇、先天綜合⋯⋯這些都是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中的概念。覺得很難?不用沮喪,因為當時的德國學界一樣覺得康德很難懂,這讓康德非常頭痛。那時有一個人決定推廣康德哲學,他沒有寫出像《三天讓你讀懂康德兩大批判!》為題的書,不過他寫的普及書還是成功了。從此他受盡萬千讀者與學生愛戴,他亦塑造了德國哲學的面貌。他,名叫萊因霍爾德(Karl Leonhard Reinhold)。
哲學普及第一人
1757年,卡爾・莱昂哈德・萊因霍爾德(Karl Leonhard Reinhold)生於奧地利維也納,他從天主教轉信新教,研讀過萊布尼茲與休謨的懷疑論,不變的是萊氏對於啟蒙的理想。身處啟蒙時期的他,認為所謂的啟蒙並非對真理作抽象的追求,而是一個涉及宗教、道德、社會與政治改革的整體計劃。萊氏抱有散播啟蒙思想的熱情,他認為哲學的目標在於真正的「普及」(popularity),他在雜誌撰寫哲普文章,成功推廣康德哲學給大眾認識,可說是今天漸漸流行的哲學普及的先驅。
滿懷熱情的萊氏亦是位成功的教師,他曾任教耶拿大學與基爾大學,都極受學生愛戴、甚具影響力。可以說,耶拿大學得以成為德國哲學的重鎮(後來費希特、謝林與黑格爾亦曾在此學府任教),很大程度要歸功於萊因霍爾德的努力。
《第一批判》要倒著來讀
康德所寫的畢生鉅著《純粹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或稱《第一批判》),概念與推論都極為細緻,亦極為複雜,即使對於當時德國的學術界亦是本非常艱澀難懂的書,因此影響力有限。康德本人就寫了一本導論書,即《一切能作為學問而出現的未來形上學之序論》(Prolegomena to Any Future Metaphysics That Will Be Able to Present Itself as a Science),以更顯淺的方式的來談《第一批判》中的主要論題,但仍然效果不彰。
有見及此,萊因霍爾德於1786至87年陸續發表連載文章,刊於有廣泛讀者群的文學期刊《德意志水星》(The German Mercury/Der Teutsche Merkur),後來這批文章收錄成兩卷本的《關於康德哲學的書簡》(Letters on the Kantian Philosophy)。
面對《純粹理性批判》這本讓人卻步的巨著,萊因霍爾德主張大家應該倒著來讀,即先讀最後「先驗辯證論」(transcendental dialectic)的結論部分。這意味著萊氏大刀闊斧跳過開首與中間的部分,即略去感性(sensibility)與知性(understanding)部分術語的鋪陳,跳到道德問題,討論道德與上帝的理性理念、自由意志及死後生命之間的關係,而這些問題恰好是具神學背景的萊氏的興趣。
萊氏一系列的《書簡》成功挑起坊間對《第一批判》的興趣,後者才受到重視,成為當時文化界的重要典籍,康德本人亦稱自己為萊氏的努力與成功而感到欣慰。《書簡》為萊氏贏得的名聲,讓他獲得耶拿大學的哲學教席,自1787年起教授康德的哲學。雖然萊氏的書不可能取代康德的《批判》,但論到哲普書寫,萊氏的確比康德本人優秀。
哲學原則僅一條
在發表《書簡》後康德寫出《實踐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ratical Reason,或稱《第二批判》),萊因霍爾德愈發對康德哲學的理論預設、推論與演釋都有所不滿。他認為真正貫徹到底的批判哲學(critical philosophy,即康德的哲學體系),應該要更「科學性」與系統性一些。1789年萊氏發表他最重要的著作《人類表象功能的新理論嘗試》(Attempt a New Theory of the Human Power of Representation),在對康德哲學的修正之中開展他自己的體系,他稱之為「基礎哲學」(Elementary Philosophy/Elementarphilosophie)。
萊氏堅持哲學必要成為一門嚴格的科學,而科學的本質就在於普遍性與必然性。因此,哲學必要從單一的第一原則開始,作為基礎,並以一種系統性的形式,在邏輯上連結所有普遍地有效的命題,系統的一致性(consistency)是他對於基礎命題與體系的首要考量。萊氏這種堅持,可說是哲學史上最徹底的基礎主義(foundationalism,主張從堅定不移的基礎以建立哲學系統,笛卡兒即其中一員),大大影響到費希特、謝林與黑格爾,對體系性的追求亦成為了德國觀念論的母題與基本性格之一。
隨著兩大《批判》出版,萊氏認為康德哲學中顯露出一種二元論問題,即《第一批判》的理論理性與《第二批判》的實踐理性如何可以並行不悖的問題。為此,萊氏欲將康德這兩種理性一元化,歸為一條單一的原則。萊氏認為這條最終基礎原則必須是不證自明(self-evident)的,他的答案是「意識原則」(principle of consciousness):在主體的意識之中,主體可以區分出與表象(representation)或心靈圖像(mental image)、意識的主體與被表象的客體這三者。萊氏認為這條原則正是康德所論的直觀與思想、理論理性與實踐理性等等區分底下的最基礎原則,由此可以推導出整套康德的哲學出來。
被低估的德國哲學家
1823年4月10日,萊因霍爾德於基爾逝世。可惜的是,萊氏的前期著作遠遠比後期著作更受重視,萊氏在世時的影響只在於《書簡》與三本基礎哲學。萊氏後期著作論到哲學史對於哲學本身的角色,他亦提出了一套語言哲學,被指預視了二十世紀的「語言學轉向」。
總的來看,萊因霍爾德是一位被忽視與低估的德國古典哲學家,對德國觀念論與浪漫主義兩大陣營有過不可磨滅的影響。然而好消息是,近二十年學界開始重新注意到萊因霍爾德,他的思想寶藏有望被重新發掘出來了。
_________________
下載《香港01》App ,按「+」號加入《哲學》搶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