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撒・艾西莫夫:機器人學三定律,科幻小說三大神之一

撰文:Faker
出版:更新:

以撒・艾西莫夫(Isaac Asimov)與亞瑟.C.克拉克(Arthur C. Clarke)和海萊因(Robert A. Heinlein)並列「科幻三巨頭」,其小說行文簡潔、情節迂迴曲折、擅長簡單地解釋複雜事物、將沉悶內容講得引人入勝。艾西莫夫的「中文代言人」葉李華博士在2000年至2009年間陸續翻譯他的「機器人系列」(Robot Series)、「銀河帝國三部曲」(The Galactic Empire Trilogy)與「基地系列」(Foundation Series)三大代表系列作,一舉提高了他在中文科幻迷間的知名度。

以撒・艾西莫夫(Isaac Asimov)

艾西莫夫是出生於俄羅斯的猶太人,三歲移民美國,在紐約布魯克林長大,十一歲已動筆寫小說。二十一歲時以短篇科幻小說《夜歸》(Nightfall)一鳴驚人,後來由羅伯特・西爾伯格(Robert Silverberg)擴充成長篇。《夜歸》的故事舞台凱葛星擁有六個太陽,星球上的居民從未見過黑夜。此作結合考古學、心理學、天文學、宗教等諸多元素,以多體問題(many-body problem)為主軸,比劉慈欣的《三體》早了足足六十年。《夜歸》可謂「艾西莫夫式科幻」的代表作,僅以一個特殊物理環境就推演出整個社會的歷史、政治結構和故事發展,造成強烈的前後呼應。後來的「基地系列」更是這創作方法的極致。

經羅伯特・西爾伯格(Robert Silverberg)擴充成長篇版本的 《夜歸》(Nightfall)封面

機器人學三定律

艾西莫夫與另外兩人的最大分別,在於他非常熱愛推理小說。不但有寫過,甚至嘗試將它與科幻合二為一。他對科幻界其中一個重要貢獻是「機器人學三定律」(Three Laws of Robotics),近年因改編電影《智能叛變》(I, Robot)而廣為人知。「三定律」主要在「機器人系列」的四部長篇小說中運用,其實屬於推理小說的材料。根據「三定律」,機器人不可能殺人或協助殺人,卻偏偏發生與機器人有關的命案。四部作品的兇手均是利用「三定律」的漏洞,誘使機器人參與謀殺。頭兩部《鋼穴》(The Caves of Steel)和《裸陽》(The Naked Sun)都嚴格遵守古典推理小說的公平性原則,途中案情會出現數次翻轉,完全可以以純推理小說的角度欣賞。艾西莫夫於1939年出道,與約翰・狄克森・卡爾(John Dickson Carr)和艾勒里・昆恩(Ellery Queen)等推理大師活躍的時代是重疊的。

在2004年電影版本《智能叛變》(I, Robot)中,開場即有重申艾西莫夫的「機器人學三定律」

宏大視角的科幻史

在1942年至1950年間,艾西莫夫發表了他最重要的作品《基地》(Foundation),講述數學家哈里.謝頓發展了一門叫作「心理史學」(Psychohistory)的學科,能對人類社會進行概率性預測。謝頓發現,佇立了二萬年、統治二千五百萬個世界的銀河帝國將在五百年內毀滅,世界自此會先陷入長達三萬年的「黑暗洪荒時期」後,才出現第二帝國。為此,謝頓啟動「謝頓計劃」,在銀河邊緣的端點星建立「基地」作為藝術和科學的避風港。基地集結帝國的精英學者,共同編寫一部「銀河百科全書」,防止知識因帝國崩解和戰亂逐漸流失。如此一來,「黑暗洪荒時期」便可以從三萬年縮減至一千年。《基地》參考了愛德華.吉朋(Edward Gibbon)的《羅馬帝國衰亡史》,以宏大的視角編織科幻歷史,當中「心理史學」的概念更是獨一無二,預測的命中和失準此起彼落,造成故事中宿命觀和脫宿命觀兩種張力。

艾西莫夫《基地》(Foundation)

如果說「機器人系列」的推理探案是「微觀的邏輯遊戲」,那「基地系列」的「謝頓計劃」便是「宏觀的邏輯遊戲」。在八十年代,艾西莫夫決定以機器人丹尼爾為核心角色,將兩個系列統一,推出《曙光中的機器人》(The Robots of Dawn)、《機器人與帝國》(Robots and Empire)、《基地邊緣》(Foundation's Edge)和《基地與地球》(Foundation and Earth)四部長篇小說,強化了兩系列間的連結,中間再夾著三部「銀河帝國系列」的冒險故事,構成擁有十五部小說的「大基地系列」。

更多「大基地系列」小說封面:

+2

除了「大基地系列」,艾西莫夫還創作了一些非系列科幻小說。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同時獲得星雲獎和雨果獎的《神們自己》(The Gods Themselves)。書名和章節標題參考自劇作家席勒(Friedrich Schiller)描寫聖女貞德的劇目中的一句話「面對愚昧,神們自己也徒勞地應付」(Against stupidity the gods themselves contend in vain)。此作以平行宇宙為主軸,同時描述人類世界和另一宇宙的智慧生命體。這生命體擁有三種性別,社會形態、語言和觀念(如性別歧視)都和人類世界完全迴異。兩宇宙的四大基本作用力強度不同,跨宇宙通道的出現導致兩者的作用力越來越接近彼此,物理現象因此出現變化。艾西莫夫對這部作品的各個方面都非常滿意,特別是對生命體性行為的描寫。

艾西莫夫《神們自己》(The Gods Themselves)

從《基地》到《基地與地球》,故事只過了約五百年,離「謝頓計劃」終點的一千年還剩下一半。艾西莫夫晚年並未延續後面的故事,反而希望豐富哈里.謝頓這號人物,創作出前傳《基地前奏》(Prelude to Foundation)和《基地締造者》(Forward the Foundation)。1992年4月6日,當艾西莫夫仍在寫《基地締造者》的最後一篇時就撒手人寰。「謝頓計劃」成功與否,已是科幻史上一個大謎團。「基地系列」會由蘋果公司拍成劇集,於 Apple TV+ 播出,屆時這部經典作品將首次搬上影視化的舞台【編按:因為新冠疫情,製作現在正暫停】。

_________________

+1

下載《香港01》App ,按「+」號加入《哲學》搶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